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們在上班和上進中,選擇了上香。
數周前,延遲退休消息一經釋出,投資人的朋友圈先炸了。
有投資人轉發新聞并問道:“到時候還能找到工作嗎?”
“60歲,和地方談招商,‘上司請放心,這方面我們已經積累了40餘年的招商經驗’。能夠契合當地産業特色,保證企業落地,而且企業都承接過重大專項!甚至還有院士坐鎮。”
投資人的吐槽,也凸顯了對目前市場不确定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市場上有一個名詞——股票焦慮症,具體表現為,面對不斷縮水的股市資金,不少股民出現恐懼、失眠、煩躁、抑郁等症狀,從表象上看股票焦慮症形成的過程可分為興奮、狂熱、貪婪、恐懼、擔憂及焦慮這幾個環節。在我們的股票市場上,不難看到茶飯不思、不休不眠、面無血色、精神頹廢的股民,這些都是容易或者易患上焦慮症的高危人群。
如今,這種焦慮已經傳導到一級市場。
“每天一睜眼就煩躁,身邊的朋友不是降薪就是沒工作了,不知道以後要幹嗎?于是就去小紅書搜搜,發現好多人在問相關問題,比如基金營運失業後能幹嗎?結果有人回答什麼都轉不了,看了之後更煩了。”張晴對融中記者吐槽。
“煩是真煩,但還是要找出路。”
什麼出路?
“十一先後去了雍和宮、潭柘寺、戒台寺、白雲觀。”
投資人們在上班和上進中,選擇了上香。
局中人的迷茫
投資人們在上班和上進中,選擇了上香
“這個行業太卷了,感覺所有最能卷的精英都做投資人了。”呂毅吐槽,“聽一個同行說她十一去了趟雍和宮,還在東南角改募資報告,主财。”
“以前覺得投資行業可以做很久很久,是越老越吃香,但是現在發現,這份工作和朝九晚五的打勞工沒有本質差別,隻是過去行業的輝煌,讓我覺得自己有所‘不同’。”呂毅直言。“我們拿着TS,去和行業一線的企業家、創業者聊天,每天奔波在機場、高鐵站,有錢的時候,豪邁地讓企業開價,但最後發現,也沒賺到錢,壓力還不小。”
過去行業中天價回報的案例,似乎都是“隻聽說沒見過”。
禮豐律師事務所釋出的《VC/PE基金回購及退出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PE基金的平均退出案例數量約占投資數量的50%,而VC基金的平均退出案例數量則約為投資數量的30%。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與退出比例處于失衡狀态。
據過去5年的資料統計,基于各年末存續基金實際退出金額與退出本金的比例,PE基金已實際退出項目的回報率約為1.39倍,平均投資期限為39.21個月;VC基金已實際退出項目的回報率約為2.34倍,平均投資期限為42.28個月。也就是說,就已經退出的項目而言,雖已屬于諸多私募股權投資項目中的幸運兒,但從整體回報上看,回報率也沒有高出同期貸款利率很多,這和私募股權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屬性,是有較大偏差的。
與之相應,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中,投資者實際獲得的退出金額僅為其出資金額的31.80%左右;也就是說,截至2022年年末,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者每投入100萬元,實際獲得的退出金額僅為31.8萬元,這和大量基金的DPI沒有回正,甚至不到0.5的市場現象,也是能夠互相印證的。相比起來,美國股權投資基金的同期資料約為148.7%。
國内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者實際獲得的退出金額約為其出資金額的31.80%(美國同期為148.7%),這也是國内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可持續性堪憂的根本原因。
作為局中人,投資人們也在尋找一個答案,到底怎樣才能成為一個VC大佬?一個案例賺到“财富自由”?
