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郎”複出說開去
引子
2024年3月12日,一場别開生面的音樂盛典在北京勞工體育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人齊聚一堂,共同演繹了一場以“緻敬經典·激情獻唱”為主題的演出。在演出現場,音樂人刀郎演繹了自己的代表作《春風吹》,并宣布正式複出,随後,他一連釋出了包括《羅刹海市》、《酒幹倘賣無》、《鄉村愛情》、《故鄉的歌》、《小河淌水》、《父親》、《母親》、《春風吹》在内的8首新歌,以及《春風吹》、《千裡之外》、《父親》、《一枚子彈》、《情歌》、《紅日》、《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等多首經典歌曲,将這場音樂盛宴推向高潮。
“刀郎”這一名字,源自他的音樂夢。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民,刀郎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東方大國普通百姓的苦與樂,赢得了一大批鄉村音樂愛好者的心。他的音樂作品,尤其是《春風吹》一曲,不僅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更被譽為東方大國鄉村音樂的經典之作,成為東方大國鄉村音樂的一面旗幟。
刀郎的音樂承載着民族的深情,傳達着對家鄉的眷戀,蘊含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抒發了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感染力和傳播力,被譽為“東方大國鄉村音樂的代表人物”。
一、刀郎的音樂之路
1. 鄉村音樂的耕耘者
刀郎,原名李宏,1975年12月出生在甘肅省山丹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農民,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刀郎的家境并不富裕,小時候的生活非常貧困。他上學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國小,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圖書少,沒有音樂教師,更沒有一架鋼琴。他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墧中度過的。
小時候,刀郎家境貧困,他的父母為了生計,常年忙于田間勞作,沒有多少精力和時間顧及孩子的情感和成長,他經常一個人在田間、山洞裡,聽着大自然的聲音,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對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是在這樣的特殊環境裡,他第一次聽到了拉弦樂器“二胡”的聲音。那是一天傍晚,刀郎和父親一起在田間勞作,遠處傳來了一陣悠揚的琴聲,刀郎被這動聽的旋律所吸引,他忘記了疲憊,停下了手中的鋤頭,屏息聆聽,目不轉睛地凝視着拉二胡的老農。此時,父親的一句話,打破了現場的甯靜:“兒子,你是不是喜歡上學啊?”
“喜歡。”刀郎脫口而出。
“那你以後要好好學習,将來考上大學,走出大山,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父親鼓勵道。
“爸,我想學音樂。”刀郎遲疑了一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學音樂?你這是哪農村來的音樂?學音樂幹啥?再說,我們家哪有錢供你上音樂學校?”父親一時間有些不了解。
“我知道我們家窮,可是我就是喜歡音樂,我想學習一門特長,長大了我也能在音樂的道路上有所作為。”刀郎堅定地說。
“這個孩子,怕是有點出息了。”父親自言自語。
父親的這番話,讓刀郎堅定了學音樂的決心。他開始四處奔走,向鄉親們借琴,向會拉二胡的老農學習拉二胡,向懂得民族樂器制作的老師請教制作技藝。每當放學後,他總是背着沉甸甸的琴,一邊走一邊練習。盡管刀郎在家人和同學面前,曾多次表現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但他的父母始終認為,音樂是一門“無用”的技能,不可能成為刀郎的事業,更不可能成為他謀生的手段。他們一度以為,刀郎的這一想法,隻是一時的“怪念頭”,随着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消失。
2. 從鄉村走向大城市
1. 從“刀郎”到“劉宏”
刀郎的音樂夢,最終在2003年變成了現實。2003年,時年28歲的刀郎考入了東方大國音樂學院,成為該校2003級國樂專業的一名學生。他的到來,讓這所國家重點音樂學府的師生們感到十分意外。因為在他們看來,刀郎這個名字,既沒有音樂圈的背景,也沒有任何光鮮的履曆,更不是他們學校招生對象的重點。有的人甚至對刀郎的音樂天賦表示懷疑,認為他的音樂才華有限,不具備考入東方大國音樂學院的水準。刀郎的到來,打破了人們對音樂學院學子的傳統印象,也為這所學校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刀郎的音樂才華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學校還為他提供了一系列的學習機會,他得以在音樂學院的舞台上,與衆多知名藝術家同台演出,鍛煉了自己的表演能力,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音樂風格。他的琴藝、演唱水準和音樂創作能力不斷提高,一度成為學校裡家喻戶曉的名師和藝術家。
