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日是農曆的九月十三,在這天民間流傳着諸多的說法,比如說“九月怕十三”,那麼這個十三到底有啥怕的?老祖宗是咋說的?
上古時期,可沒有天氣預報這些,是以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俗語諺語,另外還專門有占蔔的一個行業,就是來預兆後續年景的,而這個十三,就是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它關乎這後續的一個天氣情況。
一般來講,十三會和重陽節聯系在一起,我們當地一直就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從這裡其實也告訴了我們一個資訊,那就是重陽容易出現下雨,十三也容易下雨,這兩個日子,本質上,都是容易出現降雨的一個時間。
在《農占》當中有提到:九月十三日晴,則一冬多晴。
我們在回過頭看一下重陽節,也就是九月初九,古書當中對其的一個預兆,《田家五行》雲:重陽日睛,則冬至、元日、上元、清明四日皆晴;雨則皆雨,又主饑荒。諺雲:九日雨,禾成脯。又雲: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
那麼重陽沒雨的話,就看十三有沒有雨,如果沒有雨,同樣也就預兆着冬至、元日、上元、清明四日皆晴,這也是為啥說,如果十三日晴,整個的冬天都會出現晴天,而出現晴天,是比較好的,反而是出現下雨天,是人們比較害怕的事情。
九月十三,到底在怕什麼?怕的就是出現下雨。
農諺有: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我們換句話來講,也可以說成是“十三濕漉漉,穰草千錢束”,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漉漉:水漸漸滲下的樣子。穰(ránɡ)草:田禾稭稈。十三這天雨淋林,一束稭稈值千錢。指十三這天下雨,稭稈都壞了,是以價格昂貴。也就是告訴我們,年景可能不是特别的好,要注意天氣的一個變化,否則很容易影響到作物的生長。
另外,我們再看第二個農諺:十三雨,禾成脯,意思就是在九月十三這天下雨的話,禾本義指谷子,即粟,後泛指一切糧食作物。有時專指稻子。谷子出現幹癟,也就是說顆粒不飽滿,這個自然也是人們害怕的,畢竟在以前,糧食歉收可關乎着人的生存問題。
在《國時占假》中,同樣也有相關的記載,重九日雨,大官收示。醇雲:姜酸務雨一條時,調無雨者,音之訛也。又,九日是雨歸路日,有雨,來年熱。重陽和十三,它起到的預兆作用是一緻的,是以也可以了解為十三雨,當九月十三出現下雨的一個情況,那麼來年天氣就會特别的炎熱,反之晴天的話,冬天會較為寒冷。
看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為啥老祖宗害怕十三這天出現下雨,則是因為它下雨的話,那麼就預兆着後續,天氣會出現連續的降雨,在秋天出現連續的降雨,對于播種下去的作物,容易出現爛根的一個情況。
這也是為啥,人們比較害怕秋天下雨,在《占四時甲子雨》的時候,也有寫到:秋雨甲子,禾頭生耳。意思就是在秋天的甲子日下雨的話,莊稼容易腐爛,而十五就是甲日,是以在這幾天,都是比較忌諱出現下雨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