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蜻蜓貓戲圖

中國宋朝延續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紅梅孔雀圖 絹本,設色,縱24.4cm,橫31.6cm

此圖原載《曆代名筆集勝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馬麟作。細審畫上題名,與馬麟的風格十分迥異,其作風亦不相似。馬下一字模糊不清,不宜誤認為麟作。是以隻好以無名氏收錄于此。或許是馬氏一家之作,但作品的年代似乎比馬麟早。

溪邊春色,梅花盛開,兩側輔以山茶、古柏、翠竹、迎春。孔雀一對,雄者栖于樹幹,回首梳翎;雌者倘佯岸邊,低頭覓食。毛羽斑斓,與花樹彙成一片絢爛春光。此圖難能之處,在于布局繁密,但雜而不亂;設色富麗,但豔而不俗。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籠雀圖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枇杷山鳥圖頁 絹本,設色,縱26.9cm,橫27.2cm。

本幅無款識。钤鑒藏印“宋犖審定”、 “宣統禦覽之寶”。裱邊題簽:“宋人畫枇杷山鳥”。

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繡眼翹尾引頸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

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随後以工細而不闆滞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軟的不同質感。

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進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緻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将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迹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準。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撲棗圖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疏荷沙鳥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溪蘆野鴨圖頁 絹本,設色,縱26.4cm,橫27cm 。

本幅無款識。鑒藏印钤“真賞”、“龐萊臣珍藏宋元真迹”、“珍秘”、“長宜子孫”、“公”、“信公珍賞”、“會侯珍藏”、“丹誠”、“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裱邊钤“信公鑒定珍藏”。

圖繪溪邊蘆葦、茨菰叢生,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雄鴨在岸邊單足站立小憩;雌鴨于水中回首梳羽,姿态閑适,氣度雍容。此圖意在表現一種祥和安定的氣氛,應是南宋畫院點綴升平之作。構圖成熟簡練,畫面左中部為蘆葦所蔭蔽,給人安全之感;右上方則留出一片水面,啟人遐思,以免閉塞。敷色精細寫實,雄鴨毛羽的表現尤見功力。今色彩雖已暗舊,尚可想見當年斑斓生輝之狀。

對幅有耿昭忠題記:“黃要叔鸠竹圖餘素珍之,此頁氣韻精神悉與合一。繪事至此,深入三昧矣。昭忠識。”

存《名筆集勝》冊中。《虛齋名畫錄》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寫生草蟲圖頁 絹本,設色,縱25.9cm,橫26.9cm。

本幅無款。畫面钤鑒藏印共計7方,分别為右上角 “項墨林鑒藏章”,右下角“毅崛眼福”,左下角“于騰私印”、“丁伯川鑒賞章”、“懋和真賞”、“吳氏珍藏”、“伸之”。

畫面右側繪野生花草,狗尾、紫菀莛葉穿插。菜粉蝶落在花上吸取花蜜,蜻蜓徐徐低飛,蚱蜢躍躍欲跳,整幅畫面充滿動感。3隻昆蟲在畫面上的等邊三角形構圖平衡了叢生的野草所造成的重心偏倚,使畫面結構穩定。野草和花葉用花青加汁綠勾填,花用沒骨法出之,昆蟲兼工帶寫,形态逼真。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杏花鹦鹉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雪蓧寒雛圖》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蕖寶笈三編》,無作者落款。畫冰天雪地中昂然挺立的雪竹與不畏嚴寒的幼鳥。畫家運筆流暢遒健,竹葉雙鈎,鳥的羽毛也勾勒而出,很見骨力。工筆之中卻具放逸,粗看似拙,細審則精渾。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螽斯綿瓞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竹雀錦雞圖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竹雀圖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谷豐安樂圖》 絹本設色 縱24.1厘米 橫24.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皇家富貴”的風格。畫面構圖簡單,畫法嚴謹工麗,以點概面,一顆豐碩的稻穗象征了豐收之景況。四隻情态各異、活潑歡樂的麻雀占據了畫面的主要部分:一隻高飛俯視,一隻仰頭啄谷,一隻口銜谷粒,一隻正專注揀地上的谷子。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枯荷鹡鴒圖》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蕖寶笈三編》,無作者落款。可能是一個屏風上的飾圖,畫法很精緻工整,生動傳神,應該是南宋中晚期高手所作。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北宋 佚名《榴枝黃鳥圖》絹本,設色,縱24.6cm,橫25.4cm。