事實上,一級市場的疊代是迅速的,一個賽道從崛起到走向正常,隻有5、6年的光景,投資主題不斷變化,投資人能抓到一個風口就已經非常不易。
以半導體為例,科創闆開閘和科技行業的崛起,讓半導體為首的賽道突然熱了起來,在這之前投入進去的投資人,收獲了一批IPO項目。
但随着時間推移,便宜的項目、頭部項目難再尋覓,讓這一批投資人都陷入了“如何找到下一個高額回報項目”的陷阱中。
有行内人曾質疑,VC賺錢到底是靠周期,還是個人的判斷力?事實上,想要投出一個超級IPO,确實需要運氣的加持。
但隻有具備判斷力的人,才有能力抓住運氣。
運氣對于投資人而言,非常具有命理性。融中此前曾報道,曾有一度,雍和宮門口的costa咖啡館,成為不少投資人的據點。一邊和創始人聊項目談估值,另一邊也能順便沾沾氣運。
“節前我們就在公司小群裡聊天了,到底去哪上香更靈驗。”
張晴和同僚們忙着規劃行程,“10月3日剛好是初一,去了門頭溝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初五的時候去了白雲觀。”
一邊踏青舒緩工作壓力,一邊上香祈求事業順遂,這可能是每個“中年上班族”的最佳旅遊路線。
“在北京,白雲觀是真正屬于中年人的隐秘之地。”
被視為“北京第一道觀”的白雲觀,隐匿在西二環一側。據白雲觀資深愛好者說,過去慈禧常常光顧,以李蓮英為首的太監們捐了3年俸祿,就為了在白雲觀裡打造一片假山,給自己積福。“雍和宮太擠,白雲觀剛好。”
當然了,去燒香,少不了看看“周邊”。
寺廟的周邊産品如今都非常細分,有招财開運的,有财寶納庫的,還有護身符、平安符、百劫消災符,各個賽道、各種形式一應俱全,除了正常的手串和配飾,“秘符”是白雲觀的主打文創周邊之一,30塊錢一枚。據稱放在枕頭底下能消除睡前煩惱,“使自己早起精神倍增,容光煥發”的失眠符,就十分暢銷。
摸石猴祈福,也是白雲觀傳統的民俗活動。這直接導緻白雲觀的石猴都被摸包漿了。
“但拜佛就能不幹活嗎?”張晴直言,“假期還是把報告寫好,上班第一天還要分享。”
在白雲觀,中年人完成了自己的儀式,但該幹的,還得自己幹。
金融人湧向寺廟
投資行業的命理學
時至如今,大約13萬個項目将陸續面臨退出壓力,誰能不慌?
拜佛求經,對于絕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投資人也不能免俗,“去寺廟拜拜”,俨然成了職場新潮流。但殊不知,在金融圈,和“玄學”相關的事兒早已屢見不鮮。
去年,證監會官網發檔案,其中提及,“嚴厲打擊利用天幹地支、陰陽五行風水學說預測股市等違規行為。”
不僅是在二級市場,在一級市場的投資圈,陰陽五行算項目,八卦乾坤定投資隻能算得上“标配”。
曾有醫療機構的合夥人告訴融中記者,個人LP算基金、算項目的事比較普遍。“我們有一隻基金募資本來馬上就完成了,突然一位出資人打電話給我,說投不了了。”他無奈地說,“結果一問,LP說他的大師算了,我們意向出資的某個項目和他‘不合’,會賠錢。”
“本來馬上就要完成募資了,突然撤資弄得我們很被動。”
過了三年,這隻基金投資項目發展良好,其中被大師算“不合”的項目甚至跑出了超額預期,“我再跟投資人吃飯提到這個‘克他’的項目賺了大錢的事兒,出資人跟我說‘那個大師算得不準,我現在換了一位更厲害的’。”
如今,一級市場不好募資,好不容易抓到了有出資意願的LP,自然不能輕易放過,為了滿足LP們的需求,GP在選擇辦公地點時,也會留心選取那些視野開闊之地,講求屋前開闊,接納八方生氣,這與經商講究廣納四方來客契合。按照這一原則,選擇辦公場所時,不少GP偏好視野正前方的開闊,不能有任何遮擋物,比如圍牆,電線杆,廣告牌和過大遮眼的樹木等等。
事實上,風水之說也有地域圈子。
越是往南的投資人,對于這一點越是堅信不疑。
“我們之前募資,也找過潮汕區域的LP,他們非常信這個,有一次都已經到了簽約階段,結果簽字的鋼筆漏水了,LP直接放棄了。”佟單回憶。“這種事我們碰見過不少,之前還有一位LP曾經把我們幾位合夥人的照片從官網上列印出來拿給大師算,看看是否有人和他面相相沖。”
除了LP看風水,投資人中也有一大批相信命數之說。
藍杉創投自稱有一套投資方法論:1.收集創始人的生辰八字;2.找易經顧問測算創始人運勢;3.向項目方索要BP;4.根據運勢清晰情況決定要不要和創始人當面溝通;5.打款。
