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馬錫五到滕啟剛,司法為民的情懷從未改變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10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從馬錫五到滕啟剛,司法為民的情懷從未改變》的報道。

1943年,毛主席為陝甘甯邊區“紅色法官”馬錫五題詞“一刻也離不開群衆”;2021年冬天,被譽為“‘馬錫五’式的法官”的滕啟剛,名字像一股暖流溫暖着遼沈大地的百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時代在不斷變化,人民法官司法為民的情懷、公平正義的理念卻從未改變。

“家住在陝北黃河邊,黃河邊走來了馬專員,走來了馬專員,問寒問暖拉家常,馬專員和咱們分不開,和咱們分不開。”這是電視劇《蒼天》主題曲裡的歌詞,馬專員就是延安時期擔任陝甘甯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他經常攜案卷下鄉、深入群衆、巡回審理、就地辦案,實行審判和調解相結合,堅持法律原則,忠于事實真相,執法公正嚴格,被群衆親切稱為“馬青天”,他的審判方式被稱為“馬錫五審判方式”,為各解放區人民司法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

從馬錫五到滕啟剛,司法為民的情懷從未改變

2021年1月,滕啟剛在千山區人民法院新任員額法官宣誓儀式上,作為老法官代表向新入額法官提出寄語。(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供圖)

滕啟剛是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2021年6月4日不幸患病去世。他紮根基層30年,與這裡的百姓打成一片,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滕氏調解法”讓百姓心服口服,這裡的群衆嘴邊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還得咱們滕法官”。滕啟剛的事迹經本報刊發後引起了強烈反響,當天新華社用戶端浏覽量就超過150萬,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衆号全文轉發,遼沈地區的媒體也在重要版面轉發。很多網友紛紛留言點贊:“人民呼喚馬錫五式的法官”“司法為民代代相傳”“滕啟剛是一棵紮根人民的常青樹,高、直”……

馬錫五和滕啟剛身處兩個時代,條件不同、環境不同、形勢不同,但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心中裝着百姓,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展現人民性。

馬錫五審過很多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改編成評劇《劉巧兒》的隴東“封捧兒與張柏兒婚姻上訴案”。馬錫五親自審理這起“一女三嫁”案件。他親赴村裡深入調查了解,詢問當地群衆對這件事的看法,了解到群衆對此前的判決不滿,弄清全部真相後,馬錫五在當地鄉公所進行群衆性的公開審理,邀請鄉親們參加案件審理,讓大家發表意見,最後摸清群衆意見後進行了最終判決。

這起案件的審理,不僅使一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心願得償,也使群衆在參與案件審理充分表達意見的同時,受到了教育。

滕啟剛在擔任派出法庭千山法庭庭長期間,經常深入農村,坐到村民家的炕頭上,用談心談話的方式開展訴訟調解工作,耐心細緻地反複開展法律普及和講解,讓百姓感受到他的真誠和耐心,同時折服于他精湛的法律實踐知識。在法律文書送達中,作為庭長,他從來都是親力親為,確定當事人及時收到法律文書;當事人有疑惑,他就現場解答清楚。為友善群衆訴訟,他制定了多本業務手冊,使訴訟實踐手續簡便。

滕啟剛的親民司法還展現在每一個具體的細節上。大年三十,風雪交加的晚上,當大家都在溫暖的家中喜迎春節的時刻,他擔心法庭屋内水管被凍裂影響節後百姓送出訴求,就冒雪到法庭燒鍋爐,頂着寒風在煤堆前一遍又一遍往鍋爐裡添加煤塊。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滕啟剛寫判決書,從來不讓别人代筆,都是戴着老花鏡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因為他寫的判決書不僅講法理,還講情理,講社會的了解。

當地公安部門與法院打交道的民警說:“一般情況下,法院的判決書我們拿回後隻看一下結論,别的都不看了,他寫的判決書我們要仔細從頭看到尾,然後大家一起讨論,感覺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尤其判決書裡展現出對百姓的感情。”

滕啟剛曾多次說:“百姓的懇切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了解和支援,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

從馬錫五到滕啟剛,司法為民的情懷從未改變

滕啟剛生前使用過的8倍放大鏡。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于力攝

從“馬錫五審判方式”到“滕氏調解法”,二者名稱不同,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未變。傳承馬錫五司法精神的滕啟剛雖然走了,但他為民司法的情懷卻永遠留在了千山這片土地,留在了年輕一代法官的心中。

曾經受滕啟剛影響放棄律師職業、立志成為一名滕啟剛式法官的趙恒起,如今已經成為千山法庭的副庭長,他的辦公室挂有群衆送來的多面錦旗。

趙恒起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初見滕庭長猶如昨天發生的事那樣清晰,滕庭長的離去,沒有使我失去追趕的目标,而是更使我堅定了初心,我一定會成為一名像他那樣的好法官。”

今年大學畢業考入鞍山中級人民法院的張荻說:“滕啟剛的事迹給我上了生動難忘的入職第一課,尤其是他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懂得了今後如何做好一個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