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調味品行業沒有“牛市”

“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當市場不景氣時,就會迅速的反應在資本市場層面。和大多數消費品行業一樣,調味品行業也很久沒傳出資本市場方面的消息了。

筆者通過整理14家主要調味品上市企業(不包含糧油、原材料企業在内)的股價表現發現:在整個資本市場,調味品行業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即便是有近一月内的連續幾個交易日強勢“硬拉”,也未能将整個調味品概念闆塊拽出近一年下跌的局勢。

調味品行業沒有“牛市”

調味品沒有“牛市”

整體上看,調味品概念闆塊共有32家成分股,但即便是經過了前幾個交易日的“牛市”,整個概念近一個月的漲幅也隻有26.81%,2024年以來,漲幅收縮至了4.49%,而将交易周期拉倒近一年,整個概念闆塊依舊下跌了0.01%。

聚焦到統計的上述14家主要企業來看,如果不是近幾個交易日的“爆發”,這14家企業的股價均呈現下跌态勢,并且,周期拉的越長,跌得越狠。是以,當面對有人說“調味品不香了”,尤其在業績層面也喜憂參半的情況下,業内确實沒有很好的理由去反駁。

而在這14家企業中,分别在近一月和近一年“領漲”的朱老六相對比較特殊,因為它是在北交所上市的第一家調味品企業。并且,無論從營收、市值規模來看,朱老六還是相對偏弱,總市值在14家企業中墊底。

調味品行業沒有“牛市”

而海天味業和仲景食品,成為了近一月、今年和近一年名額中另兩家“全線飄紅”的企業,從某種次元上來說,“強者恒強”在資本市場也是行得通的。不過,通過海天味業的股價也不難看出,其股價上漲也主要得益于前幾日的“牛市”支撐,如果不是近一月漲幅達到40%,那麼其今年和近一年來的股價依舊是下跌。

聚焦到今年以來,除了朱老六和海天味業,股價上漲的也隻有仲景食品、涪陵榨菜和日辰股份三家。其中,雖然仲景食品今年股價上漲了19.87%,但在近一個月内就上漲了37.46%;而涪陵榨菜和日辰股份情況類似,隻不過由于此前跌得更狠,是以近期漲幅未能帶動今年以來的大幅上漲,也沒能扭轉其股價近一年來的頹勢。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有“牛市”加持,昔日“醬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成為14家企業中唯一一家在近一個月、今年和近一年來股價都是“穩步下跌”的企業。也難怪,作為四大醬油上市企業中唯一虧損的品牌,不僅背負“摘帽”的壓力,其控股股東現在也是自身難保,若這些問題部解決,加加食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或許也很難獲得投資者青睐。

調味品行業沒有“牛市”

而其他調味品企業,即便是有了強勢拉升的加持,依舊未能改今年和近一年來股價的下跌走勢,這或許才是調味品行業近一年來的“常态”。

為什麼?

所有上市公司的投資邏輯不外乎落到主營業務層面,調味品也不例外——業績、業績還是業績。

和股票一樣,投資者也好、消費者也罷,對于調味品企業的業績表現還是有一定的寬容度的:允許業績有波動,甚至能原諒部分“失誤”,但如果業績一直起不來,耐心自然也就沒有了。

14家企業中,隻有朱老六、安記食品和佳隆股份的總市值在20億元以内,毫不誇張的說,在這些企業中,這三家企業的營收規模也不意外的“墊底”。

更為關鍵的是,除了業績墊底之外,這些企業似乎沒能讓外界看到更多的“可能”。比如朱老六主營的腐乳和酸菜,在大多數消費者看來,都已經是“夕陽”品類了;而佳隆股份雖然是複調,但經過最近兩年的市場調整,佳隆股份除了大刀闊斧的推行“大經銷商制”外,似乎沒有在産品、管道和品牌層面有更多建樹。

而整體上看,近兩年調味品的市場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調味品行業沒有“牛市”

一方面是從過去的增量市場變為現在的存量市場,各大品牌之間此消彼長。對于消費者而言,大家價格不分伯仲,為什麼不買大品牌?而對于投資者而言,龍頭企業一直都是投資者眼裡的香饽饽,除了食安危機之外,幾乎不會對龍頭企業的業績産生太大的影響,并且,龍頭企業的分紅金額顯然要大于其他同類型企業,都是投資,收益最大化才是王道。

另一方面,調味品企業其實更像是整個消費生态鍊上的一環,當結果不行的時候,過程往往也就會先被忽略掉。最為直覺的是,餐飲市場傳出的負面資訊要明顯高于正面資訊,而作為餐飲市場重要的參與者與貢獻者,調味品也深陷這種“連帶”影響之中。

調味品行業沒有“牛市”

但是短期來看,由于“牛市”強推,已經掩蓋了“雙節”旺季對調味品帶來的提振作用,是以,下一波行情隻能指望“春節”了,由于調味品供需具有前置性,這對于調味品企業而言,無論是業績還是股價層面都會形成雙重壓力:不壓(貨)吧,第四季度将抑制全年财報的業績表現;壓吧,很有可能來年的“開門紅”會化為泡影……

是以,倒不如索性放下“包袱”(當然不是放棄旺季和市場),不管淡季旺季,都要不斷的夯實自己的基本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