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經闵惠芬演奏的曲子就能留得下、傳得開?

作者:文彙網
為什麼經闵惠芬演奏的曲子就能留得下、傳得開?

宜興是江南的著名城市,是已故二胡演奏大師于慧芬的故鄉。近日,伴随着一陣悠揚的鋼琴聲,始終随行晚會,第二屆餘惠芬青年二胡藝術展頒獎典禮暨獲獎音樂會系列活動在江南宜興名城落下帷幕。

去年在上海推出的首屆易彙芬青年二胡藝術展,吸引了200多名參賽者。今年,展會活動受到長三角輻射全國的影響,共有700多名幼兒報名參加。民族民間音樂專家和獲獎者齊聚宜興,參加頒獎典禮、獲獎音樂會、座談會和二胡大師班,并參觀了魏惠芬美術館、魏惠芬老樓和魏惠芬文化公園,感受江南絲竹鎮的優雅魅力,傳承魏惠芬的藝術精神。

"她的音樂拉入靈魂,進入作曲家意想不到的廣闊世界。

餘惠芬紀念館的建設始于2015年,七年來,宜興萬石鎮不斷以多種方式紀念和傳承于慧芬先生的藝術。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衛芬童年的照片,演出期間穿的表演服裝,獲獎的,寫的信件,可以看到衛芬每一件重要作品的創作曆史。除了修繕完舊居外,還建立了一座紀念館,當地還特建了魏惠芬主題公園,并将這三顆珠子串成鍊條,打造了二胡藝術高地。

餘慧芬出生在一個隻有6戶的小村莊,但這裡經常有悠揚的江南絲竹、蘇南吹、國沙灘蘆葦、鄉間小路走民絲竹樂隊,五六歲的餘慧芬曾經跟着絲竹樂隊不知不覺走了十多裡......她年輕時的靈感,以"五十年來弘揚民間音樂,不眯眼"的簡樸初心寫下了中華民族的音樂篇章,成為民族音樂的豐碑和精神燈塔,引領和推動當代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值得永遠的回憶。

為什麼經闵惠芬演奏的曲子就能留得下、傳得開?

圖為青年時期的餘慧芬

7月19日下午,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民間音樂藝術家和專家在易惠芬美術館舉辦了主題研讨會,聚焦教育青少年和兒童對易惠芬二胡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近20位專家暢所欲言。

音樂理論家、上海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劉紅感歎,當他看到自己曾經生活的地方和他所取得的成就時,他無法複制大師的作品。師父是如何成為師父的?在她的藝術上從未停止過,她的藝術帶給的精神力量是無限的,子孫後代或許能夠達到她的技術标準,但藝術的高度卻是無止境的,"我們不需要'餘慧芬第二',年輕人應該受到大師的啟發,傳承大師的精神,成長為像于慧芬這樣的藝術家。"

作曲家周成龍回憶說,于慧芬對藝術總是認真細緻,"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給别人的音樂,再播放或錄制,但到了魏偉芬的手,音樂才能留下來,傳播開來。他歎了口氣,"她的音樂被拉進了靈魂,進入了一個作曲家沒有預料到的廣闊世界。"

江南名城演奏二胡經典作品,傳承中國民族音樂

在第二屆俞惠芬青年二胡藝術展獎音樂會上,奏響了不少二胡經典作品的旋律,這些作品的誕生見證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同時,許多作品也展現了江南鮮明的文化特色。

片頭曲是宜興市青年活動中心二胡樂團帶來的一首特别音樂。2013年,于慧芬得知家鄉的孩子們要參加江蘇省首屆二胡兒童比賽,特意安排了老師王B的作品《收獲》,專程從上海到宜興輔導孩子們,為比賽做準備。于慧芬對藝術追求的執着,激發了樂團孩子們的成長。如今,這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并進入了最喜愛的學校,表演者來自上海音樂學院張金軒、陸海雲兒、四川音樂學院、呂義軒、南京師範大學等,這首曲子也寓意着易慧芬青年兒二胡藝術展的豐收。

為什麼經闵惠芬演奏的曲子就能留得下、傳得開?

兒童B組金獎得主演奏于慧芬作曲的《記住江南》

《記住江南》由兒童B組金獎得主石潤創作,由于慧芬作曲,是根據白居儀詩意創作的《易江南》,前身為"長弓運動",1970年代初,90年代更名為"易江南"。在音樂中,童年時江南的秀麗風光就在眼前:靜谧的村莊、飛揚的水罐車、悠揚的江南絲竹、壯麗的田歌等情緒構成了這種音樂。

張敬然,于慧芬作品最佳表演獎得主,演奏了《随心所欲的洪湖主題》。這部作品創作于20世紀70年代末,是根據歌劇《洪湖紅衛兵》演唱部分改編的《看到全世界勤勞的人民解放》改編而成的,曾經的舞台表演馬上傳遍了全國各地。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二胡人聲的特征,而且在原聲樂作品中也保留了許多表情符号特征,标志着二胡聲腔藝術化實踐的開始。

為什麼經闵惠芬演奏的曲子就能留得下、傳得開?

上海音樂學院鐘義興族學生彭曉軒演奏王建民《五二胡狂想曲——贊歌》

演出結束時,所有金牌得主和宜興市二胡會學生走上舞台,集體演奏了二胡名曲《賽馬》。畫面生動地描繪了草原賽馬溫暖歡快的場面,散發出喜慶的氣氛,也暗示着獲獎選手就像一匹奔馳駿馬,在通往幸福殿堂的道路上飛翔的藝術殿堂。

本次活動由中共宜興市委宣傳部、宜興市萬石鎮人民政府、上海市音樂家協會、上海藝藝二胡工作室、宜興市二胡會、宜興市萬石鎮文化服務中心、蘇州國家樂器廠協辦,并得到了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全國管弦樂專業委員會、上海市二虎音樂家協會的大力支援。 專業委員會。

主辦方合影

作者:蔣芳

編輯:王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