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9月中旬,休閑食品企業來伊份首家倉儲會員店正式開業,引發了業内關注。
作為“中國零食第一股”,來伊份的對外宣傳口号,是“堅持不打價格戰”。不過,在依靠“價格戰”異軍突起的量販零食品牌的沖擊下,來伊份近年卻一直處于陣痛期,是以也試圖通過會員模式破局。
2024年上半年,來伊份更是交出了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告負、由盈轉虧的成績單。對于業績變動,來伊份将其原因主要歸結為,外部宏觀經濟及社會消費市場趨勢影響。
但是,同為休閑零食賽道的頭部企業三隻松鼠,2024年上半年總營收、歸母淨利潤卻分别大幅增長75.39%、88.57%,卻讓其這種業績解釋,顯得毫無說服力。
尤其是來伊份上半年對部分區域門店結構進行調整,導緻直營門店收入同比下降,當期利潤不達預期,更是難以讓投資者滿意。
那麼,随着休閑零食市場的增長逼近天花闆,行業競争日趨激烈,來伊份将如何突破困局?
直營利潤不達預期,盈利能力存疑
據來伊份财報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來伊份實作營業收入17.92億元,同比下降15.05%;歸母淨利潤1492.45萬元,同比下降72.56%;扣非後歸母淨利潤-888.88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據分析,來伊份直營利潤不及預期,或是業績拉胯的主要“拖累項”。
而根本原因是,過于幾年休閑零食賽道的黃金期,來伊份卻過于依賴線下管道,導緻錯失電商行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紅利。而且,在其重加盟,輕直營的政策下,其直營利潤也遠不及預期,進而讓其整體的業績表現,有些差強人意。
從傳統門店發展起來的來伊份,線下管道一直是其優勢所在,但是也成為其如今高速發展的掣肘。據了解,來伊份目前的銷售管道,主要分為直營門店、特渠團購、電商以及加盟。
一直以來,直營門店是來伊份的主要管道,甚至時至2023年,其銷售管道越來越多元化時,該管道的業績貢獻依然在60%以上。
不過,直營模式既有品牌形象與産品品質更可控的優點,卻也有很多肉眼可見的弊端。例如,直營模式擴張速度慢、場地租金、銷售費用投入成本高。
來伊份自然也意識到直營模式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以,近年來不斷減少直營門店的數量,同時開始布局加盟模式。
據了解,早在2017年,來伊份就推出“萬家燈火計劃”,放棄全直營模式,同時加快推進加盟,以保持其線下管道優勢。值得一提的是,來伊份的直營門店比例早已占比過半。
财報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末至2023年末,該公司直營門店分别為2194家、2128家、1910家,分别減少175家、66家、218家,同時加大全國的加盟力度,截至2021年末至2023年末,其加盟門店分别為1294家、1494家、1775家。
不過,即使是依靠加盟這種“輕資産模式”,來伊份也難以僅靠線下管道與頭部其他品牌抗衡,甚至因為其内部經營政策的調整,導緻其2024年直營利潤不及預期。
而其轉盈為虧的财務資料,也足以說明,在加盟模式上“一路狂奔”的來伊份,盈利能力也十分堪憂。
零食賽道“烽煙四起”,來伊份恐難獨善其身
雖然休閑零食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增長放緩,但是依然在擴容。而且各傳統零食頭部品牌的情況,卻因為參與者越來越多,而顯得不容樂觀。
據前瞻研究院預計,2023年至2028年,大陸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約10%,到2028年規模可達到2.6萬億元。
不過,近年以來以鳴鳴很忙集團為代表的量販零食品牌的異軍突起,卻讓傳統的零食巨頭也感覺到了壓力。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6月,鳴鳴很忙旗下品牌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在全國的門店總數已突破10000家,成為零食連鎖行業首個萬店品牌,遍布全國300多個城市。
而就在前不久,趙一鳴零食創始人兼CEO趙定也對外透露,2023年集團營收約為200億元。由此可見,作為行業後起之秀,鳴鳴很忙集團确實在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崛起。
衆所周知,量販零食店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更平價。相關資料顯示,客單價方面,趙一鳴要比其他幾個品牌低出了近20元,在如今的消費背景下,低價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無獨有偶,2023年11月,良品鋪子董事長、總經理楊銀芬釋出全員公開信,直言公司經營出現困難,并宣布良品鋪子各管道300款産品同步實施降價,平均降價幅度為22%,最高降幅為45%。也正是因為如此,良品鋪子也在上半年交出了,淨利潤大幅減少超過80%的成績單。
