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嗲
來源 | 十點讀書
以前以為
胃病是老年人的專屬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讓人一陣心疼。
浙江一家4人,接連确診癌症。
其中,54歲的汪女士,三年内兩次确診胃癌早期,好在發現得及時,前不久剛剛完成手術。
更早的時候,汪女士的姐姐也曾被查出胃癌早期,舅舅也于去年确診為胃癌進展期。
而再往前追溯20年,這兩姐妹的阿姨也被查出胃癌,大部分胃被切除。
整個家族仿佛被施了魔咒一樣,一個接一個與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搭上了邊。
雖然據醫生解釋:
胃癌具有家族性,如果家族中有人患上胃癌,其他家族成員發病率也将高于普通人群2-4倍。
但當胃癌、晚期這幾個詞交織在一起時,還是讓人一陣後怕。
因為在我們身邊,有胃病隐患的人,可謂相當多了。
有資料顯示:
在大陸,胃病患者達到1.2億,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有10%,慢性胃炎發病率為30%。
是當之無愧的“胃病大國”。
問一問身邊的人,十個裡面有八九個都說自己的胃不好。
豆瓣“胃病患者抱團取暖”小組裡,
有人年紀輕輕,卻被胃病困擾了小半輩子:
早上一睜眼,胃是空的,想吐。
吃過早餐,包子不好消化,想吐。
午餐前終于正常了,吃過菜和米飯,好脹,想吐。
晚飯,沒有任何食欲,一喝水就脹到不行。
但是又會餓,餓了吃一些東西,晚上跑步的時候,天哪,又想吐。
堅持下來,洗漱睡覺。又是第二天。
有人是以休學在家,有人甚至辭去了工作:
五次正常胃鏡親曆者在此沉痛表示,
管子插下去的那一刻,淚水無法自持……
不誇張的說,當時想到了,我才20多歲,
要是死在出租屋裡,是我家裡先發現還是公司先發現,
後來就是無休止的去醫院,喝了好久的中藥還是調節不好。
隻能辭職在家了。
以前總以為,胃病是老年人的專屬。
可如今,越來越多青年或中年的胃,已經撐不住了。
從胃不舒服演變到胃癌
隻有4步
很多人一聽到胃病,以為就是單一的“一種疾病”。
其實不是。
胃病,指的是發生于胃部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胃的良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都是屬于胃病的一種。
這當中,很多都是我們自己一步一步“作”出來的:
早上起晚了來不及吃早飯,晚上睡覺前不點個外賣就難受;
工作忙得顧不上吃飯,每天點個外賣随便湊合一下;
一到周末放松下來,就和朋友出去放肆大吃大喝;
燒烤、火鍋、冰淇淋,什麼好吃就吃什麼;
辣的、燙的、冰的一股勁往嘴裡塞;
能喝飲料絕不喝水,長期抽煙酗酒。
理由也很充分:
生活都這麼苦了。
連慰藉一下自己的胃的權利都沒有,是不是太慘了點?
等到最後,嘴巴過瘾了,心裡也暢快了。
可胃卻撐不住了。
反反複複的胃疼、胃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和反酸。
那怎麼辦呢?
“小問題,買點藥抗一下。”
“餓兩頓就好了。”
“喝個粥養一下就行。”
真的是這樣嗎?
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會對胃不好。
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你真的知道這其中的危害嗎?
