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4 軍、11 軍部隊成功收複老山、者陰山後,中央軍委決定以老山戰場為依托,組織全軍部隊進行輪戰。自 14 軍 40 師進入老山戰區伊始,至此時已過去半年時間。在這期間,他們經曆了收複老山的戰鬥,還遭遇了 “6・11” 團級規模的反撲以及 “7・12” 加強師規模的大反撲,此外,營連排規模的襲擾更是從未間斷。部隊在長期的戰鬥中已疲憊不堪,急需換防休整。在此情形下,中央軍委和昆明軍區指令第 11 軍接防老山地區的防禦作戰任務,與此同時,南京軍區第 1 軍也奉命開赴戰區展開臨戰訓練。
陸軍第 11 軍率領正在備戰收複苗皇帝山的 32 師和 31 師 91 團、軍炮兵團開赴老山戰區,并轉隸配屬陸軍第 41 師、炮兵第 4 師 49 團、213 團、5 團 2 營、炮 9 師 16 團和邊防 15 團等部隊。于1984 年 8 月 4 日接替陸軍第 14 軍擔任老山地區的防禦任務,同時指揮者陰山方向的防禦作戰行動。
32師在長達 4 個多月的老山防禦作戰中,全師官兵英勇無畏,頑強抵抗,頂住了越軍 4 萬多發炮彈的狂轟濫炸。僅 11 月 21 日這一天,落在我方陣地上的炮彈就多達 8500 多發。師所屬部隊先後 17 次成功抗擊了敵團以下規模的反撲,多次粉碎了敵特工的襲擾。11 月 20 日,敵軍以一個團的兵力,氣勢洶洶地向我 102、114、146、168 等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然而,經過 3 小時的激烈戰鬥,我軍成功将敵軍擊退,牢牢守住了陣地。
在整個老山防禦作戰中,包括配屬部隊在内,32師共取得斃傷敵 1698 名、俘敵軍官 1 名、擊毀各種火炮 120 門、軍車 35 輛、坦克 1 輛、摧毀各種工事與掩蔽部 235 個、塹壕 989 米的輝煌戰績,并且部分前推和擴大了我方防禦陣地。全師 73 名官兵英勇犧牲。
第 11 軍在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中,堅守陣地 126 天。11 月 29 日至 12 月 9 日,與南京軍區陸軍第 1 軍進行換班交接。在換班過程中,陸軍第 11 軍采取了先縱深、後前沿,先炮兵、後步兵,先次要方向、後主要方向,分期分批逐次前接的科學步驟,全軍共分成 35 個梯隊逐次移交。整個換班行動組織嚴密、有條不紊、行動隐蔽,直至陸軍第 11 軍撤離戰場,敵軍都未察覺我軍部隊曾在老山地區實施過交接作戰。
第 11 軍 32 師從老山撤離後,師機關暫住在西疇縣城内。1984 年 12 月 13 日上午,昆明軍區張铚秀司令員、張景華參謀長、張秀明副參謀長以及作戰、炮兵、工兵等幾位部首前往西疇縣城,視察暫駐在此的 32 師。
在西疇縣文化宮三樓大會議室的 “作戰室” 裡,張司令員首先着重強調了總結經驗和教訓的重要性。他指出 14 軍 40 師打下老山後總結了 10 條具有指導性的教訓……
劉玉尊師長向張司令員等首長詳細彙報了防禦作戰中存在的問題:其一,上級炮兵火力區分存在不當之處,32 師作為老山主要防禦方向,卻未能得到戰區炮兵火力的應有保障;其二,受 “三不主動” 原則限制的時間較長,上級對炮兵火力使用的管控過緊,師裡缺乏主動權,導緻該壓制的目标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打擊,并且基本未進行炮火反擊,這使得防禦作戰更加被動,還增加了傷亡;其三,“出擊 968 高地” 時,軍和軍區曾同意 “攻占、設障後就迅速撤離”,但軍要求 “聽令再撤”,雖攻擊分隊當日上午最終撤離,但延遲時間較長,進而增大了傷亡。
張司令員聽完彙報後,對 32 師作戰作出了四點評價。一是 32 師圓滿完成了老山主要方向的防禦作戰任務,陣地寸土未丢;二是殲敵一千多,達到了一比三的戰果,符合軍委以小的代價換得大的勝利的要求,若戰場管理更為出色,還能進一步減少傷亡,擴大戰果;三是經過不懈努力,加強了老山戰場主要方向的防禦體系,增強了防禦的彈性,為接防部隊持續堅守創造了良好的陣地條件;四是經過幾個月的實戰,部隊得到了充分鍛煉,盡管臨時受命、倉促上陣,但在四個多月的戰鬥中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張司令員還提到敵人所說的 “第三個浪頭碰在了石頭上”,這或許意味着 10 月 18 日以後敵人的攻勢行動以失敗告終,這無疑是對 32 師的高度贊譽。
張司令員接着說道,32 師不能滿足于現狀,更不能驕傲自滿,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打好下一仗 —— 打苗皇帝山。在打法上,可以考慮分一口、兩口甚至三口将敵人吃掉,目前要摸準情況,包括敵情、工事、地形等。穿插的兵力不宜過多、距離不宜過遠,展開攻擊的兵力不能過于擁擠,要采取小群多路、小梯隊的戰術,還要搞好沙盤作業。炮兵要深入研究摧毀敵工事的方法,先進行直接的破壞射擊,再用迫擊炮監視射擊,争取在攻擊前打掉敵三分之二的工事。同時,要研究如何打擊工事内的敵人,關鍵是在工事和壕内戰鬥的人不要太多,還要對支撐點和反擊的打法進行深入研究。盡管預計敵人大的反撲可能性不大,但必須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