本幅無款。钤鑒藏印“張笃行印”,另有2印不辨。

深秋時節,石榴成熟,綻開表皮,露出累累果實。石榴葉已由綠變黃,有的枯萎,有的被蟲蛀蝕,寫出了秋日的蕭瑟。一隻肥碩的黃鹂銜着小蟲栖于榴枝上,悠然自得。黃鹂的羽毛經淡赭、黃色暈染後再用白線勾描,近于“沒骨”。石榴枝葉賦色對比鮮明。

對幅有清乾隆禦題詩一首:“榴子熟時莺轉時,野蟲銜得集橫枝。笑他自喜權供飽,忘卻有人彈挾之。辛亥清和禦筆。”钤“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自強不息”玺印。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清《石渠寶笈》著錄。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毛益作。按毛益為乾道中(1165—1173)畫院待诏,工畫翎毛花竹,尤能渲染,似欲飛鳴,見《圖繪寶鑒》及《南宋院畫錄》。此圖題毛益作,頗近似,但年代似較晚,故改作無名氏。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桃花山鳥圖》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 橫24.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采用雙鈎填彩法,用線工整挺秀、生動流暢、柔中帶剛,畫家追求的不是線的形式變化,而是對質感的表達。花瓣密集寫實,鳥的羽毛細而柔,尾羽敷紅色,有透明感。畫面色彩雅緻,鮮花輕敷淡染,一點也不矯揉造作。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北宋 佚名 寫生蛱蝶圖頁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姓氏。察其海棠花葉及蛱蝶的畫法,當是北宋末畫院中人所作。蛱蝶生動而情趣昂然,雖為院體畫,卻不流俗。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鹌鹑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寒塘凫侶圖頁

絹本,設色,縱16.6cm,橫20.8cm此圖原載《曆代名筆集勝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閻次于作。按《圖繪寶鑒》雲:閻次于為閻仲之子。能世其學而過之。畫山水人物,工于畫牛。孝宗隆興初(1163),進畫圖稱旨,補次于承務郎,畫院祗候。但此圖近似馬遠家法,不應是南宋初期之作,故改題無名氏作。畫是江南的冬景,水邊的白梅、水仙、茶花盛放着,蘆葦已枯敗,水落石出,禽鳥或遊或飛。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荷塘鸂鵣圖頁 絹本,設色,縱16.8cm,橫21cm。

收藏:故宮博物院

畫面煙霧迷濛,一彎清溪,兩岸夾植楊柳,間以紅花。溪中蓮葉點點,鸂鵣戲水,其樂融融。一行白鹭破空飛向遠方,蜿蜒的清溪流向畫面深處。小小的冊頁畫中采用了深遠與高遠的畫法,使畫面意境達到了深遠的效果。柳葉用攢筆點畫,樹幹用雙鈎法繪出,鸂鵣以工筆刻畫。設色柔和淡雅。

對幅有清乾隆皇帝禦題詩一首:“花鳥從來屬劍南,水禽夏卉照晴潭。鴛鴦無礙稱其紫,弟子有時勝彼藍。水宿相呼如觧勅,沙群式度自能谙。漲灘落鳥尋常事,何涉西台紀怪談。”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荷蟹圖頁

絹本,設色,縱28.4cm,橫28cm。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款。钤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

圖中殘敗的荷葉枯黃斑駁,半浸于水中,一隻雌蟹揮螯伏于葉上。潺潺流水中生長、飄浮着紅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葉片邊沿均已泛黃,顯示出時已臨秋,荷葉的頹勢與雌蟹的鮮活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刻意求真,荷葉用雙鈎夾葉法描繪,葉之葉筋、斑紋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筆缜密嚴謹。此圖畫面意境生動,題材别出新意,為宋人寫實畫作的典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紅果綠鹎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鹡鸰荷葉圖頁

絹本,設色,縱26cm,橫26.5cm。

本幅無款。钤鑒藏印“宋犖審定”,又半印一方,印文不辨。裱邊題簽:“宋人畫鹡鸰荷葉”。圖中荷塘裡枯枝斷莖,一片殘敗的荷葉向上斜出,翻卷的葉面,滿布蟲蝕的痕迹,一隻鹡鸰停駐其上,雙爪緊握荷莖,扭頸俯視,神情專注,為蕭瑟的深秋平添了幾許生氣。鳥羽刻畫細膩,先用色渲染,然後以極細之筆勾出,筆法生動秀逸。構圖疏密有緻,動靜結合。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錦雞竹雀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蓼龜圖頁

絹本,設色,縱28.4cm,橫28cm。

圖繪溪水岸邊,泥坡碎石,紅蓼吐豔,野菊輕綻。一隻老龜緩緩爬上坡岸,未及出水,便被蓼花上的小蜂所吸引,駐足昂首仰望,後足仍浸于池中,其悠閑自在、與世無争的神态表露無遺。用筆兼工帶寫,紅蓼、烏龜以中鋒細筆勾描,小草、花蕊用小寫意法,工寫結合,筆法靈活多樣,設色淡雅清秀。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梅雀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梅竹雙雀圖》

