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牙好,身體就好”,口腔是食物進入人體的門戶,多項研究發現,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在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有哪些口腔疾病的重點需要關注?日常又應該如何正確定護牙齒呢?我們特别邀請到了江蘇省中醫院口腔科科主任束為主任醫師來跟大家聊一聊不同年齡段常見的口腔問題。
嬰幼兒:寶寶口腔護理,出生後就要開始
當寶寶呱呱墜地後,一切的核心活動都離不開“吃”。很多家長會問,寶寶沒長牙是不是不用刷牙?“其實寶寶出生後就應該進行口腔護理,每日哺乳後,家長應該采用幹淨的紗布或者棉球蘸水擦拭寶寶的牙床和口腔黏膜。”束為介紹,萌牙期的寶寶易患奶齲,上前牙表面易出現由黃變黑的缺損或斑塊。是以,一般來說,在6個月左右,小朋友第一顆乳牙長出後就應該開始刷牙。他建議,父母可以協助用指套牙刷或者在食指上纏繞幹淨的紗布,蘸以溫水,擦拭孩子的牙龈和乳牙,幫助孩子适應口腔清潔的感覺。“不同月齡的寶寶刷牙方式有所不同。1—2歲的寶寶,差不多長出20顆左右的乳牙。這個階段就可以使用軟毛的嬰兒牙刷輕輕地幫助寶寶清潔牙面和牙龈,每個牙面以塗圈的方法刷5到10圈。2—3歲的寶寶可以選擇刷毛稍硬一點的牙刷,每天固定時間刷。建議在進食後半小時再給寶寶刷牙,因為此時口腔内的酸性環境較低,不容易機械性損傷牙面。”束為補充道:“不過因為孩子小,無法‘有效刷牙’,是以需要家長的幫助。這個時候,爸媽别忘了協助寶寶早晚刷牙,還要監督寶寶飯後漱口、定期看牙醫等。在孩子學會吐出牙膏後,可以加入适量無氟牙膏,但應該注意使用的量,避免誤食。”
很多家長認為,乳牙最終還是會被恒牙代替,是以對乳牙的保護不以為然。束為解釋,乳牙其實和恒牙一樣,會感覺到冷、熱、疼痛,是以當乳牙出現蛀牙的時候,同樣會感覺到疼痛,而孩子有時候并不能表達出來。但若是任由乳牙齲壞發展,最後會損害牙根,影響恒牙的發育和萌出,是以,乳牙期的寶寶也要重視刷牙。“家長一定要把握住萌牙期、乳牙期、換牙期三個黃金期,讓寶寶養成刷牙的好習慣。”束為表示,乳牙從6歲後開始替換,到12歲左右結束,這段時間稱為“換牙期”。換牙期牙齒的形态、大小也有所改變,窩溝更深,牙列擁擠不容易清潔。是以乳牙期的小刷頭牙刷已經不合适,寶寶需要稍微大一點刷頭的牙刷。“同時,預防齲齒還要注意少給孩子吃甜食。甜食裡的糖會産生酸,如果不及時将糖類食物清除掉,糖會轉化為酸性物質,進而導緻牙齒表面腐蝕牙釉質,這是導緻齲齒的主要原因。”束為提醒,很多家長覺得不能吃糖,但給孩子喂餅幹蛋糕總可以吧。其實這些餅幹、蛋糕裡也有豐富的糖分,特别是葡萄糖。而且這類黏食不容易從牙齒縫隙裡清除幹淨,一旦滞留就會産生酸腐蝕牙齒。除此之外,碳酸飲料裡也含有很多酸,這類酸對牙齒有很強的腐蝕性。
青少年:牙齒不齊,不隻會拉低“顔值”
地包天、龅牙、牙齒歪斜、牙列擁擠……随着換牙,家長發現孩子的牙齒也越來越不整齊。“牙齒不齊嚴重影響孩子的顔面發育”,談到牙齒不齊帶來的影響,束為表示,首先,由于牙齒不齊,導緻孩子下巴後縮、前牙深覆寫、臉部歪斜……對顔值的“殺傷力”十足。其次,牙齒排列不齊還影響牙齒清潔,形成牙結石導緻牙龈萎縮、牙槽骨吸收,還會導緻咬合錯亂、牙齒易出現裂紋,久而久之引發牙咬合創傷、牙髓炎等。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口腔正常功能,甚至還會因咀嚼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腸疾病,造成全身危害。
其實,孩子牙齒長得不齊跟很多原因有關,除了遺傳因素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都會導緻牙齒不齊。“比如牙齒替換過程中,有些乳牙脫落不及時或恒牙不按時萌出,都會導緻萌出後的恒牙擁擠不齊。此外,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吃手、咬嘴唇、口呼吸等,也會讓牙齒錯位萌出,導緻牙齒排列擁擠不齊、上颌前突、下颌前突或雙颌前突等問題。還有的孩子在日常飲食中,吃得過于精細,經常食用太過細軟的食物,牙槽骨長期因缺乏足夠的咀嚼力刺激而發育不足,這樣也會導緻萌出後的牙齒不整齊。”束為建議,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還是應該盡早糾正。
如今,不少家長還存有“12歲以後才能矯正”的觀念,束為解釋,理論上說牙齒矯正沒有年齡限制,任何年齡都可以做口腔正畸治療。但如果孩子是骨性牙列不齊換完牙後才接受矯正,由于生長發育趨于停止,這時候需要加些外科手術,矯正的難度、時間,均會有所增加。“3—12歲的孩子處于颌面發育的快速期,這時口腔組織可塑性好,可以利用孩子牙齒的自然生長趨勢,通過引導颌面部骨骼的生長進行牙齒矯正,還可以幫助調整孩子不協調的面型,讓孩子的顔面發育得更漂亮。”束為表示,對孩子來說,一般11—12歲是做牙齒正畸的“黃金時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存在牙齒擁擠、深覆合、反颌等情況,還是越早治療越好。
