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知識分子作者:張天祁
如何獲得諾貝爾獎? 一位經濟學家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要想獲得諾貝爾獎,最好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同學或者學生。因為諾貝爾獎是非常講究“血統”的。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經濟系教授理查德·托爾 (Richard SJ Tol)曾經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進行過統計,結果發現,87 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有 82 位有着共同的“學術祖先”,而且往往不需要上溯太遠。在成為候選人的條件下,諾貝爾獎得主的導師和同學更有可能獲獎[1]。
他後來把這項研究擴充到了所有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發現諾貝爾實體學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和經濟學獎的 727 名獲獎者中,有 696 名來自同一個學術家譜,隻有31人例外[2]。
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和學生共有 360 對,其中 255 對屬于同一學科。當把師祖與徒孫之間的關系,以及更遠的學術聯系考慮在内時,這個數字變得更加誇張:共有863對(一位諾獎得主可能對應多位學生、教授、學術祖先和後裔,算作多對)師生或更遠的學術關系中的成員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431對是在同一學科領域獲獎。
同一位教授可能會有多個學生獲得諾獎,比如發現電子的實體學家約瑟夫·湯姆遜(Joseph Thomson),本人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實體學獎,他的學生中有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7名(其中一名是他的兒子),化學獎獲得者2名。而在他的徒子徒孫中,一共産生了227名諾獎得主。
得益于湯姆遜的貢獻,他的老師雷利勳爵也成了諾貝爾後裔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同時也是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的後裔最多(126人)的。阿道夫·馮·拜爾 (Adolf von Baeyer)在化學領域位居榜首,共有 107 名諾貝爾獎後裔。
這種關系還能“隔代遺傳”。比如奧本海默的求學之路上,布裡奇曼(Percy.W.Bridgman)、湯姆遜、玻恩這些當時或者後來的諾獎得主都指導過他,他的學生威利斯·蘭姆(Willis Lamb)也獲得了諾貝爾獎,隻有他錯過了諾獎。
“諾貝爾血統”濃度最高的要屬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他在2006年因為發現RNA幹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在他的學術家譜上,足足有51位前輩是諾獎得主。雖然梅洛的直接導師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的五位師祖中有四位獲諾獎,都是生理或醫學獎的得主。
在727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66位既沒有諾貝爾獎得主作為前輩,也沒有諾貝爾獎得主作為同輩,但他們仍然通過一些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與其他諾貝爾獎得主建立了聯系。此外,還有130位諾獎得主的教授中沒有人赢得過諾獎,但是同學中有諾獎得主。由于這些間接的聯系,他們也被包括在最大的一支諾獎學術家譜上。
01實體化學生物,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不同的學科在諾貝爾獎得主的學術傳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從博導和學生這組關系看,116實體學諾獎得主作為博導,培養了98位實體學領域的得主,16位化學領域的得主,但幾乎沒有給生物領域輸送人才,隻培養了2位生理或醫學領域的得主。
化學領域對其他兩個領域的貢獻就比較均衡,有96位諾貝爾獎得主的66位學生在化學領域獲獎,12位是在實體學領域,18位是在醫學領域。生理或醫學領域的諾獎得主隻培養了化學領域的諾獎得主,但沒有培養實體學領域的。
換句話說,化學是實體和生物兩個學科的交接點。沒有化學,實體和生物兩個專業屬于幾乎互不輸出人才的情況。如果算上隔代甚至更遠的學術血緣關系,諾貝爾化學獎就更加符合大家對它“理綜獎”的印象,化學諾獎得主不僅培養了更多其他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而且在跨學科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方面表現最為均衡,同時從這些領域接收了更多的學術人才。
平均來看,每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有 4.6 位學術祖先獲得了諾獎。化學領域諾獎祖先平均數量最多,有5.9位。同時化學也有着最多的學術後代數量,平均一位化學諾獎得主學術後代中有7個諾獎得主,為各學科最高。其次是實體學(6.2位)、生理或醫學(2.6位)和經濟學(0.8位)。
實體學是相對獨立的學科,學術祖先基本都是在本領域獲得的諾獎,化學次之。化學和實體學分别約有三分之一(34%)和五分之一(21%)的學術祖先來自其他領域。
相比實體和化學領域,生物領域接受了更多知識輸入。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的學術祖先,大多數(59%)是諾貝爾實體學和化學獎得主。作者表示,這種模式在意料之中。因為醫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實體和化學的新發展來設計新的診斷工具和新的治療方法。
