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讓年輕人擁有了第一個FENDI,之後一場又一場的跨界營銷掀起了市場的狂歡。
“萬物皆可跨界”逐漸成為品牌的營銷共識,許多企業都試圖通過不同的行業來進行文化輸出。
為了能夠以相對“親民”的價格降低品牌門檻并拓寬線下管道,而咖啡奶茶等食品行業似乎就成為了首選。
好利來新中式
“龍文化”酒館念
好利來集團首家新中式創意酒吧「叁月肆 · 龍」将于十月初在北京三裡屯機電院内開業。
酒吧的名字靈感來源于2024龍年,象征着時代更疊與萬象更新,門店裝修也以“龍”為核心,展現出文化與權威的象征。
一樓被打造成了以中式祥龍為靈感的創意雞尾酒空間,東方意蘊和西方風情交錯融合,呈獻十二款獨具匠心的中式創意雞尾酒。
二樓主要以經典雞尾酒為主旋律,帶來更多新鮮特調的酒款,讓中式經典在創新中煥發新生,滿足更多個性化的口味需求。
近年來好利來集團頻繁推出全新品牌,此次設立酒吧也是在新中式風格領域一次大膽的嘗試與建設。
巴黎世家創意
小籠包邀請函小邀請函酒館
Balenciaga巴黎世家在今年春季25系列釋出秀時,與上海本土老字号品牌“南翔饅頭殿”合作推出聯名款産品。
将此次釋出會的大秀邀請函做成了“放在蒸籠裡的小籠包”,并合作推出限定點心。
采用法國黑松露為原料的“黑松露小籠包”和印有“Balenciaga BB”辨別的定勝糕,定價38元,線上和外賣購買還能獲得聯名包裝盒和灰色包裝袋。
不僅将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秀中,也為傳統老字号品牌的傳承與營銷提供了一次特别的參考。
小紅書帶你
在酒吧裡學習
小紅書在上海開了個學術酒吧,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真的實作了“我在酒吧學習”這句玩笑話。
海報上的文案“我空了你随意”、“學到老喝到飽”、“在閱讀中清楚而坦蕩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與酒吧場景形成強烈反差感。
轉變大家認知裡嚴肅場合下才能讨論“知識”的概念與“酒吧”相結合,制造出環境沖突感吸引消費者,讓知識真正走進每一處生活裡。
并且小紅書還邀請了各路名人,例如李誕、楊天真、馬家輝等人作為分享着共創知識議題。
開設不同興趣班為大家普及關于職場、學習、财經各方面知識,激發消費者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活動進一步為大家拓寬了知識的擷取場所,也為使用者打造出了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并将每一句“玩笑”轉化為更多生活可能性。
服裝品牌Zara
街邊賣法棍
快消時尚服裝品牌Zara與創意機構Profirt合作,在巴黎街頭開設法棍面包快閃店。
整體以白色為主色調的極簡法棍亭,門頭上印有“Zara Rivoli”的字樣,店内整齊的擺放着一袋袋法棍,配上紅色抽繩的法棍包,非常具有法式風情。
Zara不久前在希臘比雷埃夫斯塔新店開業時也同步設立快閃咖啡店,與法棍快閃店的風格類似。
雅典咖啡快閃除了售賣咖啡外,還出售希臘當地特色面食芝麻餅,與當地不同文化結合設立新店快閃,也是Zara的營銷舉措之一。
LV降低消費門檻
開巧克力專賣店
今年七夕前夕,LV在中國上海開設第一家巧克力專賣店,被譽為“LV”史上最便宜的單品。
作為濃情甜蜜的代名詞,巧克力仿佛手工“魔法”一般,給都市生活中帶來幸福的多巴胺。
LV将品牌硬箱制作一脈相承的手工藝理念和源自品牌元素的設計靈感注入巧克力中,給予味蕾多重驚喜享受。
店内吉祥物Vivienne站在硬箱上迎接着每一個人,四周堆疊錯落的硬箱将大家環繞着。
香氣四溢的巧克力和櫥窗内充滿童趣的布景,一同引領着大家探索這個别具一格的甜蜜空間。
蔚來跨界賣咖啡
提供加電咖啡服務
當咖啡行業競争進入白熱化階段,9.9元等平價咖啡降低了消費者的心理價位。
這就讓蔚來上線的48元一杯的咖啡引起了大衆的關注,同時蔚來作為車企,跨界賣咖啡也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
蔚來在品牌換電站内上線了“加電咖啡業務”,并提出“三分鐘換電,一分鐘買咖啡”的服務理念。
既突出了蔚來電車換電池的友善快捷,僅需要一杯咖啡的時間,也将咖啡賣點融入品牌充電場景裡。
不僅僅賣的是咖啡,更多的是一種新生活場景,并迎合當代年輕熱的消費喜好,以車企賣咖啡的名義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理。
進而實作在社交平台上的資訊傳播,提高品牌的核心競争力。
中醫院與時俱進
售賣養生奶茶
自從年輕人開始新中式養生,早上八段錦,中午養生茶,晚上中藥泡腳,将新中式養生玩的花樣百出。
目前許多城市的中醫院都将奶茶、點心等産品開進了醫院食堂裡,沒有想到奶茶有一天也能跟“健康食品”扯上關系。
深圳中醫院也與時俱進,推出現煮現熬的中藥材奶茶,重瓣玫瑰烤奶人手一杯,還有美容養顔茶、酸梅湯等夏日清爽飲品。
并貼心的準備了綠豆糕、山藥糕、中式炖湯等養生食品,確定其既美味又具備食養價值,吃完毫無負擔。
醫院推出中藥奶茶的初衷是為了弘揚“藥食同源”的理念,通過這種更貼近年輕人生活的方式來激發大衆對中醫文化的興趣。
小結
環境塑造着消費者的行為,品牌在變化中尋求突圍與破局。
跨界營銷早已成為各品牌的一項重要營銷決策,可以快速擴大品牌聲量,提升品牌形象與口碑。
将品牌與其他行業這種看似截然不同的詞彙碰撞在一起構成鮮明反差,挑戰消費者的傳統認知邊界。
進而擴大活動在社交媒體上的讨論度與知名度,符合當下文化消費向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