2007年,刀郎正式成為東方大國音樂學院的教師,擔任國樂教研室主任,成為該校曆史上最年輕的教師。他在音樂學院的教學工作中,深受學生喜愛,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還獲得了“全國高校教師基本功競賽”金獎、東方大國音樂學院教學名師獎等榮譽。一位曾在音樂學院工作過的老師回憶,刀郎上任後,把教學當成了自己的事業,多次深入基層,到鄉村、學校、社群開展音樂講座,為普及民族音樂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音樂藝術的美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2. 從“刀郎”到“劉宏”
1. 重回舞台
刀郎的音樂生涯曾一度陷入低谷。2010年,一首《千裡之外》的歌曲,讓他重新站到了舞台的風口浪尖。
2009年,一位叫做張北川的音樂制作人,帶着一位叫做王晰的學生,從北京來到了甘肅省山丹縣。他們在這裡創辦了一家名為“北川音樂工作室”的音樂工作室。據張北川回憶,當時山丹縣的農村,電力、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普遍較低,音樂教育資源更是匮乏。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接觸到音樂,學習音樂,他們決定在山丹縣城郊的一處農家院内,興辦一所集音樂教育訓練、教育、創作、表演為一體的音樂學校。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他們還購買了一批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民族樂器,添置了一批音響裝置、錄音裝置和視訊裝置。在張北川看來,音樂教育是一項“細活”,需要耐心、細心,更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但隻要能讓孩子們在這裡學到真知識,就是值得的。
2010年,刀郎應邀回到北京,與張北川、王晰等人一起,成為了北川音樂工作室的一名特聘教師。在這之後,他又陸續參與了《東方大國好聲音》、《東方大國夢之聲》等一系列大型音樂活動的錄制和演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族音樂演唱藝術家。
2. 一曲《千裡之外》引發的猜想
2009年,一首《千裡之外》在網絡上走紅,這首歌的原唱者是一位叫做韓紅的歌手,填詞人是一位叫做秦川的作詞家。這首歌以其動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一度成為人們的心頭之曲,被無數觀衆傳唱,成為一種時尚。與此也有不少音樂評論家、文化學者、社會學家等學者,從音樂創作、民族情感、文化傳播等角度,對這首歌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它為何能夠引起億萬人的共鳴。
一方面,這首歌曲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時市場上抒發真情實感的音樂作品的空白,為當時的音樂市場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另一方面,這首歌曲的成功,也有力地證明了“好音樂是通俗的”這一論斷的正确性。在此之前,一些所謂的權威專家曾經斷言,通俗音樂是一種商品,它隻能迎合市場需求,迎合大衆審美,不能有更高的藝術追求,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正是這首《千裡之外》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音樂現象,證明了音樂創作的廣闊空間,也為廣大音樂創作者樹立了一個可貴的榜樣。
二、刀郎的音樂之路
1. 刀郎的音樂初涉
刀郎,原名李宏,1975年12月生于甘肅省山丹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刀郎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農民,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他們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家裡人為了生活,一輩子都在艱苦奮鬥。刀郎是家中的長子,小時候的生活雖然貧困,但他的父母一直鼓勵他要好好學習,改變命運。刀郎的父親經常對他說:“讀書是你唯一的出路,一定要多讀書,多學點本領,将來才能有出息。”母親也常常告誡他:“你要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