絹本,設色,縱26cm,橫26.5cm。

本幅無款。钤鑒藏印“宋犖審定”、“嘉慶禦覽之寶”,又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裱邊題簽:“宋人畫梅竹雙鵲”。

綠竹叢中逶迤伸出白梅兩枝,清麗冷豔。兩隻鸲鹆栖于枝頭,翹首顧盼。鳥羽用細筆勾描,然後以墨或淡彩暈染,近似“沒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黃色勾填,層次豐富。竹葉用雙勾法勾勒輪廓,再染以花青、汁綠、赭石等色。

清《石渠寶笈》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瓊花翠鳥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三羊圖頁

絹本,設色,縱21.2cm,橫20cm。收藏:故宮博物院

圖中柳蔭下山羊在坡草間徘徊覓食。除羊角和四蹄輪廓稍用淡墨細線勾勒外,其餘部分均以“沒骨法”為之,尤其是右側兩隻白羊,長毛紛披,細柔蓬松,富于質感。樹幹用幹筆皴擦,筆緻沉厚。本幅無作者款印。鑒藏印钤“醉兮□心”、“江村”、“武功”、“虛朗齋”4枚 。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吉祥多子圖頁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霜桕山鳥圖頁 絹本,設色,縱24.2cm,橫25.4cm。

本幅無款。半印不辨。

圖繪烏桕一枝,葉片稀疏,經霜之後葉尖微微泛紅。果實滿挂枝頭,表明時值深秋。3隻文鳥姿态各異,栖于枝頭。樹枝用濃墨一筆畫出,以赭色勾描葉脈與細枝。樹葉、小果采用沒骨畫法。葉之輾轉向背、枝之曲折橫斜,描繪得都很細緻。文鳥以中鋒細筆絲出羽毛,其身體的不同部位分别用白粉、赭石、濃淡墨輕染,細膩寫實。構圖疏朗,動靜結合,設色豔而不俗。此為南宋獨幕喜劇畫中精心之作。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霜柯竹澗圖》 絹本,設色,縱27.5cm,橫26.8cm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蕖寶笈三編》。無作者落款。畫面表現了天陰欲雪,霜柯臨水,竹葉與山鳥皆有耐寒狀。尺幅盡管不大,卻很有表現力。而且從畫風來看,與《烏桕文禽圖》似乎出于同一畫家的手筆。山間冬季景色,天陰欲雪,霜柯臨水,柯下溪澗奔流,水花飛濺,遠處竹林蔥茏。兩隻山鳥栖于枝頭,眺望遠方,将觀賞者的目光引向畫外,進而收到畫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無款 雪蓧寒雛圖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28.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五對麻雀栖止于枯之枯棘上,右側親小竹一枝。圖中小烏神态各樣,有的靜觀,有的對語,有的作欲飛狀,形象生動逼真。從畫面看,小烏的形象更接近自然情态,說明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寫生的功力。此圖用筆精工設色優美,是南宋寫生花烏畫中的妙作。無款印,曾經清人宋牽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無款 松澗山禽圖 本設色 縱25.3厘米, 橫25.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參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四對山鵲姿态各異,或飛嗚,或樓止,或啄食與山澗和樹石之上,形象生動。圖中用濃墨畫松斡和松鱗,松針用墨線勾描後用石青渲染。竹葉用嚴謹的雙鈎填色法。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此圖用筆蒼勁,靜中有勁,為南宋小幅花烏畫中精秀之作。這幅作品曾經明黔甯王沐琳和項元汴收藏。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瓦雀栖枝圖》頁 絹本,設色,縱28.6cm,橫29.1cm。

本幅無款識。钤鑒藏印“宋荦審定”。裱邊題簽:“宋人畫瓦雀栖枝”。

麻雀常宿于檐瓦之間,故一名“瓦雀”。圖中從左向右伸出海棠一枝,果實散挂枝頭,樹葉已染秋霜,間雜紅、黃、綠色,斑斓可愛,惜葉、果有些已遭蟲蝕。

海棠枝頭栖息着瓦雀5隻,其中4隻或縮頸養神,或整理羽毛,姿勢各異,神态安适,唯中間一隻發現頭頂樹葉上落有小蜂,故昂首注目,張口欲啄,小蜂似發現險情,翹尾開牙,準備應對。此畫面靜中寓動,張弛有緻,深合畫理。