僅僅五步,最短隻需一天,便敲定投資。而背後,為唐紹奇解讀項目創始人生辰八字的,也是一名“投資人”——“伯樂創投”創始人梅駿騎。
“我們老闆也信這些,包括内部升職都要找大師算一算,有新的上司上任,椅子都要是黑包紅的顔色,就是圖一個吉利。”張晴告訴融中記者。
不僅是VC投資人,最近一年來過得不太平的券商,對于風水之說,更是堅信不疑。要知道,金融行業最早公開談及風水,就是券商。
早在1992年,出身法國的裡昂證券為讨好客戶,請風水師預測港股,并将結果寫在賀卡上郵寄。結果,好巧不巧,當年港股出現7個拐點,裡昂的報告剛好全部命中,此後,開年釋出風水指數便成傳統。
因備受追捧,裡昂如履薄冰,報告開篇便稱:隻供茶餘飯後消遣一閱,切勿照本宣科,以免身陷囹圄。
曾有傳聞,某券商的年度政策會就定在靈隐寺開,而靈隐寺被稱為天下第一财神廟,每年來此燒香求生意興隆、事業順利的生意人、職場人都特别多。
靈順寺裡的黃财神據說是諸财神中最富有的财神,能賜财富于世人。有傳聞稱,馬雲還曾專門去拜過靈順寺和黃财神。
當然,投資人們祈求财富之心也是無可厚非,畢竟,GP賺錢了,LP才能落袋為安。
投資的盡頭是玄學
一級市場玄學盡頭是并購?
去年某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結果顯示投資的 行為和玄學有關。其中指出,當公司CEO遇上本命年,一年能夠明顯降低他的無效投資,公司的投資行為也更保守。
這種投資邏輯很有趣,比起因子、名額和基本面,一些私募、公司更傾向于“靠天吃飯”,比如設立玄學團隊,專門研究創始人命理。
有意思的是,此前,融中還報道過,華南某機構禦用的風水先生,以個人LP的身份投資了該機構新設立的基金。就連内部員工也笑着說,“我們這隻基金要火了。”
今年十一,雍和宮可謂人山人海。
每年初一、十五以及節假日,雍和宮的地鐵都會限行。年輕人湧向寺廟,秉承着“上班上學,不如上香;求人求己,不如求佛”的獨特邏輯。
玄學這東西,相信了,就是信念。
人在極其焦慮的時候,會特别信玄學。
今年,投資行業特别難。
距離去年“827”新政提出階段性收緊IPO已經一年有餘。這一年,申報、受理、上市企業數量大幅縮減,IPO募資總額不足千億。
資料統計,截至8月26日,過去一年,A股IPO受理135家,同比減少超七成;按上市日期計算,IPO成功上市的公司共129家,同比減少293家,募資合計962.54億元,同比下降79.69%,發行費用合計92.92億元,同比下降74.96%;因主動撤回而終止稽核的IPO項目共481家,同比翻倍。
IPO、再融資的持續“降溫”,令券商、投行、VC投資人等一線從業者感到“壓力山大”。為了尋找突破口,并購成了“全村的希望”。
今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境内并購)共披露3617起并購事件,交易金額約為6131.07億元。其中,第二季度披露2007起并購事件,交易規模3395.8億元,交易量和交易金額較第一季度分别增長24.66%、24.15%。
此前釋出的資本市場新“國九條”指出,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等方式提高發展品質,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
這一背景下,對于那些掌握大量上市公司資源的VC/PE機構,是挑戰也是機會。
創投行業發展多年,一些頭部機構已經積累了大量上市企業資源,他們其中不乏鍊主企業,如何将過去的企業資源,尤其是細分賽道的龍頭企業資源良好地運用起來,助力被投企業并購,最終實作退出,這已經是一張明牌。據融中了解,目前一些老牌人民币基金已經開始嘗試生态的打法,通過各類生态組織、被投企業俱樂部、地方企業彙,調動被塵封的資源,進而在投資、管理、退出等幾個方面,加強VC/PE自身的營運效率。
未來,A股之間抱團取暖、大魚吃小魚或者是強強聯合等目的的整合預計會越來越多。與其上香求佛,不如趁現在,趕快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