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家街道長安社群:探索多元路徑 推進基層治理新格局

煙台市萊山區初家街道長安社群轄區有4個自然小區,8座商務樓宇,1000多家市場主體,是一個集開放式和封閉式、居民住房和門店商鋪于一體的居民區,居住總戶數2545戶,居住總人口9000餘人。為了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長安社群黨總支團結帶領轄區黨員、居民群衆不斷探索多元路徑,統籌推進基層治理新格局。

初家街道長安社群:探索多元路徑 推進基層治理新格局
初家街道長安社群:探索多元路徑 推進基層治理新格局

提升隊伍戰鬥力,鍛造民生服務的生力軍

社群治理好不好,關鍵在于是否夯實與新時代治理模式相比對的基層組織基礎。長安社群堅持黨建引領,布局組織架構“先手棋”。

既“對标對表”,又“因地制宜”。從業人員能力的提升來自紮實的基本功。長安社群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開展教育訓練需求調研,制定賦能教育訓練計劃。緊扣社群工作實際,聚焦輿情預防與應對、網格化治理、志願服務等内容,邀請律師多次進行民法典等知識講解,切實增強社群工作者為民服務意識和本領;創新采取實戰演練方式,将居民、業戶按樓宇劃分小組,分組開展鄰裡糾紛化解、消防應急處置等模拟演練;保持空杯心态,及時向前輩模範對标對表,不定期召開經驗分享和問題研讨會等。

既“善用經驗”,又“推陳出新”。長安社群通過拓展教育訓練途徑、配置教學一體機,豐富教育訓練方式、打造教育訓練陣地、濃厚教育訓練氛圍等多種方式開展社群全員教育教育訓練。2023年9月起,搭建網絡教育新平台,高質高效營運“枝葉關情長安相伴”社群微信公衆号,推送高品質内容百餘篇,閱讀人數達到5276人次,推出“品質社群”“長安相伴”“公益課堂”等精品欄目。

既“整體推進”,又“重點突破”。用好網格員、老黨員、志願者等組成的“ta力量”宣講隊,組織開展适合“一老一小”及社群困難人群的活動,如“益路陽光行動”“育見美好未來”關愛老人的健康講座、親子活動等。打造了社群公益課堂、銀齡大學、“煙台融媒研學遊學示範社群”項目品牌、社企聯盟、物業聯盟、藝術聯盟、醫養聯盟等社會組織孵化品牌。

既“隻争朝夕”,又“久久為功”。長安社群不僅注重從業人員個人發展,還通過教育訓練為轄區企業經營賦能增效。先後舉辦五經普、安全生産、物業管理和服務等教育訓練班20餘期,組織轄區企業開展消防安全、業務知識等教育訓練14場,覆寫人員近300人次。選樹“星級好管家”“社群文化推廣大使”,湧現出全市勞動模範獲得者曲瑞玲等一批先進典型。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維護群體權益、提升服務水準。

提升社群服務能力,辦好社群居民“心頭事”

長安社群堅持把回應居民服務需求、提升社群服務能力作為工作重點。

(一)從機關到機動,讓為民服務更有溫度。長安社群以民生業務為抓手,積極推行便民措施。實作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轉變。一是提高辦事效率,縮短辦事時限。二是實行“容缺受理”服務,對主要證明材料齊全、缺少次要證明材料的先行予以容缺受理,減少群衆跑腿次數。三是暢通綠色通道,實行“延時服務”日常化、“錯時服務”友善化、“上門服務”預約化等特色服務,以有效服務赢得居民認同。

(二)從紙面到直面,讓政策宣傳深入人心。長安社群以精準服務為中心,推動便民服務長效發力。針對群衆政務服務辦理過程中的煩心事,及時整理并在社群微信公衆号釋出便民服務清單,居民辦事更友善快捷。對小微企業開展“一對多”社群幫扶服務,推動“資源連結服務機制”創新,加強對企業的支援服務。搭建行政執法監督聯系平台,助力拓寬行政執法監督管道,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社群經濟發展。

(三)從滿足需求到以文化人,強化文化的引領能力。一個好社群必然要形成社群的一些文化共識、社群共識。長安社群以“黨建領治、文化促治、居民自治”為工作思路,不斷推動文化産品、文化設施、文化服務向社群傾斜,成立煙台融媒體研學中心,開設銀鈴大學長安課堂、兒童公益課堂,打造“長安相伴”聯盟體系5個志願服務隊,陸續組建起健身隊、合唱隊、腰鼓隊、秧歌隊等長安群衆文藝隊伍9支;帶動開展志願服務文化、集市文化、融合文化、睦鄰文化等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社群還聯合萊山區文旅局、煙台市文化館等專業資源,讓居民享受更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此外,依托聯盟體系資源,不定期組織社工、專業人才等開展舞蹈、書法、繪畫、攝影、剪紙、編織中國結等教育訓練,提升居民文化素養。以全民閱讀助力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完善,依托“時光酒店城市書屋”推進城市書房建設,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便捷舒适的人文空間,促進社群文明素質提升。

提升系統創新力,打通社群鄰裡“生活圈”

