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對使用者而言,5G是更快的網速、更低的延遲和更順暢的聯接體驗;而其背後則是通訊行業整套基礎架構和上層堆棧的代際進化。同理,對傳媒行業來說,4K/8K超高清所帶來分辨率更新也對應着一整套基礎架構和解決方案。而在投資建設4K/8K超高清基礎架構之前,傳媒行業首先要具備穿透技術的視野,和面向未來的智慧。
陳光輝 華為政企傳媒行業CTO
聯接
超高清趨勢背後的關鍵技術
以4K為代表的超高清顯示技術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事實上早在2012年,日本廠商就推出了商業銷售的4K電視産品,而對應的4K視訊制播技術方案彼時也已在少數領域獲得了應用。但從相關産業鍊的成長速度來看,4K電視商業化之後,市場并沒有迎來預想中的4K及超高清普及。
個中原因并不難解:用傳統技術體系和制播方式來産出4K内容成本太高,不符合商業邏輯。而内容匮乏又會反過來影響4K顯示裝置的普及。但伴随新一代ICT技術開始進入傳媒行業,不僅傳統的内容制播流程出現了重大變革,4K/8K超高清所對應的各類問題也迎來了新的轉機。
4K/8K超高清内容制播的核心挑戰,是如何采集、處理、排程、分發超高碼率的視訊信号,以及素材容量快速增加所帶來的存儲和算力挑戰。而歸根結底,是新一代方案要保證客戶視音頻資料采集得上來、傳輸得快、處理得快、存得住、分發得出去……而這正是華為過去數十年一直在幫客戶做的事情,也是華為擅長的事情。具體而言,華為的思路是通過IP化的網絡去解決制播過程中信号傳輸、排程、處理所遇到的問題,再通過比對的計算、存儲等系統建構資源池,用雲平台管理基礎架構并向上提供各類能力及服務,支撐上層的海量業務應用。
以通用打造基礎
以專業創造體驗
以IP網絡為代表的ICT技術不僅是傳媒行業應對當下這輪4K/8K超高清趨勢的關鍵,更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關鍵鑰匙。
以IP網絡為基礎,聯接計算、存儲等實體資源,并由此建構整套雲化業務架構;電視台側便可在實作4K/8K超高清制播的同時,打破業務互相割裂的局面,實作融媒轉型。而IP網絡+雲化業務架構的組合也在靈活性、可擴充性、可演進性等方面表現優異,既能避免潛在的可持續性風險,也能幫助使用者在應對未來變革時獲得更自由的選擇空間。
在實際的方案層面,華為能夠為傳媒客戶提供超高清制播IP化、超高清存儲、媒體雲、人工智能等多種解決方案,讓客戶在解決業務痛點、應對4K/8K超高清業務發展時獲得更多切入點。而除了華為雲、資料通訊、傳統算力、智能算力、存儲、傳輸等不同類别的基礎能力硬體産品,華為還擁有資料庫、伺服器作業系統、終端作業系統、編解碼等衆多基礎軟體和技術,能夠為傳媒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方案和服務。
01、4K/8K超高清:全鍊路發力,打通痛點和堵點
在超高清領域,結合對4K/8K超高清産業和新媒體發展趨勢的了解,以及對行業痛點的深度剖析,華為認為制播領域的IP化轉型是關鍵問題。由此,華為也聯合行業客戶、主流媒資裝置廠商和ISV等,打造了覆寫超高清制播全流程的IP化解決方案,共同建構新一代超高清制播體系。
在國家科技部、國家廣電總局和央視總台帶領下,華為深度參與超高清制播IP化标準制訂和産業研制工作;依托由科技部準許建設的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央視總台聯合華為及行業夥伴開展了一系列4K/8K超高清IP化制播的研究與實踐,助力衆多客戶建構制播IP化排程系統,具備遠端/超遠端制播能力,通過SDN架構實作無壓縮信号制播,最終實作了超兩千路4K内容的無壓縮信号排程。
02、媒體融合:以雲為先,廣泛賦能
在媒體融合方面,華為的關注重點則聚焦于面向媒體融合需求的“數智化雲底座”的建構之上。由此,媒體機構便能解決生産系統ICT基礎設施“煙囪”林立,資訊孤島無法破除;傳統硬體平台無法支撐融媒體業務的生産部署等一系列深層問題。
融合數智化雲底座的優勢集中展現在三個層面:
首先,數智化平台能夠促進應用軟體與底層硬體平台智能協作,滿足媒體融合生産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建構媒體行業“平台即服務”理念,沉澱行業共性能力,滿足媒體融合生産要求;通過統一的超高清存儲池,提供更強大的檔案存儲能力、實作素材的快速遷移;通過雲技術實作新聞視音頻素材的“随采随編”及内容的智能生産及稽核,減少了生産制作時采、編、播、管等環節的内容洩露。
