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海燕
《金口河》
那年的一月一日,是這支部隊的終點
四海為家,四海沒給它一段銘文
志在四方,四方沒給它身後的彩虹押韻
不會忘記,是自己為自己吐出的詞根
不朽的功績,一道藍關卻跨不過去
跨過去的是一支歌,是懷舊的心語
風雨、豪情,一萬裡征程
苦與累,血與命,怎丈量思念的直徑
家在哪裡啊?它不該是天上飄灑的冷雨
不姓鐵的金口河,在時光裡跋涉,在山水間蹉跎
用一座博物館的炫耀,切除了一支部隊的疼
我們有家了,回家的夢,找到了最深的夢
金口河,長在大渡河的嘴巴上
一河波浪,是一河鐵道兵的文脈閃光
水流的方向,就是兵魂奔去的方向
金口河的金口,述說修路人精神不盡的輝煌
兩岸青山相扶,一河碧水滋潤
立在山頂的豐碑,永遠不會沉淪
/金口河 鐵道兵博物館 前雕像/
《回金口河》
第一次去金口河
每一步邁出,都是回家的感覺
聳立的青山,俯下身看我,像看熟悉的來者
映山紅指着我說,很像當年的修路人
不!那是我的兄長
他們揮的大錘,就是我掄的大錘
一條路從北到南由此穿越
你把一把把汗香,在記憶中擰緊
我們四海為家,浪頭把家一次次融化
山水是一個深海,帳篷支哪,哪裡是家
我們為大地創作了一座座豐碑
家,藏在空空的無字碑裡
我們無家的歡樂,就是金口河的疼痛
你掰開山的一角,将一座博物館種下
把将軍、士兵,78年風雨與說話的曆史
雕刻在大山的壁上
震顫的心,完成對我們一生的書寫
寫我們的犧牲與汗水
寫藏在血裡骨裡的歡笑與呻吟
大渡河是你的金口,榨出的山風吹着浪
一浪一浪寫着鐵道兵的精神
/金口河 鐵道兵博物館 重新整修開館/
/朱海燕(左二)出席開館儀式并講話/
朱海燕簡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鐵道兵七師任戰士、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文化幹事。
1983年調《鐵道兵》報,1984年2月調《人民鐵道》報任記者、首席記者、主任記者。1998年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進階記者。2010年3月調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級副主任,專司鐵路建設報告文學的寫作。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