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醫家孫思邈生于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産”。其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但後來身患疾病,經常需要請醫生,于是,他便立志從醫,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後來行醫七十餘年,被人們尊稱為“藥王”。
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陝西藥王山都會有熱鬧的盛大廟會, 遊人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以祈求平安、健康。作為百歲醫家, 孫思邈有着一套完善的自我養生保健的方法。
孫思邈十分重視食療,強調:“安身 之本,必資于食。”當醫生“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 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因為藥雖治病,但“藥性 剛烈,猶若禦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故非到萬不得 已,不應輕易用藥。而飲食性平和順,不偏不頗,“能排邪 而安髒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如若醫生“能用食平疴、 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求 也”。可見,孫思邈不僅以飲食先于藥物且視之為養生長壽 手段,闡明了良醫“治病救人,重防于治”的道理。
孫思邈重視食療,又着意推出“食宜”這一命題,疾 呼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所謂食宜,即飲食适度。 他贊同“穣歲多病,饑年少疾”之說,而且以關中地區民 衆節儉,飲食簡潔,故少病長壽;而江南人生活富足,山珍 海味,無所不備,反多疾病早夭為例證明這一觀點。他反對 多食、力主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如貪一時口腹之快,必招 無窮禍患。是以,正常人應少食多餐:“食欲數而少,不欲 頓而多,多則難消也。”應力求達到“常欲令如飽中饑,饑 中飽”的境地為佳妙。 食宜原則,還展現在飲食宜清淡而不厚膩,感甜酸苦辣 适度,寒熱冷暖适中。
孫思邈認為膳食不應太豐盈,應少食肉、少食酸菜,不 吃生冷、陳臭之物,不飲濁酒。他還特别勸人少吃鹽。指出 飲食過盛,于人有害。
根據孫思邈的觀點和理論,現介紹幾種食療法:可用常見食物治療多種疾病。如用榧子殺蟲去盅毒,雞 頭米治濕痹腰膝疼痛,用蔥白發汗解表,用韭菜子治夢洩遺 尿,用胡麻仁益腎填髓,用薏苡仁治療風寒濕痹等。 人乳可補五髒,令人肥白悅澤;馬乳止煩渴,牛乳益心 補血、長肌補虛,羊乳祛寒補羸,驢乳主治大熱黃疸,豬乳 療小兒驚痫。 可用含碘豐富的動物甲狀腺治甲狀腺腫大,用動物肝髒 治夜盲症,用赤小豆、烏豆、大豆治療腳氣病等。 在針對人老體虛,以求延年益壽的食療方中,可使用 蜜、酥、糖、胡麻油、牛羊之肝腎等。《千金方》中記載了 為數衆多的延年益壽、抗衰防老的食物,如棗、藕、松脂、 胡麻、葡萄等。
養生即養性。即自己所習所行應符合本性。 “聖人是以藥餌者,以就過行之人也;故愚者報病曆年,而不修一行。纏痾沒齒終無悔心。”
善于養生的人,不應依賴于藥餌金丹,而應最求善心與德養,否則隻能是舍本求末。還應保持心态平衡,以養情志,故“凡心有所愛,不用所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亦不用深贊,亦不用深毀,常須運心,于物平等”,均以恢複其本性為要耳!
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孫思邈還指出,說話要謹慎,吃飯宜清淡、節制,勿過飽,勿過餓,“言語既慎,仍節飲食。是以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顧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鹹則傷筋,醋則傷骨。”
養生之道,常欲小勞。在《千金藥方》中,孫思邈對飲酒給出了“飲酒不欲使多,多則速吐之為佳,勿令至醉”的原則。在運動鍛煉、生活起居方面,他指出“養生之道, 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注重按摩、導引、調氣、房中等傳統養生方法;另外,對住處、旅行備藥、沐浴、口腔衛生等都一一提醒,深入日常生活之細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