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弋陽腔表演 記者 戴越 攝
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
一座城市的文化裡藏着發展的底氣與面向未來的信心。
悠悠信水,巍巍青山。上饒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茶聖陸羽寫下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的地方,是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方志敏出生、成長、奮鬥的地方。理學大儒朱熹在這裡留下了“千古一辯”的曆史回響;辛棄疾把人生最後的時光留在這裡,寫下光照千古的詞作……
文化遺産生動記錄并展示着上饒的曆史與文化,講述着上饒故事。一山一河間,蘊含着連接配接曆史與現在的密碼。
一年來,我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探索曆史文化挖掘、文藝精品創作、文化新型傳播等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努力提供體系化、多樣化和優質化的文化服務,書寫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
上饒的文化之脈悠久深厚、意蘊豐富,始終熠熠生輝,成為這片沃土中最充沛的養分、最深沉的力量。
走進上饒神農源景區,豐富的展物訴說着上饒的稻作文明;在上饒市博物館裡,VR“雲遊”展廳、數智人講解等形式,使人們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在三清山、婺源、龜峰等景區,湧動的人氣彰顯着新時代人們赓續中華文脈的無限熱情。
曆史文化遺産,濃縮着時間的厚重,承載着集體的記憶,連接配接着過去與未來。我市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統籌好保護與發展,把城市建設、文旅發展同保護曆史遺迹統一起來,讓曆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目前,全市共有1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1個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1個世界最佳旅遊鄉村2個世界自然遺産地,2個世界地質公園,1個世界最佳旅遊鄉村,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1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個國家5A級景區,36個國家4A級景區,2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等。
9月26日,《上饒市弋陽腔保護傳承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準許通過,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省首部非遺戲曲保護傳承的地方性法規。
《條例》将在人才培養、文物保護、經費保障、文旅融合等方面為弋陽腔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讓地方劇種守正創新、傳承發展。
弋陽腔表演現場
弋陽腔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上饒傳統文化的閃亮名片,更是推動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載體。
9月21日一早,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主任、弋陽腔市級非遺傳承人楊康早早來到了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舞台上,演員們正為即将到來的演出進行最後的排練,走位、耍花槍、翻跟頭……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濕。“600餘年的弋陽腔,在弋陽從未‘曲高和寡’。這裡的百姓一直愛看戲、懂聽戲,戲文裡的故事祖祖輩輩都愛聽。”
當天,“一曲高腔·全民唱響”第二屆上饒市“弋陽腔戲曲彙”在弋陽開演,集中展示了我市近年來以“弋陽腔”為代表的各類本土劇種保護傳承成果。
“為了做好弋陽腔保護工作,我們幾代傳承人都在努力。近年來,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通過積極争取國家非遺資金支援、弋陽腔老藝人支援、藝術研究機構支援,階段性地完成了《珍珠記》《龍鳳劍》《張三借靴》等三十餘部傳統劇目複排,并予以數字化建檔儲存;同時,我們積極走出去,不斷增強舞台演出實力,提升劇種形象和影響力。”楊康介紹。
和弋陽腔一樣,婺源徽劇也在保護傳承中新生。
“走青山,望白雲,家鄉何在?”在婺源紫陽第六國小,徽劇作為每周興趣課程受到學生們的喜愛。12歲的李知夏已經在學校學了3年徽劇了。“通過每周的興趣課,我更好地了解徽劇的美,也深深愛上了這門傳統藝術。”
非遺保護,傳承是基礎,發展是根本。一直以來,我市不斷完善校園非遺傳承體系,多措并舉大力推動非遺融入少年兒童日常生活。通過舉辦非遺電視專題片展播、教師非遺課件競賽,開辦徽劇、茶藝、傩舞、歙硯制作等非遺興趣班,擴大非遺進校園覆寫面,提升非遺傳播成效。
上饒這片土地有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也有氣貫長虹的紅色文化。
去年以來,“可愛的中國”宣講團從上饒出發,走出江西,走向全國。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在保護與傳承中,讓紅色精神“燃”起來。上饒師範學院24級新生汪文靜在聽完宣講後心潮澎湃,“我們的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而今,我們要傳承好先輩們的紅色基因,用火熱的青春去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
活化利用是文化遺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隻有在不斷創新中,才能綠樹常青、永葆活力。
青山含翠、綠水蕩漾、粉牆黛瓦、遊人如織……婺源的田疇沃野間湧動着蓬勃生機,勾畫出一幅幅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畫卷。目前,婺源擁有中國傳統村落30個,曆史遺迹、明清古建築遍布鄉野,儲存較好的古建築有3000多棟。
婺源篁嶺古村
2011年,婺源推出古宅“認養”模式,由投資商長期租賃,融合古宅曆史、村莊傳統、自然景觀進行保護性修繕。同時,引導全縣民宿标準化、規範化發展,打造中國鄉村民宿“婺源樣闆”。如今,全縣共有民宿1100多家,百幢以上民宿叢集2處,間接帶動社會就業2萬餘人,民宿體驗遊成了婺源旅遊經濟的新亮點。
除婺源徽派古建築外,上饒還有廣豐十都王家大屋、鉛山鵝湖書院、三清山古建築群等一批國保機關。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系統實施傳統村落保護三年提升行動,積極推廣“文物監理”“拯救老屋”和“古宅全球認購”等。現已完成傳統建築名錄調查登記3852棟(處),其中第一批傳統建築名錄1775棟(處)已公布并挂牌保護。
鵝湖書院
從“拆”到“修”,從“保下來”到“活起來”……一座座古建築留住了歲月痕迹,也留住了文化根脈。
