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龍的球迷,昨天看馬龍與林詩棟的WTT中國大滿貫男單決賽,内心真的是“天人交戰”。
馬龍作為“雙圈大滿貫”,但獨缺WTT大滿貫男單冠軍,感情上希望他能圓夢。但從理性角度上思考,19歲林詩棟進步神速,如果他能連奪三站WTT賽事男單冠軍,排名飙升至世界前三,成為國乒絕對主力,那對于國乒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好事。而且是從老隊長馬龍手裡奪走冠軍,真正的“搶班奪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直到最後一球落地,勝負已分,突然就釋然了。兩人奉獻了一場經典的對決,即将滿36周歲的馬龍能拼到這種程度,正如他自己所言:“自己沒有失敗”。他的表現值得球迷的掌聲。
其實,在馬龍大比分3-1領先被追到3-3時,就預感這場比賽要被林詩棟翻盤了。在馬龍決勝局8-4領先的情況下,林詩棟正手依然敢于幹脆利落地出手。小小年紀,決勝局比分落後4分,面對龍隊,心态竟然還沒崩,林詩棟除了球技,心理素質也異于常人。這時,幾乎可以确定林詩棟要赢了。馬龍畢竟年齡擺在這,又打到決勝局,無論是體能和精力,肯定比不上年輕球員。隻要林詩棟不和馬龍鬥台内短球,簡單直接地打對攻,那從單闆品質或者移動步伐來看,林詩棟都有優勢。隻不過有一點沒想到,林詩棟會是直接一波7-0直接帶走比賽。
比賽看多了,多多少少能預感到膠着比賽的輸赢。比如在巴黎奧運會樊振東與張本智和的七局大戰,當時決勝局張本智和7-6領先,但樊振東敢于發長球搏殺,并且搏殺成功,就知道他有決心也有能力拿下這場比賽。結果也是局末連得5分,以11-7赢下決勝局。
馬龍沒用暫停,有人解讀為“放水”,這一點我是不贊成的。國乒球員之間的隊内賽,沒有場外指導,不管是否暫停,接下來怎麼打都是自己拿主意。何況馬龍即便有場外指導時,也基本上是他自己說了算。馬龍憑腦力打球的球員,他不暫停也能把各種技戰術想得明明白白。馬龍在8-6時發反手位長球,這就是一種搏殺的打法,但被林詩棟化解了。8-7時改為發球到中間偏正手位,結果反手相持又敗下陣來。是以馬龍每一分戰術都很清晰,隻不過最後階段是“真的打不過”。
馬龍肯定也想要奪冠,但看到赢他的是小17歲的隊友,内心也不禁感歎“後生可畏”,同時對國乒男隊的未來相當放心,最終化作“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