成立以來,長安社群探索聯盟體系共治新格局,精準解決群衆關注度高、受惠面廣和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

(一)加強服務陣地功能建設。依托社群合夥人,利用商企場地資源建設共享公共空間,大力推行街區商居網格融合新場景,補足社群陣地分散的短闆,打造資源盤活供需比對的“一站式”服務陣地。充分利用居民微信群、電話摸排、入戶走訪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整合人社、民政、司法等部門資源,為轄區獨居、空巢老人,以及重度殘障人士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補貼線上稽核、活動線上預約、定期心理陪伴、送醫送藥等精準的救助與關懷。同時依托聯盟體系和網格構成,還建立了動态管理機制,對救助對象進行定期回訪和跟蹤服務。

(二)優化社群服務供給模式。長安社群聚焦居民“需求側”,打通服務“供給側”,從引入專業力量、開發多元場景出發,探索黨群服務供給新模式。今年5月起,探索“公益+低償”服務模式,通過征集需求清單、整合資源清單、開出服務清單,引入符合社群發展治理理念的教育訓練班、托管中心等營運機關,開設少兒樂器課、少兒繪畫課、少兒街舞課、少兒籃球課等近10類居民喜聞樂見的普惠課程,同時以收益反哺公益,累計開展“幸福集市”“鄰裡節”“親子運動會”“家長公益講堂”等活動10餘場,累計服務轄區居民300餘人次。在服務的過程中,挖掘黨員志願者、居民志願者累計百餘人。

(三)建構專業服務供需精準對接機制。立足“供需對接”“訴調對接”,通過“長安民聲”,和112模式(網格+百姓資訊站+兩個平台)等便捷管道,累計走訪群衆2180餘次,走訪企業900餘家,征集關于社群治理、環境整治、沖突調解、物業管理、公共安全等5大類意見建議124餘條。對排查發現的問題,建立專項工作台賬。今年,長安社群依托“五方聯席會”“流動調解站”等沖突調解平台,先後打造社群調解室、心理咨詢室、德波說法工作室三個工作陣地。按照“有事好商量、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沖突靠法”等原則,采取現場議事、會議議事、線上議事等方式,從業人員能夠現場調解的及時調解,不能調解的及時上報社群,由社群進行專業調處化解,真正實作“沖突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同時将排查走訪、困難幫扶與社群日常工作結合,利用元旦、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組織社企聯盟志願服務隊、商居聯盟志願服務隊、醫養聯盟志願服務隊、藝術聯盟志願服務隊四支隊伍力量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建立21個“長安社群樓棟服務網格微信群”,定期推送幫扶解困、權益保障、教育教育訓練及就業創業等各項政策資訊,使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提升關聯聚合力,形成社群治理“共同體”

長安社群打破基層不同區域、領域、行業壁壘,重塑新型商居關系,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一)擴大聯盟共赢朋友圈。一是與多家企業、機構簽約共建資源支援平台,定期舉辦各類惠民生的活動,為轄區居民帶來便捷的醫療、金融服務,讓居民獲得更多幸福感。二是通過“服務換場地”的方式,積極吸納萊山區蔚藍音樂教育訓練學校等10家社會機構入駐社群,組織開展暑期兒童托管、興趣輔導、職業教育訓練等項目21項,有效拓展延伸了為民服務半徑。三是為商圈商戶和居民搭建互動交流平台,以每年20次以上的頻率開展理論宣講、主題教育學習及便民服務等聯盟共建活動,至今已開展相關活動80餘期,服務群衆8500餘人次。

(二)建立“1+6+N”社群治理工作機制。通過組織互嵌、活動互嵌、治理互嵌,推動居民群衆在空間、文化、社會、心理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從源頭預防化解沖突糾紛。長安社群“聯盟體系”成立後,35家企業、機構陸續入駐“大家庭”,建構起了以社群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居民群衆共同參與的社會基層治理體系。社群黨組織發揮組織功能,引導社群治理各方平等交流對話,求解群衆利益“最大公約數”。通過多元參與、協商共議,先後解決初家青年樓小區路面硬化、芳華園商貿樓下水道清淤、寶龍廣場及保利明玥春江小區清理亂停亂放等民生實事210餘件。

(三)建構“1+N”服企模式。堅持上下協作關聯,社群主動搭建聯盟互利平台。一是實行分類服務和管理,聚焦小切口幫企業解決問題。二是為商戶企業送政策上門,幫助企業做到各類政策應享盡享。三是定期組織聯建各方進行商業洽談,難事共辦、要事共決。

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還在社群營造尊商重商親商的良好社會氛圍:一是大力表彰宣傳。廣泛宣傳他們為地方發展作出的貢獻。二是提高禮遇标準。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比如,舉辦大型活動多邀請聯盟代表參加等。三是提升保障待遇。為轄區業主在企業用工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主動上門實地走訪,社企雙方圍繞崗位設定、用工需求等方面進行交流,搭建社企對接交流平台,積極協調辦事處組織專場招聘會,提供靶向精準服務,同時促進勞動者在家門口實作就業。推動“政府+市場+社會”聯合發力,共同促進轄區服務效能提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