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男孩派(ID:boy666dj)
相比制造有用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培育心懷熱愛的孩子。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擁有熱氣騰騰的人生,而不是變成死氣沉沉的樣子。
——虎媽
最近,無意間刷到了一段北大教授趙冬梅的訪談。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身為全國最高學府教授的趙冬梅老師,竟然有個國中辍學的兒子,更讓人驚訝的是,趙老師是支援兒子辍學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十幾年前,趙老師對北京海澱區的“卷”一無所知。
而她的兒子也在無憂無慮中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沒有上過學前班,也沒有私下補過課。
直到進入國小後,趙老師和兒子都懵了。
在這裡,成績就是衡量一切的标準。
一開始,兒子跟不上班級的進度,一直在暗自努力。
終于有一次,兒子考到了90分,趙老師發自内心地為兒子感到驕傲。
沒想到,老師卻滿臉譏諷地對她說:“你知道我們班其他同學都考了多少分嗎?”
趙老師這才知道,這次考試大部分同學都是95分以上,隻有一個吊車尾考了80幾分。
在這樣的環境中待久了,趙老師的兒子開始厭學,并拒絕去學校。
趙老師沒辦法說服兒子,隻能學着接受現實。
但在這個過程中,趙老師卻意外發現,盡管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但卻并非一無是處:
兒子喜歡四驅車,參加過比賽,還會自己修車;
兒子英文不錯,為了修車,能閱讀全英文的說明書。
還有一段時間,兒子突發奇想,準備自己做褲子,于是買來了服裝學院的教材,自學了打版、制版。
到最後,趙老師不禁感慨道:
“原來,我隻認得讀書這一條路,但當我開始接納兒子後,我的世界也被打開了。”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每個孩子是有差距的,有的孩子能夠名列前茅,而有的孩子卻無能為力。
但隻會用單一标準去衡量、塑造孩子,又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短視呢?
事實上,上天對每個孩子都是公平的。
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可能會有一個不太懂數學的藝術家,會有一個化學總是不及格的音樂家,還會有一個身體素質比英文成績好太多的運動員。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看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為他開辟那個獨屬于自己的賽道。
曾經有一篇感動無數人的爆文,叫《我兒子是沒有被這個世界了解的天才》。
媽媽是大學教授,爸爸是公務員,但兒子卻沒有繼承兩口子的優良基因,不僅學習上沒有天分,還總是闖禍。
上幼稚園第一天就打傷了小朋友,還損壞了園裡最貴的鋼琴。
就這樣,兒子來來回回換了好多家幼稚園,待得最長的也沒有超過10天。每次被幼稚園遣返後,爸爸都會覺得兒子丢人,對着兒子拳打腳踢。
有一回,兒子到了一家新的幼稚園,卻将尿撒在了小朋友的飯碗裡,爸爸知道後氣急了,把兒子拴在客廳。
兒子卻借機掙脫,砸了家裡的電視機,還燒了爸爸的書房。
最後,兒子被爸爸送入了精神病院。
媽媽出差回家後得知了這一切,二話不說跟爸爸離了婚,并接回了兒子。
望着難得安靜下來的兒子,媽媽淚流滿面地說:“江江,原來你安靜得下來。我早說過,我的兒子是不被這個世界了解的天才!”
後來,媽媽更是驚訝地發現,兒子雖然喜歡搞破壞,但也會修理制造。
看到媽媽晚上躺在床上看書,看困了想睡覺,可又不得不起來關燈後,兒子用一個星期幫她改裝了一個燈具遙控器。
媽媽半信半疑地按下開關,房間的燈瞬間亮了起來。
臨近國中畢業,兒子的成績上不了高中,每天郁郁寡歡,甚至開始自殘。
但媽媽卻依舊沒有放棄兒子,努力幫他尋找出路,最終,兒子答應了去職業高中學習汽車修理。
沒想到,這一決定卻讓兒子的人生漸入佳境。
兒子從學校裡的“吊車尾”成了職高的“汽車神童”,畢業後,還自己開了一家汽修店,從此自食其力。
就像那句土耳其諺語說的:“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好孩子和差孩子之分,隻有位置放對和放錯的差別。
用爬樹的能力去評判一條魚,本身就是一種荒謬。
之前曾看過一則新聞:
浙江省衢州市,有個叫龔正的男孩從小嚴重偏科。
最終,中考隻考了450分,連當地的普通高中都上不了。
而龔正的媽媽,是一所重點高中的老師。
一開始,她也格外頭疼兒子的情況,但後來,她意識到,兒子英語、國文雖然常常不及格,但理科卻總能考滿分。
看到了兒子的天賦後,媽媽決定尊重他的意願,讓兒子先去讀中專。
讓人沒想到的是,三年後,龔正竟然以數學滿分、總分562分,全省第二的好成績被浙江理工大學錄取。
漫畫家蔡志忠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隻是90%都被大人教壞了。”
很多時候,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把成績、分數當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尺。
看見孩子的天賦,同時接納他不夠好的那一面,我們的孩子才能變成自己想成為、能成為的最美好的樣子。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有個叫做李琦的媽媽。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歸精英,但她的兒子小帥卻是個學渣。
令人意外的是,她不僅不焦慮,反而非常的松弛:
看到兒子的字寫得不好,她不會急吼吼地批評,而是鼓勵兒子:“不錯,都能寫到格子裡去啦。”
兒子喜歡玩遊戲,隻要沒有超過規定的時間,她都不會幹涉;
課餘時間,兒子忙着程式設計、剪視訊,她也不會阻止兒子,得知兒子夢想成為UP主或程式員後,更是盡可能地為兒子提供支援。
因為李琦一直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