如果說物質文化遺産是曆史長河中,先輩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物質财富,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産則是悠悠歲月中匠人留下的精神支柱。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穿越了時空,與山水風光融為一體,碰撞出了文化傳承的絢麗火花,也衍生了大量的産業價值。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遊客 1.15億人次,同比增長 3.23%;實作旅遊綜合收入 1198.6億元,同比增長 3.17%。
觀看弋陽腔、徽劇表演,品嘗河紅茶,購買甲路紙傘、體驗連四紙制作……從觀展到體驗、從美食到住宿,非遺元素悄然植入上饒景區,傳統文化遺産正以新的面貌賦能發展。
目前,我市婺源三雕、婺源綠茶、信州夏布、鉛山河紅茶、橫峰葛粉等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已形成較大規模。在婺源,非遺與旅遊融合成為帶動産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全縣與非遺相關的文旅産業從業人員超10萬人,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
《遇見婺源》演出現場
“在我心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叫婺源。”舞台上,燈光緩緩流動,炊煙、晨霧、徽建互相配合舞動。每當夜幕降臨,婺源婺女洲景區在燈火流光中拉開了《遇見婺源》光影演藝的序幕。沉浸式夜遊體驗讓遊客一秒穿越時光來到“盛世徽州”。
文化元素為景區打造主題演出提供了靈感和素材,“白天看景點,晚上看表演”的模式成了上饒旅遊的新模式。婺源《夢裡老家》實景演藝、婺女洲《遇見婺源》、葛仙村水幕電影《修心歸真記》實景演藝、三清山《天下三清》實景演藝……一批“爆款”演出展示了上饒文化遺産,也豐富了旅遊業态。
璀璨燈火映照下,上饒在曆史與現實中穿行。
窗外丹桂飄香,屋内書香彌漫。走進鄱陽縣鄱陽鎮激揚橋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書吧,健康生活、日常技能、休閑娛樂等種類繁多、排列整齊的書籍擺放在書架上。幾張書桌椅子坐滿了前來看書的居民,濃濃書香飄滿書吧。“書吧自2019年設立,面向所有居民開放,現有1.5萬餘冊書籍。”激揚橋社群負責人介紹。
鄱陽縣鄱陽鎮激揚橋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書吧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躍升為“好不好、精不精”。
我市持續深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高品質文化供給增強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方寸之間,文化彰顯。目前,全市鄉鎮(街道)建成210個以“三室一廳”(圖書室、教育教育訓練室、管理和輔助用室、多功能活動廳)為标準的綜合性文化站和190個圖書館和文化館分館,在2672個村(社群)建成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2180個村(社群)建有農家書屋,形成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覆寫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
廣信區木言者書吧
在城市都市圈、旅遊景區和文化街區,廣信區木言者書吧、廣豐裡城市書房、懸崖書房等52座特色鮮明的“城市書房”和新型閱讀空間,推動全民閱讀活動不斷走深走實,“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我們不僅要讓公共文化資源‘動’起來、‘火’起來,也要讓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起來、‘用’起來。”市文廣旅局文化科負責人張靈介紹,“未來,我市将持續加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培育打造力度,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文化生活的美好需求。”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我市突出群衆在文化活動中的自主權和主體性,把“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兩股力量相生相長,讓文化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
廣信區田墩鎮七峰村“文化趕集”主題活動現場
“唱支山歌給黨聽……”9月26日,夜幕降臨,廣信區田墩鎮七峰村裡熱鬧了起來。全市“文化趕集”暨移風易俗文藝彙演主題活動為群衆送上一道家門口的“文化大餐”。知識宣傳、便民服務、互動體驗、移風易俗等展位前圍滿了前來“趕集”的村民。“這個文化趕集活動真不錯,家門口就能體驗濃濃文化氛圍,豐富了我們群衆的生活。”七峰村村民鄢善福連聲誇贊。
一邊是,不斷豐富的群衆文化生活。
今年以來,我市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文化三下鄉、全民閱讀、“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文化趕集等系列活動4819場,參與人次達193萬人次。
一邊是,文藝園地百花齊放。我市積極打造文藝精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現實生活圖景,傳承傳統文化血脈,在各大獎項中收獲累累碩果。
“我心中的那面中國紅,紅了高高的飛天夢,紅了浩浩的汪洋夢。”9月13日,在第二十一屆河套文化藝術節上,鄱陽大鼓表演《心中那一面中國紅》收獲現場陣陣掌聲。節目編導和演員肖婷婷告訴記者,“這個節目在傳統鄱陽大鼓的曲藝形式中加入現代表演手法及音樂的創新,把單一的鼓點改為兩個鬥鼓,雙人齊打,用創新手法展現傳統藝術。今年我們在全國各地演出,鄱陽大鼓也收獲了不少全國的愛好者。”
江西大鼓《好心緣》
近年來,江西大鼓《好心緣》獲全國群衆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填補了“群星獎”江西9年來空白;鄱陽大鼓《方母試兒》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表演獎提名、節目入圍獎;鄱陽大鼓《十一槌》獲第三屆江西曲藝玫瑰獎節目獎;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弋陽腔《蘆花絮》順利完成創排工作并首演;江西文化藝術基金重點項目贛劇《唱支山歌給黨聽》順利完成創排工作,在文化強省系列活動中進行首演,受到觀衆、專家高度贊揚。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傳統文化賦能文藝精品,我市依托禀賦突出的文化資源優勢和潛力巨大的文化發展空間,全面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上饒,從千年文脈延綿中感覺來路,在傳承保護中砥砺奮進,在高品質發展中闊步前行。(記者 戚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