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講學處紀念館(黃道周 攝)
黃道周講學處始建于1609年,為黃道周25歲以後主要生活、講學和著述的地方,稱東臯書舍。黃道周講學處占地1058平方米,正南朝向,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天井、庑廊、正堂。面闊五間,正堂進深三間,擡梁木結構,青石礎,木柱承重,懸山頂,檐廊作卷棚式,門廳對聯“人須于剝腹後見天地之心,我豈若态犬畝中樂堯舜道”為黃道周自題;主建築四周建圍牆,于東南面開垂花門,西南面開水井。
觀音亭寨
明至清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甯德市霞浦縣水門畲族鄉半嶺村
觀音亭寨石碑(吳軍 攝)
觀音亭寨北門(吳軍 攝)
觀音亭寨是古代福州往溫州的必經之地,由觀音亭寨、觀音亭寺及古驿道三部分組成。其中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寨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古驿道至遲于宋代已經形成。寨南、北設門,東面用塊石砌築寨牆;北門儲存較好,門寬約1.76米,深約2.75米;二側寨牆殘高逾5米,現存總長131.8米。寺原名觀音院,由門樓、前殿、後殿及前殿兩側附屬建築組成,面寬29.5米,進深21.4米,占地面積426.8平方米。古驿道現存山腳至觀音亭一段,石砌,長約1000米,寬1.5至3米。
漳州石牌坊
明至清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漳州市芗城區香港路、新華東路
漳州芗城區香港路的“尚書·探花”明代牌坊(賴小兵 攝)
漳州新華東路東端嶽口的“閩越雄聲”清代牌坊(鄭秀蓮 攝)
“勇壯簡易”清代牌坊(李晉泰 攝)
漳州石牌坊指位于芗城區香港路北端雙門頂的“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兩座明代石坊,以及新華東路東端嶽口街的“勇壯簡易”和“閩越雄聲”兩座清代石坊。四石坊均為石坊木結構,3間5樓12柱。雙門頂明代石坊,南北對跨街矗立,與所處的舊城南門老街,組成了極富特色的古街區景觀;嶽口街清代石坊系清聖祖賜平台名将藍理、許鳳立,威武雄壯,坊上有5處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時期漳州與外國友好往來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渾樸精緻,花、鳥、人、獸各具神韻,形象生動,典型地表現了漳州傳統石雕藝術既精緻典雅又豪放流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