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向南延伸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全長7.8公裡,沿線分布15處重要曆史文化遺産,旅遊景點密集、曆史古迹豐富、交通吸引集中。
為全力保障中軸線申遺成功,交管部門聚焦鐘鼓樓、萬甯橋、天壇公園等沿線重要節點,通過“小手術、微改造”有效提升城市道路空間,以最優交通秩序為“壯美中軸秩序”助力添彩,實作了交通治理和文物保護“雙促進、雙提升”。
· 落實人車分流,規範鼓樓通行秩序
鐘鼓樓地處中軸線最北端,在明清時期承擔着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見證了中國古代傳統生活方式,由于其獨特的建築形式,近年來成為了熱門網紅打卡地。鼓樓路口緊鄰南鑼鼓巷、煙袋斜街等景點,旅遊高峰遊人經常占用非機動車道拍照,人車交織造成較大安全隐患。為有效改善交通環境,交管部門綜合考慮旅遊體驗、通行秩序、安全環境等因素,通過斑馬線平移、高護欄分流、拓展便道空間等措施,有效遏制占道拍照現象、提升遊覽舒适度。據統計,優化後鼓樓路口擁堵指數下降23%,12345投訴量下降57%,受到多家媒體正面報道和市民群衆廣泛好評。
平移人行橫道
實施路口渠化
治理前
治理後
· 合理限載減負,推進萬甯橋文物保護
萬甯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南北跨越玉河水道,作為中軸線最為古老的在用橋梁,承載壓力較大、文保狀态較差,存在安全隐患。交管部門會同文物局、交通委等機關,調研論證橋梁載荷、路網結構及流量流向,科學制定“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西大街至鼓樓西大街段),除7座(含)以下載下傳客汽車和公共汽車以外,禁止其他機動車通行”的交通管理措施,同步完成遠端禁限标志設定。實施禁限以來,斷面機動車流量下降7%,有效避免大型車輛對橋梁的沖擊破壞,同時考慮周邊居民日常出行,允許小客車和公共汽車通行,并利用周邊路網合理分流,保障道路通行順暢。
萬甯橋采取禁限措施後
· 騰移停車空間,提升天壇周邊秩序環境
天壇位于北京中軸線東南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築群。長期以來,天壇南門“禦道”一直被封閉作為停車場,車輛進出既影響周邊交通秩序,也不利于“禦道”整體保護。交管部門積極推動屬地政府取消天壇南門“禦道”停車場,在公園南門兩側設定步道阻車設施,杜絕機動車占用人行步道停車,有效消除了公園南門人車交織、停車反溢等問題。在公園東門、北門處開辟空間供非機動車停車專用,有效規範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改造後既拓展了行人通行空間,又為中軸線申遺後再添文物保護力作,受到景區管理方和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公園南門停車場清理前後“禦道”對比情況
公園南門治理前後對比情況
· 完善慢行系統,貫通南中軸線禦道
北京中軸線南段中央禦道位于正陽門至永定門之間,是明清兩代皇家禮儀活動的必經之路,見證了中軸線延續至今的中華禮儀文化。由于南中軸線與永安路、北緯路、南緯路3處路口中央禦道不連續,行人在路口需要繞行外側步道,再等待3次紅綠燈才能到達禦道另一端,影響市民日常通行。交管部門會同申遺辦、城管委及屬地政府多次實地踏勘、科學論證,形成優化提升方案,在3處路口道路中央南北方向施劃人行橫道,增設人行過街燈控設施,實作中央禦道南北貫通,為中軸線申遺做好充分準備,同時保障南中軸線慢行系統的安全性、連續性,提升了市民步行體驗品質。
治理前
治理後
(來源:北京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