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如果說威遠樓、李家龍宮等

豐碩的人交遺迹是隴西

最為醇厚出彩的一隅

那麼同樣久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便是隴西千百年來的血脈延續

镌刻着源遠流長的文化記憶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時代變遷,代代相傳的古老文化

這些涵蓋歌舞、飲食、生活等

繁複精細、韻味悠長的民間技藝

或許也曾短暫的失去光芒

諸多技藝相繼混滅在曆史的長河中

在當下能展現在遊客面前的非遺技術

已經彌足珍貴,無價可估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截至目前,隴西縣已公布非遺項目10類71項,其中隴西雲陽闆于2021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隴西民歌、隴西臘肉制作技藝、“靛坪大曲”釀酒制作技藝計入省級名錄,入選市級名錄項目32項、縣級名錄項目35項,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基本健全。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1

雲陽闆

隴西雲陽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是甘肅省隴西縣的團體舞蹈藝術,因其道具由傳說中八仙之一的曹國舅所持法寶“雲陽闆”演變而來而得名。雲陽闆舞原來是當地廟會期間“朝山會”的一項民間祭祀活動,以柔美矯健、幹脆飒爽的風采聞名,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人民群衆在節慶期間,期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祝福吉祥如意良好願望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陳小蓉 攝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王铮 攝

仁壽山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全縣規模最大的一次“朝山會”,表演雲陽闆的隊伍,亦稱“朝山隊”,隊員頭束雙髻,頂戴紅花,披雲肩,系戰裙,着短褲,踩青線麻鞋,步履輕盈,裝束灑脫,五彩斑斓,俨然仙童。他們手執雲陽闆(俗稱“拍闆”)為道具,排雙行,兩人一列,在旗幡導引、唢呐吹奏、鑼钹齊鳴下,作對稱式揮舞行進:時而舞闆對擊,金戈齊鳴;時而舞闆劃空,如彩虹飛舞。時值春末夏初,花紅柳綠,景色宜人,遊人如織。各隊雲陽闆竟相比舞,各顯其勢,極為壯觀。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2

隴西民歌

隴西民歌是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民歌在甘肅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叫花兒,有的地方叫山歌。隴西民歌屬于“隴中花兒”,也叫隴西山歌。隴西民歌,根據演唱的場景不同,有山歌、麥歌、夯歌。隴西山歌唱法、唱腔大體相同,但有所差異。渭河以南叫城川(南山)山歌兒,曲調優美動聽;渭河以北叫北路山歌兒,男聲高亢、雄渾、夯實。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民歌在方言、土語的巧妙運用方面有着很高的藝術魅力,曲調優美動聽,句式簡潔順口,内容廣泛多樣,表演活潑随意,是生命力極強的民間音樂藝術。隴西民歌一直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傳唱着勞動階層的生活和情感,傳唱着男女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戀。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3

“靛坪大曲”釀酒制作技藝

“靛坪大曲”釀酒技藝。該酒秉承土法釀造,原料采用純糧食,釀造工藝古樸。“靛坪大曲”釀酒傳承人程萬裡,鑽研改進配方,不斷改進設計理念,研發并産生了突出人文情懷和傳統文化内涵的20餘款系列産品,其中的以“四大名著”、“梅蘭竹菊”、“生肖紀念”幾款酒品深受顧客青睐。2017年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4

隴西臘肉制作技藝

隴西臘肉曆史悠久。據記載,隴西臘肉腌制約始于清朝乾隆年間。制作隴西臘肉宰殺的生豬主要來自漳縣、岷縣一帶,尤其以岷縣蕨麻豬為最佳。因岷縣野生藥材甚多,農戶飼養的生豬春季放牧,秋季圈養,臘肉腌制戶冬季收購宰殺時,豬肉的肥瘦肉相間(俗稱五花肉),且帶有藥性,滋味純美。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瘦肉燦豔似紅霞,瘦而不柴;肥肉晶瑩若瑪瑙,肥而不膩,微帶透明,加上鹽、花椒、小茴香、姜皮、桂皮、大香等10多種佐料腌泡和太陽暴曬而成的肉,色美味鮮、風味獨特。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喻添舊 攝

隴西臘肉,肥而不膩,鹹甜鮮香,其獨特的氣候條件,特别适合于腌制肉的固化。其原汁原味的味道,鮮美的色彩和獨特的風味深受消費者歡迎。曆史上,隴西臘肉在西北地區已廣為人知,并長期銷往蘭州,新疆,西安等地。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5

隴西宴式——鞏昌十二體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秦置隴西郡,金、元、明、清各代設定鞏昌府,故至今人們還稱隴西為鞏昌。絲路重鎮的繁華,伴随着經濟、文化的發展,這裡飲食業也相當發達。相傳,曆代駐鞏昌的朝廷命官,都不同程度的推動着外來美食與隴西傳統菜相結合,不斷發展創新,積千百年之經驗和成果,使鞏昌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到清代,鞏昌筵席已有漢席、滿席之分。漢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體、十四體、十八體、二十四體之分。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攢盤