瓦雀翎毛刻畫精細,高度寫實。海棠取輕勾淡染之法,以表現秋葉缺乏水分的輕、薄質感。瓦雀和果、葉以枝條貫穿,若網在綱,有條不紊。細觀墨筆枝條雖細,然尚以濃淡墨分出陰陽向背,富于立體感,顯得剛健有力。

存《宋人集繪》冊中。《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烏桕文禽圖頁 絹本,設色,縱27.5cm,橫26.9cm

雪後溪邊,天色晦冥,老梅初放。樹栖绶帶鳥一雙,毛羽絢爛。樹下溪流湍急,水花飛濺。岸石上覆寫積雪,畫家以水墨烘染陰天,以白粉表現積雪,以流暢的曲線描繪流水,最為獨特的是為了表現溪岸岩石為水沖蝕形成的蜂窩之狀,另創皴法,前此未見。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繡羽鳴春圖頁 絹本,設色,縱25.7cm,橫24.1cm。

本幅無款識。钤鑒藏印“宋犖審定”。裱邊題簽:“宋人畫繡羽鳴春”。

圖中畫一隻美麗的山鳥,單足立于太湖石上,神情凄楚,啼鳴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動。細觀乃知其被一細繩系于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為深婉。宋歐陽修有句雲:“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亦即此意。

太湖石的皴染較為粗疏,與小鳥翎毛之精細形成對比,主次分明。周圍不設襯景,更顯鳥之孤獨。禽類本無表情,畫家借鑒人類眼睛的畫法表現其心理,堪稱妙筆。

存《宋人集繪》冊中。《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 馴禽俯啄圖頁 絹本,設色,縱25.7cm,橫24.1cm。

本幅無款。钤鑒藏印“宋犖審定”。裱邊題簽:“宋人馴禽俯啄”。

圖中一隻麻雀立于淺藍色敞口瓷罐上,低頭欲啄罐沿。麻雀身系紅繩,繩端拴一圓環,表示已被擒獲豢養。麻雀屬難以馴化之鳥,畫面中的瓷罐内雖有白米,雀卻不食,表達了向往自由生活的心願。畫家先以尖細之筆繪出麻雀的輪廓、羽絨,再用濃墨、淡赭點畫出翅膀、尾羽和眼目。

清《石渠寶笈》著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南宋 佚名《香實垂金圖》 絹本設色 縱24.3厘米 橫27.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上無款。畫法雙鈎設色,敷色暈染,工力俱深,葉色之嫩老,香實之垂金,傳神畢肖。果葉疏密有緻,正側偃斜,卷曲掩映,深有空間感。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垂柳飛絮圖 絹本,設色,縱25.8cm,橫26.4cm。

本幅無款。钤“墨林秘玩”、“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印”、“神品”等鑒藏印4方。

圖繪新綠垂柳四枝,袅袅生姿,柳絮似雪飛舞,透露無限春意。畫中柳枝用中鋒一筆畫出;柳葉用細筆勾勒,并填以汁綠;柳絮用白粉信筆點之。全圖用筆工整,賦色淡雅。構圖疏密得體。上方垂下的柳枝與右側伸出的柳枝将畫面分割成形狀不等的四部分,小中見大,引人遐思。圖的左上方有宋甯宗皇後楊氏的題詩:“線撚依依綠,金垂袅袅黃”,并钤八卦中的“坤卦”形印。

對幅有清乾隆皇帝禦題詩一首:“慶元有楊後,可是出關西。畫自女中佼,書将帝與齊。風枝如向日,雪絮不沾泥。設較謝家句,一籌當讓虧。”钤“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等印。

此圖曾經明人項元汴、清内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楊後作。楊後是甯宗妻,《圖繪寶鑒》和《畫史會要》諸書均不言其能作畫。此幅上題雲:“線撚依依綠,金垂袅袅黃。”但不知此畫是否亦出其手。《畫史會要》載有楊後的妹妹(一作楊娃),會稽人。甯宗皇後妹,以藝文供奉内廷。工詩善畫。嘗寫鶴圖,頗精。很難斷定是或楊後妹子所畫,還是由楊後題簽的?

宋代花鳥畫,無名氏作品也精彩!

宋 佚名 春溪水族圖頁 絹本,設色,縱24.3cm,橫25.5c

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鲢魚擺尾漫遊,鲶魚回身在後,鳜魚則迎頭向上,隐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3尾大魚均施以工筆重彩,用筆沉穩工緻,片片魚鱗描繪得一絲不苟;而襯景的小魚、小蝦和水藻則純用沒骨法漬染,将魚蝦的靈動和水藻的輕盈表現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