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赤壁之戰後,劉曹孫三方在江陵對峙,孫吳甘甯拿下夷陵并堅持到援軍到來之後,曹仁随即撤退。

十四年後,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一把火燒掉了劉備的數萬大軍,也把自己燒成了大都督,更是奠定從此之後的三國格局。

西晉滅蜀之後,決心滅吳,龍骧将軍王濬順流而下,先克夷陵(此時也叫西陵)。夷陵一下,王濬就收到了朝廷送來的褒獎書。不久之後,東吳便走向滅亡。

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國争霸,争在夷陵”。一個小小的夷陵,何以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呢?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三國地圖

一、 曠日持久的夷陵争奪鬥争

三國之争,争在荊州。而荊州之争,重在夷陵。是以,在某種程度上,夷陵形勢能夠看做是三國之争的縮影。夷陵之戰的落幕,就像公孫瓒打完了界橋之戰,袁紹打完了官渡之戰一樣,标志着局勢将要進入下一階段。

曹操在北方追亡逐北,孫家兄弟建功江東,劉備在劉表手下打工,這時的夷陵尚且十分和平,等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之後,夷陵就成為了三方争鬥的主要戰場之一。從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太康元年(280年)共計七十年來,大小戰鬥不可勝數,光大型戰鬥就有曹劉當陽之戰、曹孫夷陵之戰、關羽麥城之戰、吳蜀夷陵之戰等等。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夷陵之戰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劉備兵分兩路向南撤退,一路由關羽帶領走水路,一路由劉備帶領走陸路,約好在江陵彙合。但劉備一行卻并未直接趕往江陵,而是折向南陽。為的就是搶占夷陵,但被曹軍強行軍追到。

“曹公将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于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衆辎重。——《三國志·先主傳》”

計劃破産後劉備“斜趨漢津”,與關羽彙合。夷陵落入曹軍之手。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曹操敏感的意識到了夷陵的重要性,将夷陵和鄰近各縣合并,設立“臨江郡”。赤壁之戰後攻守勢異,孫劉聯軍奇襲夷陵,趁曹仁未能反應之前奪下夷陵。随後周瑜率領援軍快速抵達,曹仁見事不可為,随即撤退。

夷陵落入孫劉聯軍之手後,劉備“借荊州”,獲得了此地的控制權。

在安穩一段時間後,由曹操牽頭,挑起了荊州争奪戰,這一戰既是關羽水淹七軍的高光時刻,又是敗走麥城的最終謝幕。關羽敗亡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才的抽調,大量人才都被調入川蜀,關羽手下難堪大用者甚多,傅士仁、糜芳、樊友等輩濫竽充數,小馬拉大車。

此戰結束,夷陵也落入孫吳之手,由陸遜鎮守。劉備以複仇之名東讨孫吳,陸遜誘敵深入,稍作抵抗,最終火燒連營。當時的場面“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此後,夷陵一直被孫吳所掌握,直到蜀漢滅亡。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陸抗(226-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二、夷陵易主,三國告終

陸抗曾經上疏,說夷陵“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如有不虞,當傾國争之。”其實這早就不是他第一次強調夷陵的重要性了。

起初夷陵一地由步氏兄弟所守,孫皓征召步闡入京城建業。步家三代鎮守夷陵四十年,步闡心有顧慮,疑有他心,最終投降西晉。

晉吳雙方得知消息,立刻派重兵趕赴前線。西晉分為兩路,一路進攻江陵,一路馳援夷陵。東吳領兵者為名将陸抗,面對夷陵和江陵二選一的難題,陸抗毫不猶豫的選擇前往夷陵。

“若使西陵槃結,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竟言也。吾甯棄江陵而赴西陵。”

随後陸抗擊敗了西晉的軍隊,奪回了已成孤城的夷陵。之後陸抗反複重申夷陵的戰略意義。可惜陸抗死後,東吳朝政日漸荒廢。

王濬用計奪下夷陵之後,順流而下,東吳毫無還手之力。和陸抗當年預計失去夷陵的後果一樣。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東吳版圖

三、夷陵本身的軍事區位意義

大陸古代軍事家認為,地有“散地”、“飛地”、“争地”之别。所謂的“争地”,就是我占領于我有利,敵方占領于敵方亦有利。夷陵就是這麼一個兵家必争的戰略要地。

首先是夷陵的地理位置,太湖平原、江漢平原、四川盆地三個三國時期的重要經濟區之間的互相聯絡,主要靠的就是長江水運,特别是以江陵為中心的這一段三峽水道。

夷陵位于三峽之一的西陵峽東口,夷陵之前數百裡的河道狹窄,激流奔騰,舟船航行常常有破敗之難,十足的“事故多發路段”。兩側道路也同樣崎岖坎坷,難以行走。但一旦過了夷陵,江面馬上豁然開朗,水流也較為緩和。兩側道路也進入了可以車馬的平川地帶。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劉備(161年-223年)

對于東吳守軍來說,這意味着蜀國軍隊想要攻克夷陵,無論是走水路還是走山路,都會受到坎坷的地理條件限制,隻能列為縱隊依次前進。“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舳舻千裡,前驅不過百艦”,說的就是夷陵地形。劉備之是以連營百裡,也和這種地形有所關聯。一旦劉備過了夷陵,他就可以感受一下“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的行軍速度。這也是陸遜為什麼一定要把劉備阻擊在在夷陵的原因。

夷陵北接漳水、沮水,其間有路可通襄陽。猇亭之戰後夷陵蜀将黃權降魏,就從此道投襄陽再轉宛城,最後北入洛陽。而夷陵向南,則能通過夷道前往湘西武陵。是以夷陵這個地方,向西可以進攻巴蜀,向北威逼中原,向東則可以整個虎視長江流域。對敵軍而言,把控夷陵,就能阻斷敵軍向這幾個方向的去路,是以三國時的三方都對此地神經敏感。

三國時期一個小小的“夷陵”,為何重要到影響國運的地步

長江流域

占據夷陵,對敵軍來說至少有三個優勢,一是運輸任務難度大,制約了後勤供給。二是道路崎岖,空間狹隘,妨礙了軍隊的布置展開。三是由于道路難行,導緻的行軍緩慢。

而蜀魏兩國占據夷陵的好處有顯而易見,從夷陵進攻順流而下,無論是糧食轉運還是行軍速度,都是一日千裡。

夷陵在魏,則魏之兵鋒随時能指向蜀吳。夷陵在蜀,則關羽随時可以揮師襄陽。夷陵在吳,則能保邊境平安。誰都要拿,誰都要算計,是以在三國實力尚且平衡的情況下夷陵數度易主。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進攻荊州,選擇先打夷陵,後攻荊州。數年後,劉備在夷陵被火燒連營。而西晉滅吳,同樣選擇先打夷陵,當年孫劉攻荊州,仿佛是西晉滅吳的一次預演。

孫權得到夷陵後,改名為西陵,東晉建立後又改回夷陵。可以說,夷陵見證了東吳的崛起,也見證了東吳的滅亡。

夷陵夷陵,天命在何?

參考資料:

【1】《簡論夷陵之戰》 陳遼

【2】《“夷陵”與“彜陵”》 鄭鐵生

來源:“曆史學堂君”

編輯:伍希城、阿傑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