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中信證券釋出研究報告《港股大漲後的五問五答》。研報指出,9月24日政策組合拳推出以來,港股漲幅顯著,多重名額均表明港股投資者情緒十分火熱。外資也呈現出顯著增配港股市場趨勢,9月16日以來的短短半月間累計流入606億港元。盡管經曆一輪快速上漲,港股目前估值水準無論比較全球市場還是曆史情況仍處在具備較高成本效益的位置,尤其成長及大金融闆塊目前的估值更是處于較低的曆史分位。雖然逼空交易推動的上漲最快的階段或已過去,但在政策逐漸落地且投資者情緒依舊“興奮”的背景下,港股難言已階段性觸頂,其估值修複行情有望延續至11月初。
中信證券表示,行業配置上,建議關注兩大主線:1)受益于貨币寬松、地産和提振資本市場政策持續落地的非銀金融闆塊,特别是強貝塔屬性的保險和港交所;2)估值修複有望延續的消費和科技相關行業,包括:網際網路、生物科技、教培、消費電子。
大漲後,港股階段性觸頂了麼?
受美聯儲降息和國内政策組合拳的催化,年初至10月4日,國企指數、恒生科技、恒生指數漲幅分别達41.4%、38.9%、33.4%,領跑全球主要市場。目前恒生指數ERP已回落至6.6%,而港股整體賣空占比也降至11.8%,都處于曆史均值一倍标準差以下水準。但恒指股息率仍處于曆史均值以上的3.4%,顯示安全邊際仍在。此外,9月24日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額高達3450億港元,超過2021年2月初的曆史高點。是以,我們判斷雖然逼空交易推動的上漲最快的階段或已過去,但在政策逐漸落地且投資者情緒依舊“亢奮”的背景下,港股難言已階段性觸頂。此外,我們認為10月3日港股的下跌或與投資者在港股和A股資産的再平衡調倉有關。自8月初此輪港股估值修複的行情開啟以來,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漲幅分别高達36.6%和56.4%,遠高于A股的滬深300和上證綜指20.2%和16.4%的漲幅。而由于港股的T+2交易結算制度,對計劃國慶長假後加倉A股且需要增量資金的投資者來說,10月3日也是獲利了結港股頭寸的最後一個交易日。
外資回流了多少?在買什麼?
9月16日以來,外資呈現持續流入港股市場的趨勢。9月16日至10月2日間經萬得資料測算的港股通/外資中介/港資中介/内資中介分别淨流入186/606/-258/-559億港元;外資大幅流入港股市場的同時,在港中資呈現明顯的賣出趨勢。
外資與南向近期整體的增配方向相似,但細分闆塊的選擇上略有不同。其中,估值彈性較大的成長闆塊獲得南向及外資的共同青睐,包括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醫療、新能源、汽車、軟體、半導體等。其中,外資除網際網路、消費(包括教育、遊戲、煙草、消費電子等)、醫藥(CXO、醫療服務)等成長闆塊外,也呈現流入順周期闆塊趨勢,包括金屬、銀行、建材、物管等;南向資金則增持多元金融(港交所)、保險(中國平安)、化工、建築、生物科技等闆塊。對比本輪及2022年底的外資流入時期配置闆塊的異同,兩輪外資流入周期均表現出配置順周期闆塊的趨勢,如石油石化、金屬、建材等;但2022年底外資流入方向更偏消費醫藥,如社服、紡服、生物科技等;而本輪外資配置方向則以低估值、彈性大的成長闆塊為主,如網際網路、新能源等;另外,本輪外資更傾向于配置受益于政策支援的銀行、以及地産産業鍊相關的家居闆塊。
大漲後,港股的成本效益如何?
橫向次元,目前恒生指數的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場中仍相對較低,加之接近中遊水準的2024E EPS增速預期(7.1%),港股市場成本效益依舊顯著。但縱向來看,恒生指數與恒生綜指的動态估值已修複至曆史均值水準,而國企指數的動态市盈率甚至已達92%的曆史分位,恒生科技則仍有較大的估值修複空間,目前18.6倍的動态市盈率僅為曆史的24.1%分位。行業來看,雖然所有行業在大漲中都出現估值修複,但成長與大金融闆塊以及公用事業目前的估值仍處于曆史較低分位。另外仍需注意目前港股基本面信心仍未轉向,以目前的市場預期(彭博一緻預期,下同)對比2024H1财報開始披露時的業績預期,港股主要指數2024Y的營收增速都出現下修,而市值權重指數在大企業降本增效下盈利增速預期有所上修;但2025Y的業績增速預期則全數下修,并且主要指數目前的2025Y業績增速預期都不如對24Y的預期,顯示市場對港股基本面的信心仍承壓,行業來看也僅資訊科技有較好的業績預期支撐。
此輪港股上漲行情能持續多久?
2022年以來,港股市場曆經了三輪由悲觀預期扭轉後的顯著反彈。在2022年上半年,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海外貨币政策收緊、國内産業監管加強以及房地産市場的不确定性等多重風險因素交織,港股市場仍展現出兩輪強勁的反彈。2022年下半年,港股在經曆風險沖擊後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市場環境的多項積極變化顯著提升了投資者信心,推動了港股的大幅反彈。總體來看,2022年上半年的市場環境與目前港股面臨的宏觀背景存在差異,但本輪港股的反彈趨勢與2022年11月的顯著上漲有着共通之處。
鑒于目前國内一系列貨币政策、房地産調控措施以及資本市場提振政策正逐漸得以實施,我們判斷目前港股市場的反彈态勢有望得以延續。然而,仍需警惕美國大選周期内港美股市場關聯效應對港股市場帶來的潛在擾動。此外,目前市場對港股全年業績的預期可能過于樂觀,是以,若自11月中旬開始,港股權重股的三季報未能達到市場預期,市場對港股基本面的憂慮或再度浮現。
目前港股應該配置哪些方向?
展望未來,在政策逐漸落地以及對财政政策仍有預期的背景下,我們判斷今年8月初以來港股市場的估值修複行情有望延續至11月初,且成長風格料繼續跑赢紅利政策,建議關注兩大主線:
1)受益于貨币寬松、地産和提振資本市場政策持續落地的非銀金融闆塊,特别是強貝塔屬性的保險;
2)估值修複有望延續的消費和科技相關行業,包括:網際網路(基本面預期觸底,回購加碼)、生物科技(海外利率下行,下遊需求觸底回升,股息率達曆史高位)、教培(政策調整,估值低位 + 業績逐漸兌現,投資者信心回暖)、消費電子(景氣度好轉,國内以舊換新,美國補庫存)。
來源:讀創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