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箋聊人生
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人這輩子,年輕時為了家庭和孩子奔波勞碌,仗着自己年輕體壯,從來不肯服輸。
到了晚年,身體的各項機能都下滑了,人由“強勢”也變的有點“慫”了。
到這時候才發現,老了,不靠兒女是不可能的。
人到晚年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女能在老人面前盡孝。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幾種來報恩的孩子,那福氣就會滿滿:
1、子女常伴身前,老來無憂
《浮生六記》中這樣寫道: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到了晚年,對于錢财,也沒有年輕時那樣歡喜了,唯獨欠缺的就是兒孫繞膝。
年齡越大,越覺得寂寞,身邊少了些關懷。
逢年過節,作為老人的我們總是費盡心思做上一桌好菜,希望一家人能夠團聚在一起。
盼來盼去,隻給自己留下了一桌涼透了的飯菜,卻不見兒女歸來。
當代知名作家宗璞,她也是哲學大師馮友蘭的女兒。
她不但在文學上造詣深厚,而且對待父母也很有孝心。
父母生病的時候,不管是醫院還是家裡,宗璞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
後來母親離世的時候,宗璞感慨:“再也不能睡在母親身邊讨得那樣深的平安感了。”
宗璞的父親馮友蘭生病後,更是離不開這個女兒。
宗璞為了父親的健康,不但細心的打理着父親的生活,還充當了護士與醫生的角色。
即使馮友蘭有一次突發心絞痛住院,宗璞也是全力伺候着,沒有一句怨言。
直到馮友蘭臨終,宗璞仍舊寸步不離的守在父親的身邊。
對于父親來說,宗璞的守候讓他安心了不少。
對于宗璞來說,父親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史記·屈原列傳》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就是我們的根。
隻要有根在,不管走到哪裡,不管發生什麼事,心裡都不會有孤單。
作為兒女,即使我們再忙碌,也要經常回家看看父母,照顧一下他們的身體。
人到中年,如果叫一句爹娘,有人回應,那就是幸福。
2、子女行事獨立,父母心安
楊绛的父親楊蔭杭說:
“教育孩子獨立,遠比當第一更為重要。”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這裡面都包含了父母無數的心血和艱辛。
如今,即使老人年齡大了,最放心不下仍然是子女。
甚至有的老人在日積月累中把孩子養成了“啃老”一族。
要知道,隻有孩子獨立了,父母的晚年才會幸福。
曾經看到過一部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的短片《鹬》。
鹬媽媽是個狠角色,在鹬寶寶剛出生不久,就把它推到了海邊,讓它自己尋找食物吃。
幼小的鹬寶寶,就這樣不斷的被海水沖刷着,雖然恐怖大海,雖然瑟瑟發抖,但是還得努力尋找食物。
鹬媽媽沒有心疼鹬寶寶,反而鼓勵它,引導它。
就這樣,鹬寶寶終于戰勝了困難,為自己尋到了食物。
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父母這一生,都是在為孩子操勞着。
倘若父母不肯放手孩子,處處嬌慣、溺愛孩子,那父母的這一生,一定活的很辛苦。
倘若父母下狠心放手,孩子争氣,那麼父母的晚年就會生活的相對安甯一些。
我們是父母,也終有老去的那一天,并不能照拂兒女一生一世。
兒女在這世間有口飯吃,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對于我們父母來說,晚年的路才能更加平坦。
作為兒女,讓老人安心,才是最大的孝心。
3、子女人品正直,家風流傳
《左傳》記載: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
人品比才能更重要,隻有厚德載物才能走的更長遠。
倘若孩子的人品端正,做人善良正直、有格局,那麼,這個家庭的日子必是蒸蒸日上。
一家人隻有團結一心,互相懂得感恩,彼此了解,家庭的日子就會越過越好。
闵子骞是東漢人,在他年幼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父親又娶了一位女子。
這位女子成了闵子骞的繼母,并給闵子骞生下了兩個弟弟。
但是這位繼母卻對闵子骞不好,寒冬臘月,繼母為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做了一身的棉花襖,卻為闵子骞的衣服裡塞滿了蘆葦花。
有一次,闵子骞和父親幹活,凍的瑟瑟發抖,父親罵闵子骞偷懶,就要抽打他。
結果一鞭子下去,闵子骞的衣服破了,露出了蘆葦花,父親頓時什麼都明白了。
回到家裡,父親氣沖沖的要休了繼母。
闵子骞攔住父親說:“留她,我隻一人冷;休她,三人都挨凍。”
最終,父親放棄了休妻的念頭。
從此以後繼母洗心革面,對待闵子骞視如己出。
《三槐堂銘》中曾寫道:“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行走世間,最重要的莫過于人品,而滋養人品的最初土壤,便是家風。
是以家風的純正,關乎着一個家族的未來。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留給孩子的不是存款,也不是房子,而是受益終身的家風。
4、
人到了晚年,按理說,應該是享清福的時候。
父母與子女,不過是互相滋養。
一個報恩的孩子,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讓這個家庭一年會比一年好。
願天底下所有老人的餘生,身邊都有一個報恩的孩子,讓我們每一天都老有所樂。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