其次,平台系統實作雲化建設,資源共享,使用率高:通過建構完全自主創新的融媒體平台雲底座方案,提供統一的計算、存儲、網絡平台,實作資源統一建設和營運,避免重複建設造成浪費,解決資源共享難、使用率低等難題。
通過部署華為方案,行業使用者側不僅能獲得硬體資源使用率、網絡帶寬、業務效率等方面的全維更新,更可獲得高達75%的線纜成本降低和更低TCO。
再次,通過人工智能在内容生産及内容稽核方面的應用,提升生産效率:與傳統媒體生産不同,融媒體所使用的素材來源複雜,除專業生産内容,也有大量的使用者原創内容;此外,新媒體的生産對時效性要求很高,傳統人工内容稽核極大的制約了融媒體業務的生産效率。依托人工智能的輔助生産(如智能媒資、智能拆條、智能轉寫、智能字幕等)以及智能稽核(鑒黃、鑒暴、涉恐等)能大幅提升生産效率。
而在基礎架構和平台層之上,華為在傳媒領域的海量合作夥伴則能為客戶提供各類智慧業務應用,滿足客戶在策劃指揮、融合生産、融合釋出、共享協作等具體業務層面的需求,進而形成面向業務的完整解決方案。
面向未來看AI:
建立新平台,共謀新發展
經曆了奧運會和更早的歐洲杯,AIGC内容已經在更大的舞台上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但從應用範圍來看,AIGC還隻是一個效率提升工具,而非能夠改變業态的使能工具。是以,對于AIGC,傳媒行業既要快速擁抱趨勢,也要找對落地方式方法。
換言之,以更加短平快的雲方式擁抱AI,才是适合多數傳媒客戶的選擇。而華為/華為雲所具備的全棧AI能力則是傳媒客戶獲得AI能力的捷徑。
基礎架構層面:
通過對算存網一體化系統性設計,建構了高性能、高穩定、高帶寬的算力底座系統,使能整個資料中心如同單台計算機,大幅度降低運維與運作成本。
算力排程平台:
能夠為客戶提供可演進、可開放、可承受的算力排程平台,實作訓練與推理資源統一管理和分時複用,訓推資源共池,充分利用資源,避免浪費;實作穩定算力保障,跨域診斷、斷點續訓;持續支援各類開、閉源模型、視覺/語言/多模态多種能力模型,支援“百模千态”面向未來模型發展可以持續演進。
語料管理平台:
在AIGC領域,針對媒體行業的文本、語音、視訊等你多模态語料,華為ModelArts Studio語料治理平台則能為使用者提供語料擷取、資料加工、資料标注、資料釋出等治理工作,對生命周期資料進行管理,具備資料血緣、資料水印等全域資産可視化管理能力
AI應用:
華為能夠向傳媒客戶提供各類數字人和AIGC服務。而客戶則可将這些服務嵌入到現有業務體系之中,快速獲得AI業務能力的全面更新。
而在為客戶提供全棧AI業務能力的同時,華為也對AI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實際應用有着更深刻的了解。華為認為,在将AI推向實際業務的同時,客戶應當做好兩點:
其一,重視監管和語料、素材庫的品質管理。目前業内還沒有針對傳媒行業的基礎大模型,能夠應用的産品都是基于通用大模型進行微調的産物。在這一現狀短期内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行業更應注意監管和語料、素材庫品質的建設和管理,如此才能讓AIGC産出的内容更安全、更符合行業需求。
其二,善用行業平台來降低成本和風險。AIGC和其他AI類應用目前仍然存在門檻高、技術難、應用有限的階段,是以傳媒機構應該善用行業AI平台和行業生态,把專業的事留給專業的人去做,以此來降低風險和成本。
用解決方案為傳媒行業賦能新質生産力
利用先進技術為行業賦能,通過專業合作夥伴融入行業生态;這不僅是華為助力傳媒行業應對目前的變革與趨勢的方法,更是華為根植傳媒行業,為客戶及夥伴貢獻長期價值的基礎。而華為在根技術和産品方案領域的巨量投入和長期主義更為這一合作模式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4K/8K超高清、人工智能AIGC、融媒轉型、新質生産力……一系列趨勢和名詞的背後,是數智時代逐漸清晰的輪廓,更是“利用數字技術解決行業痛點,助推行業高品質發展”思路的再次深化。
是以,作為與傳媒行業長期相伴而行的ICT企業,華為定将披荊斬棘、奮力前行,為行業貢獻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讓自己的技術價值變為客戶及夥伴的業務價值。
本文作者:
華為中國政企傳媒行業CTO 陳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