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并發症多、危險性強,可突然發作緻猝死,也可持續累及心髒導緻心力衰竭,其治療一直是醫學研究的重點。傳統抗心律失常藥物衆多,但尚未達到理想效果,且普遍存在不良反應,難以長久使用。近年來,随着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絡病理論指導下研制的創新藥物參松養心膠囊顯示出“整合調節、快慢兼治”的作用優勢,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
在第十一屆中國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期間,醫脈通特邀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曹克将教授圍繞心律失常的最新研究進展等話題進行專訪,以期為臨床實踐帶來一定的指導價值。曹克将教授表示,基于SS-AFRF研究及既往研究結果,參松養心具有作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潛力,可為廣大心律失常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曹克将教授
SS-AFRF研究榮登《歐洲心髒雜志》,填補消融術後藥物維持窦律空白
2024年8月24日,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鶴教授團隊牽頭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對經射頻消融房顫患者預後的多中心、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SS-AFRF研究)”于《歐洲心髒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線上發表。
SS-AFRF研究共納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期間,來自中國24個省/直轄市的66家醫院的920例首次射頻消融術後的持續性房顫(PerAF)患者。所有患者按1:1比例随機分為參松養心組(參松養心膠囊4粒,每日3次)和安慰劑組。随訪觀察時間為1年。研究主要終點為在空白期後,持續≥30s的複發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次要終點包括首次記錄到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時間、房顫負荷(24小時動态心電圖監測中所有房顫發作的累積持續時間)、電複律率、卒中/系統性栓塞事件的發生率、超聲心動圖參數的變化以及生活品質評分的變化。
1年随訪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參松養心組提高了持續性房顫患者的無事件生存率(85.5% vs. 77.7%,P=0.001),降低持續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後房顫的複發率7.8%,降低複發風險達40.0%(HR=0.6,95%CI:0.4-0.8)。在次要終點結果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參松養心組在射頻消融術後3個月和6個月顯著降低了房顫負荷(分别為2.8% vs. 7.6%,P=0.002和3.3% vs. 7.7%,P=0.025)。在生活品質方面,參松養心組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取得軀體和精神評分的雙重獲益。
曹克将教授表示,《歐洲心髒雜志》是全球心血管病領域的頂級期刊,主要發表關于心血管領域的高品質臨床和科學研究,旨在打造一種學術水準高、可讀性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更貼近于臨床,具有極高的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力。
“SS-AFRF研究在《歐洲心髒雜志》重磅發表,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具有深遠的臨床意義。”曹克将教授表示,SS-AFRF研究不僅展示了中醫藥在心律失常治療領域的巨大潛力,也代表了中國在心血管領域的科研實力,填補了房顫射頻消融術後藥物維持窦律的空白,為中醫藥走向世界邁出堅實一步。
整合調節、快慢兼治,參松養心可作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
早在2006年,曹克将教授診治了兩例搭橋術後心動過緩的患者,在使用參松養心治療後效果明顯,患者恢複較好。值此契機,曹克将教授對參松養心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逐漸開展了多項研究。
由曹克将教授牽頭、聯合全國30家醫院開展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窦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的随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參松養心可有效減少患者的24 h室性早搏次數,提高治療8周時的總體有效率(64.02% vs. 34.34%,P<0.0001),同時也可顯著升高4周和8周時的24 h平均心室率。此外,治療4周和8周時,參松養心組患者的臨床症狀和生活品質也較對照組明顯改善。
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牽頭開展的一項“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研究”證明,參松養心可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改善心功能分級,降低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濃度,增加6分鐘步行距離,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同時顯著降低24 h室早次數,顯著提高24 h室早下降率。研究表明參松養心在減少室早發生的同時改善心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此外,一項納入1476例心律失常患者(室早859例、陣發性房顫349例、緩慢性心律失常268例)的多中心、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顯示,參松養心治療室早的總有療效率優于美西律;治療陣發性房顫的療效與普羅帕酮相當;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可平均提高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室率7.15次/分。
2019年,以參松養心相關研究為主要内容之一的“中醫脈絡學說建構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2019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曹克将教授表示,能獲得該獎項是非常困難的,證明了參松養心在心律失常治療領域的重要價值和科學依據,為心功能不全伴室早提供了新藥物,填補了窦緩伴室早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
結語
美國心髒病學專家Braunwald教授提出的心血管事件鍊,涵蓋了從多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導緻動脈内皮損害、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再到發生冠心病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連續發展過程。曹克将教授表示,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針對心律失常這一關鍵環節,多項循證研究表明,參松養心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為廣大心律失常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特别是SS-AFRF研究結果在國際頂級心血管期刊中發表,證明了參松養心可顯著降低持續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後複發風險,為心血管領域的國際難題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推動了中醫藥走向國際舞台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