就拿胃癌來說,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胃不舒服演變到胃癌,
一共隻有4步:
長期不良飲食、幽門螺杆菌、壓力等刺激,會導緻胃粘膜損傷,發展成慢性淺表性胃炎;
如果不注意調養,慢慢地,慢性淺表性胃炎就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時間久了,胃一次又一次受到刺激,胃粘膜反複受損又修複。
胃裡會長出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進而出現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
經過這幾步逐漸發展累積,胃癌慢慢就來了。
整個病程的發展隻需要5~10年,甚至更短。
有資料顯示:
大陸每年新發胃癌超40萬人,占到全球新發病例總數的42%,是大陸發病率第二高的癌症。
而更可怕的是,胃癌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即便有症狀也很輕微。
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小病,要麼繼續上班上學,要麼随便買個胃藥緩一緩。
至于請半天假去醫院做個胃鏡檢查這種事,根本就不在自己的選項裡。
殊不知,自己的每一次忽視、每一次放縱,都在一步步滋養身體裡的癌細胞。
等到身體暴瘦、持續性上腹痛、嘔血,堅持不住了才去醫院。
已經晚了。
這6種常見的胃病症狀
希望你都沒有
有這樣一個故事。
著名美食編輯原曉娟,很有才,很能幹,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日常出差像坐計程車一樣頻繁,每天也就睡四五個小時。
34歲那年,她時常覺得胃不舒服,去醫院一查,才發現已是胃癌四期,出現了27個淋巴轉移。
她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在病房嚎啕大哭:
我感覺我身上的癌細胞在四處流竄,晚上一個人時眼淚忍不住地流。
我想兒子,他才8歲,我至少也要再活10年等他成年啊,我實在無法想象沒有媽媽他會怎樣。
為了給她治病,家人嘗試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甚至不惜賣掉家裡的房子。
但最後,原曉娟還是走了。
在住院那段時間,她寫下了很長的《抗癌日記》。
在日記中,她反思自己的病因:
“我沒有善待自己的胃,飲食極不規律,饑一頓飽一頓,反複折騰後,胃就被搞垮了。
加上超強的工作強度和長期的壓力,不知不覺身體就變得非常差。”
最後,她也提醒大家,好好愛惜身體:
“很多病因都是自己種下的。我希望我的教訓,能給像我一樣工作的人們一些警示。”
這真的是含血帶淚的警告啊。
有太多太多的人,父母已老,孩子尚小,沒有存款。
為了更好的前程,更多的收入,隻能不顧一切地拼着命。
可是拼着拼着,一旦失了度,這後果沒人承擔得起。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李玉峰醫生,曾總結了6種常見的胃病症狀。
1、慢性胃炎:
這是最常出現的一種胃病,比如消化不良,食欲減退,餐後胃脹胃滿,反酸燒心等等。
2、胃食管反流:
時常出現胃痛胸痛,吞咽困難,除了反酸燒心,有時會出現幹咳,這是食物反流喉嚨帶來的異物感等等。
3、胃潰瘍:
容易出現嗳氣、上腹脹滿、疼痛、反酸燒心,惡心嘔吐,胸骨後的灼燒感等等。
4、萎縮性胃炎:
也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幾個症狀,比如說上腹隐痛,食欲減退,餐後的飽脹反酸等等。
5、胃穿孔:
一旦出現就會劇烈的腹痛,常表現為刀割或者灼燒般的疼痛,甚至很快擴散到整個腹部。
6、胃痙攣:惡心、腹痛、嘔吐、消化不良(個人情況比較多樣,以上内容不能替代專業診療意見)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你中了幾個?
如果中了2個或以上,一定要及時就醫。
不求大富大貴
隻求平安健康最可貴
也許有人會說,又不是所有的胃炎都會發展成胃癌,不要這麼大驚小怪。
确實,這隻是極小的機率。
可是,一旦患上任何一種胃病,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外,随之而來的還有失眠、食欲不振等等。
無論身體還是精神,都會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一位網友的經曆,曾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今年被查出急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症,胃腸化。
在沒檢查出胃有問題前,我一直在折騰我的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辛辣刺激冰鎮食物從不拒絕。
看來真的是印證了那一句“出來混的,遲早有一天是要還的”,好怕自己沒幾年就會得癌。
現在已經養胃忌口好久,也不見得好轉,吃的不對,一不小心就感覺胃難受。
年紀輕輕就胃腸化,唉!現在蠻後悔的。
人到中年,每天都過得膽戰心驚。
怕父母生病住院,怕孩子們有任何差池,更怕自己有個萬一。
我們已經沒有任何資本可以揮霍自己的身體了。
如果看到這裡,你也覺得心驚,也意識到了自己有不好的飲食習慣。
那麼不妨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為家人做出一些改變。
1、合理作息,每天保證按時吃飯,吃健康的食物。
2、不抽煙,少喝酒,少吃高鹽食品,遠離不良愛好。
3、及時檢查去醫院檢查幽門螺杆菌,及早根治,防病于未然。
4、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運動,增強身體素質。
5、凡事不要過度憂心,時刻牢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6、當身體發出警告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對待,該看看,該治治。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提醒說得都對,但沒什麼實際意義。
工作太忙太累哪裡還有空做飯?
誰不想調整飲食和作息,可是沒辦法啊。
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法,趕緊停下來。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想要改變的太多了。
目标高了,壓力就大,這才難以堅持。
但如果每天從做一些微小的、沒有負擔的行動開始。
比如,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不要一邊玩手機或者看電視,細嚼慢咽,有利于更好的消化,減輕胃的負擔。
再比如,少吃一點外加工食品,例如腌制香腸、培根,腌肉等等,這些食物并不是非吃不可。
再比如,做不到改變生活習慣,那就堅持定期體檢,把疾病隐患扼殺在搖籃中。
那改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有句老話說,三十年前人養胃,三十年後胃養人。
我們的胃不可能因為一天的改變而變好,保護胃部健康的關鍵,其實就隐藏在日常的點點滴滴裡。
把這些小習慣堅持下去,就是在為我們的健康鋪路。
最後改變的,可能就是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