天天看點

【心聲】三代探親路 交通映變遷

心 聲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載栉風沐雨,砥砺奮進。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恢弘壯麗的史詩,鑄就了人民共和國彪炳史冊的偉業。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統戰新語”開設新中國成立75周年“心聲”專欄,以黨外人士親曆者、見證者的視角,講述新時代統一戰線成員奮進新征程的動人故事,表達廣大統一戰線成員愛國奮鬥的真摯情感,在堅定不移朝着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宏偉目标奮勇前進的新征程上貢獻智慧和力量。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一個家庭的變遷與成長都是時代的縮影,是國家進步發展旋律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個音符。在内蒙古自治區我們這個小家,我的婆婆是來自上海的支邊大學生,我成長于呼倫貝爾大草原,我女兒則出生成長于新世紀的呼和浩特市。我們這個小家中三代大學生的求學、探親之路,生動折射出了新中國成立75年來所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變革。

艱辛探親路

1958年,生長在上海的婆婆響應國家建設邊疆的号召,考入青海省農林學校讀書,随後又繼續在青海農學院深造。1959年,她回上海探望生病的母親,先從西甯坐一整天的大篷車到了蘭州,第二天再從蘭州坐火車到西安,從西安倒車到鄭州,從鄭州到浦口,再從浦口擺渡到南京,從南京再到上海。一路都是慢車,又因為時不時的臨時停車,火車越走越慢,最終到達上海已經是五六天之後了。1962年,婆婆大學畢業選擇來到内蒙古呼倫貝爾盟農墾系統工作,與同樣從北京到呼倫貝爾支邊的公公成親,落戶到了哈達圖牧場。1964年,婆婆回上海娘家探親,這又是一段艱難的路程。先從生産隊坐馬車到哈達圖場部,再從場部坐汽車到海拉爾,接着坐火車到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到沈陽,沈陽到天津,再從天津到南京,南京到上海,才是到家了。交通的不便,再加上經濟條件的限制,那個年代的探親之路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家庭的大工程,因而婆婆無論從青海還是從内蒙古回上海探親的次數都是屈指可數。婆婆談到她的三次回上海探親,從長江北岸浦口到長江南岸的南京,鐵路公路被長江隔斷無法貫通,她第一次回去時是将人從浦口擺渡到南京;第二次回去則改為人坐在火車上,将一節節火車車廂擺渡到南京;第三次回去的時候,火車就可以直接走建立的南京長江大橋,不用擺渡了。每一次探親之路都發生着變化。

擁擠“草原列”

1988年,作為一個達斡爾族牧民的後代,我從呼倫貝爾的邊陲小鎮考上了内蒙古大學,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讀書。從海拉爾到呼和浩特的“草原列”全程2500多公裡的裡程,要走差不多三天兩夜。在那個年代大陸火車運力又嚴重不足,我們這些從始發站出發的學生是比較幸運的,至少能買到一個座位。而那些半道上車的學生則經常找不到座位,隻有坐自帶的小馬紮或站着。開學、放假時的列車往往嚴重超員,餐車、廁所、過道都站滿了人,實在累了,有的同學晚上就鑽到座位底下睡覺。如今每天多個航班往返于海拉爾和呼和浩特之間,隻要兩個小時就可以到家了,有時候飛機票價比火車票價還要便宜。如果想重溫一下“草原列”之路,從海拉爾坐火車到呼和浩特則隻需要31個小時左右。我們上學時的“綠皮車”也早已被淘汰了,由更先進更舒适的空調客車所替代。和上一代大學生相比,随着行程的便捷化、經濟條件的好轉,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的探親之路不再是一個大工程,在春節、十一假期等,大家的探親之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順暢。

高鐵的時代

1996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研究所學生,接着又在北京大學讀博士,開啟了多年的呼和浩特——北京之間的往返之路,而路途時間則随着大陸鐵路運輸事業的快速發展而不斷縮短。2019年,我女兒也考到了北京大學讀書,她的探親之路則更為友善快捷。當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區首條建立高速鐵路張呼高鐵,與大張高鐵、京張高鐵同步開通,呼和浩特至北京的列車運作時間縮短到了3小時以内。2023年10月11日,從呼和浩特東站出發的G2462次複興号高鐵列車,在1小時59分後一站直達北京清河站,成為呼和浩特首趟用時2小時以内的進京高鐵。呼和浩特融入了首都“兩小時經濟生活圈”,極大友善了旅客出行。我女兒可以在四小時以内從學校宿舍回到呼和浩特的家裡,回家成為一個說走就走的旅程。和她奶奶五、六十年前以及媽媽二、三十年前的求學探親之路相比,她們這一代人充分享受到了祖國日新月異發展的累累碩果。

交通變遷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鐵路總裡程僅2.18萬公裡,還有一半處于癱瘓狀态。能通車的公路僅8.08萬公裡,民航航線隻有12條。截至2023年底,中國鐵路營運裡程達15.9萬公裡,其中高鐵4.5萬公裡,從技術積累到自主創新,中國高鐵實作了從時速200公裡到350公裡的跨越,高速公路裡程達到18.36萬公裡。遍布全國的衆多民航機場每天起降幾萬架次航班。六十多年前婆婆從西甯到上海五六天的探親之路,現在坐飛機隻需要三個小時。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2018年我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作為住内蒙古自治區的委員,我們當年坐了一夜的火車從呼和浩特到達北京參加全國兩會,而現在去參會的旅途則已縮短到兩個小時左右。我也在每年參會時,從曆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切感受到了大陸交通運輸體系的快速發展。目前,大陸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還有郵政快遞網、世界級的港口群,成為世界交通強國。運輸服務保障能力也在不斷提升。2023年,據統計平均每天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到1.6億人次,每天全社會的貨物運輸量超過1.5億噸,每天有3.6億件的快件被攬收。與我當年坐綠皮火車上大學相比,今天的大學生面對的則是完善強大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還有聰明和貼心的綠色智慧交通。

時光荏苒,滄海巨變。從“行道遲遲,載渴栽饑”到“鲲鵬展翅九萬裡”,我們一家三代大學生完全不同的求學探親之路,展示着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75年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作為祖國日益強盛的見證者、親曆者以及參與者,我們将不忘初心,為建設一個更為強盛的現代化中國而砥砺奮進。

(作者:鄂曉梅,達斡爾族,全國政協委員,内蒙古大學法學院教授)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信号:tongzhanxinyu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