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量,是跑圈大家經常讨論的一個話題,尤其是每到月底的時候,彼此之間問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上個月跑了多少?”
也正是這股子計較勁,讓很多的跑者逐漸失去了跑步初心,甚至有些跑者開始為了跑步而跑步,就是為了展現那個資料更好看一些,說出來顯得更厲害一些。
其實剛開始跑步的時候我也有過這樣的心理,但是計較多了以後,我發現不僅身體會感覺到異常的疲勞,就連跑步本身這種行為都開始變得有壓力和負擔了!
那麼,作為大衆跑者,“月跑量”達到多少最合适呢?
我個人覺得看自己的跑步目标和追求而去定,依據身體狀态做出相應的調整,隻要不盲目的去拼跑量就行。
比如你是初跑者,一般建議你每個月達到50公裡就可以了;
以健康為目的的跑者,建議一個月跑100公裡就能滿足身體運動需求了;
想要參加半馬或者提升一下自己跑步距離及時長的,可以沖着150公裡的跑量去跑;
想要參加全馬的一些跑者,就要保證自己的月跑量不低于200公裡了。
總之建議大衆跑者的跑量最好每個月不超過300公裡,畢竟在往上對于身體的恢複和肌肉損傷都是一種潛在的傷害,也會增加損傷的機率。
跑量的關鍵不在于多,而是要有品質。
像我身邊之前就有的跑者完全就是為了每個月能達到那個數字而去跑,最後到月底明顯身體都異常疲勞了,還要上午跑一個半馬,晚上再去沖一個10公裡。
這樣的跑量堆積不但沒有起到對跑步能力提升作用,反而會增加身體的疲勞度,影響下一次的訓練計劃,以此循環下去隻會越來越嚴重。
對于大部分的跑步者而言,我們在跑量的追求上一定要循序漸進,最好是配合平時的一些力量訓練,讓肌肉得到充分的力量保障,這樣才會避免因單純的跑步量而損壞了身體。
其實很多時候跑步的快樂不在于你今天跑了多快,或者說你這個月跑的再多,而是跑步的這個過程讓你體會到了酸甜苦辣,這才是跑步的真正魅力所在!
是以我也一直跟身邊的人說,跑步一定是去享受的,而不是每一次出發都給自己增添了心理負擔,比如沒有達成理想的成績、這個月沒有完成制定的跑量目标等等。
這樣隻會無形當中讓你的跑步變得不快樂,反而會影響心理健康,導緻産生“厭跑感”。
跑步不管快慢,都是可以跑出精彩的,隻要去享受這過程的樂趣就好,不要為了那一點點的跑量和成績而犧牲掉長期跑步的愉悅。
對于我們大多數的跑者而言,真正跑步的終極意義是健康和進步,而不是跑量。
是以,不要過于糾結跑量的多少,也沒必要想别人去證明什麼,享受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