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現在為了工作,拼學曆已經到了一個離譜的地步。這不,内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29歲“天才”趙子健,不知從哪兒整來了四個博士學位,外加兩博士後,這簡直是“水博士”裡的王者。按他這學習速度,難道是上學靠倍速播放?還是說他真有分身術,能一邊泡在心理學課上研究人心,一邊在化學實驗室配藥,還順便參加個抗癌協會聊聊科研進展。光是想想這畫面,我的腦袋就要跟不上了。
趙子健這個案例,一眼看去就是典型的“學曆包裝過度”,還是那種不走心的過度。說實話,四個博士學位,六個碩士學位,再來兩個博士後,随便想想這堆頭銜,除了覺得好笑,最直覺的感受就是:騙太明顯了吧!正常人要是能讀成這樣,那時間都不用睡覺、吃飯了,全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裡度過,還能活得健康地發表一大堆“高品質論文”?這明顯不合常理,但神奇的是,這麼誇張的履曆,居然成功入職,還被内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看中了,這才是最大的笑話。
當然,這事兒也不是趙子健一個人的問題。研究院那邊的招聘眼光就真的沒問題嗎?他這學曆是啥機構認證的,哪個稽核部門一看這閃瞎眼的學曆堆積如山,竟然還能“高品質”進職場?可見,趙子健再荒唐,他背後用人機關的操作也沒好到哪兒去。這不,剛入職,熱乎勁還沒過,研究院就趕緊把人停職,火速止損。這波操作無疑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腳”的典型。
事實上,學曆泡沫化的現象并不少見,尤其在一些機關,光看“紙面成績”,而忽略真正的能力,導緻很多人為了工作拼命包裝自己,甚至不惜“走捷徑”搞虛假學曆。趙子健這波操作,不就是打了個極端的例子出來麼?而這種盲目追求學曆的風氣,本質上反映了用人機關的用工标準失衡:不看實戰,隻看紙面。說白了就是缺乏實際判斷能力,被表面的學曆給“洗腦”了。
社會上大多數人其實并不需要那麼多高學曆的人才,尤其是像文化藝術研究這種領域,更多是需要有獨立思考、創意能力的人,而不是學曆“疊加高手”。我們要的是“有用的學問”,而不是堆出來的“廢紙文憑”。趙子健的操作,雖然讓人笑掉大牙,但同時也讓我們反思,這種過度包裝、追求學曆的現象,已經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不過,歸根結底,趙子健這件事還是說明了一點:我們現在對“學曆至上”的迷信該打住了。社會需要真才實學,學曆并不是唯一的評價标準。如果像趙子健這樣,靠堆積無用的學曆就能“蒙混過關”,那麼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反而會被忽略,這對社會來說才是最危險的信号。
那麼最後小編想問:如果你有機會用幾個虛假的學曆混入高端職位,你會像趙子健一樣選擇走捷徑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