“鞏昌十二體”是當地人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請賓客的通常筵席規格,用當地生産的豬、羊、牛、雞等肉和雞蛋、山珍、幹鮮菜果為主要原料,輔之以魚、鴨,突出西北特色,具有地方風味。十二道主菜,有葷有素,有熱有涼,有蒸有炒;甜、鹹、酸、辣、麻,口味各異;色、香、形、味俱佳,以豐盛純樸,經濟實惠、雅俗共賞、四季皆宜而深受當地群衆喜愛,代代相沿,久盛不衰。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6

黃芪黨參加工制作技藝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天下李氏源于隴西,“隴西堂”聞名海内外。這裡資源豐富,産業發達,享有“西北藥都”“千年藥鄉”之稱,宜産多種道地優質中藥材,黨參、當歸、紅黃芪量大質優,馳名中外,是“中國黃芪之鄉”。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黃芪要經過細緻的炮制加工才能進入市場。其加工工藝主要包括去蘆頭—挑選分級—晾曬—搓揉—去側根—晾曬—揉搓—修剪—紮把—曬幹等程式,傳統的兩次揉搓加工工藝造就了隴西黃芪“質堅而綿,色黃白,肌理細,粉性足,味甜美”的特質,黃芪“第一出隴西”名副其實。加工後的隴西黃芪被譽為芪中精品,可煲湯、泡茶,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托瘡生肌之功效。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7

百草染色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中草藥染色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的各種含有色素的中草藥,提取色素來對被染物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也稱“植物染色”。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已經開始使用中草藥染色了。《周禮》中對植物染色開始有明确的記載,周朝還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稱“染草之官”,又稱“染人”。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農女手作”中藥材染色絲麻圍巾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當地盛産313種中藥材,可用于纖維染色的達幾十種之多。闆藍根染藍色,核桃皮染咖啡色,艾草染褐色,太黃染黃色,駱駝蓬根染金黃色……百草染色傳承人将這些草藥作為一種寶藏,純天然的植物在他們手下都是色彩的代表。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刺繡和百草染色非遺傳承人--祁輝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刺繡和百草染色非遺傳承人——祁輝曾說“中草藥提煉出的色彩遠遠多于十二色,除了藥材本身的色彩,還有很多調和色。”“固色”過程十分神奇,完全沿襲了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古法技藝,将上色後的絲巾再通過明礬、綠礬等媒染劑浸泡固色,形成天然的“化學反應”,将色彩永久留在上面。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8

隴西烙畫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一般是在木闆、葫蘆上燙畫。據說隴西烙畫是民國30年代從河南南陽傳入。随着科技的進步,烙畫由以前的油燈烙換代為現代的“電烙”、隴西烙畫主要通過選料、畫稿、烙制、提款、钤印、打蠟、裝裱等步驟完成。成品作品有國畫的韻味,古樸典雅,清新秀麗,獨具特色,極具裝飾和收藏價值。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烙畫創作主要靠手控制電烙鐵在木闆上的力度和速度,産生深淺褐色乃至黑色,并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在創作水花鳥畫中,各種木闆均可采用,而烙人物題材畫就要精心挑選合适的木闆,可選用質地細膩、色澤潔白的木闆。烙畫表現形式很多,最普遍的就是木闆、毛氈、葫蘆烙畫。其特點是以中藥材為素材,烙制不同的文創産品。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09

康燕東泥塑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泥塑藝術俗稱“彩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制作方法是在枯十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壞。經陰幹,塗上底粉,再施彩繪它以泥上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泥塑傳承人 康燕東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康燕東 《孔雀面塑》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楊志成 《安定民俗面塑》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孫彩玲 《喜迎花馍》

10

剪紙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戶上的剪紙,是較為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流傳曆史悠久,飽含着農耕文化的鮮明特色。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習俗中将其貼在窗子上,就有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名字——“窗花”。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農業生産方式以及不同的社會生活習俗,确定了各地的窗花具有不同的多樣藝術特色。隴西窗花是隴中剪紙中燦爛的民間藝術之一,因為窗戶的制式不同,隴西的窗花就有了一架山、一枚印、棋盤花、滿格花等不同類型的格式。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11

隴西道情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道情是源于道教唱經的一種新經韻,它用漁鼓、簡闆伴奏,将古曲古調融在自然和諧的旋律中,演唱方式随意自如,唱腔雜美,反映了隴中黃土地上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道情表演特色樂器有隴胡、唢呐、漁鼓、水梆子,表演融入皮影側身造型美,舞台美術借鑒皮影镂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隴西道情2008年被列入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名錄。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為進一步擴大隴西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隴西縣已建立雲陽闆、隴西民歌、隴西臘肉、“靛坪大曲”“沁墨閣”書畫裝裱技藝和隴西宴式等傳習所6所,建立刺繡扶貧工坊和“百草染色館”,形成了以隴西雲陽闆、隴西臘肉、“靛坪大曲”釀酒制作技藝、黃芪黨參加工制作技藝、百草染色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培養雲陽闆代表性傳承人4人、隴西臘肉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3人。

目前,全縣共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群體6個、代表性傳承人72人,組織開展刺繡和百草紮染技術教育訓練130餘人。

隴西,非遺文化煥新出彩!

文字:劉雯

圖檔:網絡綜合

特别聲明:

1.微遊甘肅内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遊,隻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檔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