成年人:“難以啟齒”的中年危機,你本可以避免
中年危機,除了“秃”如其來的憂傷,還有嘴巴裡“難以啟齒”的不安。“其實,大多數中年人都逃不過牙周炎這一牙齒危機。”束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牙周病的發病年齡以16歲以後多見,最初表現為牙龈炎、牙龈紅腫出血,如果牙龈炎未能及時治療,發炎就可能由牙龈向深層擴散到牙周膜、牙槽骨而發展為牙周病。“大部分牙周病患者之前并沒有什麼感覺,可是當覺得不舒服到醫院檢查的時候,牙周病往往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了。牙槽組織一旦被破壞,恢複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是以,為了避免牙周病帶來更複雜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關鍵。
“正常牙龈不會出血,許多人認為牙龈出血就是上火了。實際上牙龈出血是牙周病最早期的症狀之一,是機體發出的信号,告訴我們牙龈發炎了。這個時期定期檢查、洗牙,會大大降低牙周病的發病率。”束為表示,除了牙龈出血外,有些患者其他症狀不明顯,但深受口氣問題的困擾。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牙周病是最重要的一個,會造成牙龈出血、組織發炎,這些緻病菌的代謝産物都會造成口臭。如果這個時候引起重視,聯系牙醫做專業的檢查和治療計劃,那麼也能把牙周病的發展程序“扼殺”在這個階段。“如果不加以治療控制,牙周病到了中晚期,牙周組織破壞造成牙齒的支援力不足,會出現牙齒松動、位置改變或吃東西無力,甚至會松動脫落。這個時候治療起來就會非常複雜。”
人到中年遭遇“口腔危機”——牙周炎,那麼又該如何應對?束為介紹,首先,定期洗牙和定期檢查必不可少。每年至少一次專業的超音波潔牙,去除牙齒表面附着的牙結石、牙菌斑,能夠預防牙周炎的發生。盡量每半年到一年前往專業的牙科醫院進行口腔檢查。對于已有牙周炎的患者,要早處理早控制發炎和預防進一步發展。他強調,“有效刷牙”更是重中之重,日常刷牙要做到“333”,即每天早、中、晚刷牙三次,刷牙後不吃東西;每次刷牙保持三分鐘;牙齒要刷三側面,包括外面(頰側)、咬合面、裡面(舌側)。“刷牙動作不要用力過猛,但要反複多次。除了刷牙方法外,沖牙器、牙線等口腔護理用品,對口腔健康也會起到很好的幫助。”束為提醒。
老年人:人老牙不老,拒做“老掉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判定老年口腔健康的一大“金标準”,就是80歲時還能擁有20顆健康能行使功能的牙齒。然而,牙齒松動和牙齒缺失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口腔問題之一。束為表示,臨床中常見老年人口内多顆牙齒松動甚至已經缺失,患者及家屬常常對這種現狀描述為“年齡大了,難免牙松動了”,似乎“老掉牙”同長皺紋一樣,是衰老的正常表現。“随着年齡的增長,牙周組織自我修複能力變弱,會發生萎縮,但這隻是‘老掉牙’的病因之一。而牙齒菌斑和牙石堆積引起的牙周組織炎性改變,才是牙齒松動的根本原因。”束為強調,及時修複缺牙非常重要。很多老年人覺得,掉幾顆牙不疼、不影響吃飯不用管,但是掉牙不補可能導緻周圍健康的牙松動脫落,甚至牙槽骨萎縮。時間長了,不僅會導緻咀嚼功能下降,還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消化道疾病;“目前主要的修複方式有活動牙、固定橋、種植牙三種,患者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除了重視牙齒等硬組織外,軟組織也不能忽視。老年人因為年齡的增長,是口腔黏膜病的高發人群。口腔黏膜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常常導緻口腔黏膜頻繁發生萎縮、潰瘍、糜爛、皲裂,甚至出現斑紋、結節、腫塊等的情況。“就診最多的是潰瘍類疾病,其中以反複發作的阿弗他潰瘍最為常見,不良修複體或者殘根殘冠造成的創傷性潰瘍也比較多。除此之外,以扁平苔藓為代表的斑紋類黏膜病、以帶狀疱疹和口腔念珠菌病為代表的感染性黏膜病、以舌部感覺異常為主要特征的灼口綜合征也要引起重視。”束為提醒,當出現了經久不愈的口腔潰瘍、黏膜突然變厚增生或口腔内突然出現腫物,必須引起重視,要及時就醫,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雖然黏膜病病因複雜,疾病多樣,老年人易中招,但預防方法也有很多。他強調,預防黏膜病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管住嘴”。過燙過硬的食物和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對黏膜造成不良刺激,槟榔和煙酒更是口腔癌的重要病因之一。束為建議,到了一定年齡後,吃東西要相對溫和,戒煙戒酒,保證口腔黏膜的健康。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