不過,來伊份似乎并不屑于“卷入”價格戰。随着市場競争加劇,不少零食企業開始“卷”價格,但是毛利率領先行業的來伊份,卻公開表示“不打價格戰”,要用“新技術”提升産品品質,進而增強競争力。
隻是,其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卻與其宣傳口号并不相符。從财務資料來看,今年一季度,來伊份的研發費用為227.57萬元,同比減少37.9%,而業内公司同期的研發費用中位數為536.68萬元,遠不及洽洽食品和鹽津鋪子今年一季度超過1500萬元的研發費用。
是以,當行業大打價格戰之時,堅守技術路線、把身份“端着”的來伊份,恐難獨善其身。其面臨的發展壓力,通過營收不斷增長,但歸母淨利潤卻起伏不定,就可以窺見一斑。
曆年财報資料顯示,2016年至2022年期間,來伊份的營收從32.36億元一路攀升至43.82億元,但是,期間其歸母淨利潤的最高值,卻停留在了2016年。
這也意味着,在行業競争加劇之時,來伊份的盈利能力,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多元化挑戰仍在,第二增長曲線難尋
實際上,雖然來伊份的主營業務業績表現有些高低起伏,但是其并沒有放棄多元化的嘗試,以在主營業務之外,找到更多可能。
例如,在咖啡賽道,來伊份不僅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現磨咖啡售賣業務,而且不斷更新其咖啡品牌。從最初的“來咖啡”更新為“來咖Laicup coffee”,并快速拓展了近千家門店。
此外,來伊份也沒有錯過近年熱度較高的氣泡水賽道,也推出了首款氣泡水——湃湃檸。與此同時,來伊份甚至還跨界進入白酒行業,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醉愛酒業有限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醬香型白酒産品——“醉愛”系列。
為了打造第二條增長曲線,來伊份還跨界到了乳制品、鎖鮮鹵味、冷凍食品、預制菜、水果生鮮、糧油調味等品類,隻是大多數品類,最終都不溫不火,沒有形成氣候,更沒有撐起公司業績的大梁,成為第二增長引擎。
再好的産品,也需要通過有效的營銷管道推而廣之。來伊份雖然在産品布局方面,一直對多元化念念不忘。但是在管道布局方面,卻似乎有些默守陳規。
以至于其在電商、量販零食等賽道,有些“技不如人”。相關管道的業績貢獻,更是微不足道。
除了多元化發展并不順利外,其主營的零食業務,也經常因為食品安全問題,而讓公司陷入品牌信任危機。
例如,2024年6月中,多家媒體報道稱,先是多位網友向《山東商報》投訴在來伊份購買的零食存在發黴變質、脹袋等問題。
随後,中國消費者報報道,小紅書上也有幾位網友發文稱,來伊份的零食變質、有異物等。也正是因為來伊份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來伊份也成為了很多媒體、自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
圖檔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微網誌截圖
實際上,來伊份因為食品安全問題,被消費者投訴,并非個案。黑貓投訴平台上,也有多位消費者投訴,來伊份的零食變質、生蟲、有毛發等。
而因為食品安全問題,來伊份也曾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
例如,2022年9月7日,據天眼查資訊顯示,近日,上海來伊份食品連鎖經營有限公司環鎮北路店因經營超過保存期限的食品,被上海市寶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10.9元。也正是因為這些客觀事實的存在,讓很多消費者對來伊份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很顯然,品牌信任度不足,也将嚴重影響來伊份拓展第二增長曲線,形成新的品類、産品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是來伊份基本盤難保、産品多元化進度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語
作為中國零售第一股,來伊份在該賽道的行業影響力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市場需求與行業格局的變化,來伊份一味地堅守傳統線下管道,也拖慢了其發展步伐,甚至讓其在電商等管道處于缺位狀态。
雖然近年以來,來伊份依靠加盟模式,逐漸呈現出了規模效應。但是在量販零食等平價品牌的降維打擊下,來伊份不肯降低身段的發展政策,也為其市場下沉帶來了挑戰,更為其進一步搶占市場佔有率,帶來了壓力。
期待曾經的光環正在褪色的來伊份,能夠靠産品多元化以及管道變革、押注新技術,而找到一個突破瓶頸的新的發展路徑,讓其重新回到行業的“舞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