随着時間的推移,諾貝爾獎得主的學術傳承網絡變得不那麼集中了。諾獎得主的人數增長,比他們學術後代中諾獎得主的增長速度更快。簡單來說,就是新晉的諾貝爾獎得主越來越多,但由這些得主培養出來的新的諾貝爾獎得主卻沒有相應地增加那麼多。
這不僅是因為最近的諾獎得主獲獎時間太近,他們的後代學者還沒有得到諾獎關注。從學術祖先這一側看,諾獎學術家譜的集中度同樣有所下降。
1950年以後,盡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諾貝爾獎,每年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新獲獎者是沒有諾貝爾獎得主作為學術祖先的,這個比例基本沒怎麼變。也就是說,諾貝爾獎的頒發涵蓋了越來越多的新領域,這些新領域的獲獎者無法被舊有的學術家譜所包含。
02抱團還是互相成就
96%的諾獎得主屬于一個學術家族樹,這到底是因為這些諾獎得主或者準得主在提名和評獎中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偏袒他所熟悉的科學家?還是因為優秀的導師選擇優秀的學生,這些最優秀的人合作帶來了卓越成果?作者坦言,自己其實也沒有很好的答案。
諾獎的評定始終是由少數人決定的,存在偏差也可以預料。回顧曆史,實際上諾獎評審中由于偏見、競争、抱團導緻的頒獎不公并不少見,委員會組成人員的變化甚至會影響評獎的大方向。一項針對諾獎提名的研究就指出,在諾貝爾化學獎設立的頭七十年間,多位科學家的提名次數出現了一年高一年低的情況,這背後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和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成員在遴選時 "有組織的行為"[3]。
《經濟學人》曾經根據諾獎公開的提名資料做了一次調查,發現由過去的諾貝爾獎得主提名的候選人,比其他科學家提名的候選人,未來獲獎的機會要高出40%。此外,如果提名者當時還不是諾獎得主,但後來也獲得了諾貝爾獎,那麼由他們提名的候選人通常也有更高的獲獎幾率[4]。這點似乎說明了諾獎得主在評獎中的影響力,不過也不能排除他們慧眼獨具。
但優秀研究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也是存在的。另一項研究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啟發,美國西北大學複雜系統研究所(NICO)三位科學家分析跟蹤了 37,157 名導師和弟子,他們在 1960 年至 2017 年間在生物醫學、化學、數學和實體領域發表了 1,167,518 篇論文。
這項研究找到了六組學術記錄和聲譽名額上統計相似的比對導師。這些名額包括:學科、首次發表論文的年份、生産力、引用次數、h指數、平均期刊影響因子、學生數量、合著者數量、主題專長、學校排名和性别。隻不過在某些組裡,導師未來會獲得重要的科學獎項,而比對組導師則不會。
比對周期從導師首次發表論文的年份開始,到獲獎導師獲得第一個科學獎項結束。很大一部分未來獲獎導師的學生,在導師第一次獲獎之前已經畢業十年。也就是說,在該研究的時間段中他們的發展,很大程度并不是受導師獲獎的光環影響。
結果發現,在導師獲獎前十年畢業的學生,比起非獲獎導師的學生獲得科學獎項的可能性高出5.7倍,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成員的可能性高出4.3倍,且他們的論文被引用的影響也更高,是後者的2.0倍[5]。
令人意外的是,導師和學生的研究主題差異性和學生的成功顯著正相關,雙方合著論文則對學生的前途有負面影響。學生最成功的方式并不是跟随導師的研究課題,而是研究自己的原創課題,并與導師共同撰寫不多于一小部分的論文。
作者的解釋是,發現和傳播新穎的、高影響力的研究的能力,可能是一種隐性知識,更多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非正式交流傳播。這些隐性知識包括選擇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回應評審意見,甚至一種既專業又富有風格的方式傳播成果的方法。這也能說明為什麼學生在有差異的領域反而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因為這些技能并不那麼受具體的專業領域限制。
就如愛因斯坦所說“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學習許多事實,而在于訓練思維去思考那些無法從教科書上學到的東西。”對于諾獎得主來說,這條教育箴言依然成立。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可浏覽)
1.Tol, R. S. (2022). Rise of the Kniesians: the professor-student network of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9(4), 680-703.
2.Tol, R. S. (2024). The Nobel family.Scientometrics, 129(3), 1329-1346.
3.Seeman, J. I., & Restrepo, G. (2023). The Uncertain Role of Nominations fo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9(36), e202203985.
4.The Economist. (2021, October 9). The best way to win a Nobel is to get nominated by another laureate.The Economist.
5.Ma, Y., Mukherjee, S., & Uzzi, B. (2020). Mentorship and protégé success in STEM fiel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25), 14077-1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