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随着全球探月活動的不斷增加,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浮現出來——月球上的時間應該怎麼定義?在地球上,我們有各國标準時間,由協調世界時(UTC)統一規範,但到了月球,這個問題卻不再簡單。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據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消息稱,如今,世界上的兩大超級大國——中國和美國,正為如何在月球上制定時間标準展開了一場“較量”,誰将掌握這項标準,便意味着誰将在未來的月球探索中占據更多的話語權。

美國及其合作夥伴正在推進建立一個專門的月球時區,他們稱之為"協調月球時間"(LTC),這個系統将用于支援包括阿爾忒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成員國在内的各國在月球上的探索活動。

而與此同時,中國與俄羅斯則選擇走上了另一條路,計劃建立自己的月球時間和導航系統。

中美各自的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

美國的這一舉動受到白宮的直接推動。根據今年四月釋出的備忘錄,NASA希望通過建立LTC,支援更多國家和企業在月球上的探索,并确立美國在這一新興領域的上司地位。

尤其是考慮到未來越來越多的載人和無人任務将登月,共享統一的時間标準顯得尤為重要。在冷戰時期,各國的探月飛行器使用各自國家的時間标準,這在當時相對獨立的探月任務中問題不大,但如今情況已然不同。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中國和俄羅斯則選擇帶領國際月球研究站(ILRS)項目,目标是在2035年前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永久基地。

除了這一宏偉目标,中國還計劃到2028年建立自己的月球時區,同時發展月球通訊和網際網路系統,進一步支撐月球上的活動。

根據北京空間飛行器系統工程研究所的一項提案,中國計劃發射21顆衛星,組成類似北鬥的月球衛星星座,這将為未來的月球導航和時間同步提供高精度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月球上并沒有統一的時間系統,每個探月任務都在使用與地球協調世界時(UTC)連接配接的獨立時間表,這種方式對于各自為戰的任務來說尚可行,但在多國合作、多個飛行器共同執行任務時,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麻煩。

再加上地球與月球之間重力場不同,導緻鐘表在月球表面和地球上的走時速度不同——月球上的原子鐘每天比地球上的快56微秒,盡管看似微小,但對于航天任務的精準同步至關重要。

正如NASA指出的,未來的LTC将通過放置在月球上的原子鐘權重平均來确定,這與科學家們在地球上計算UTC的方法類似。

NASA及其合作夥伴目前正在研究哪些數學模型最适合用于建立月球時間。而對于中國和俄羅斯所帶領的國際月球研究站項目來說,是否會使用與阿爾忒彌斯計劃相同的時間标準,至今尚未确定。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事實上,時間标準的确立不僅僅是為航天任務提供友善,更是一種政治力量和影響力的象征。

1884年,格林尼治時間被确定為全球标準時間,這一決定不僅僅是為了友善,也反映了當時英國在航海、貿易和科學領域的主導地位。

而今天,誰能在月球上确立時間标準,誰就有望在這場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中占據先機。

從這個角度看,中美之間的這場時間之争遠不隻是科學技術領域的競賽,更是未來話語權和國際規則制定權的争奪。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獨立探月計劃顯得尤為關鍵,它不僅展示了大陸在太空探索中的技術自信,也标志着大陸在太空領域不再依賴他國,逐漸向上司者地位邁進。

從月球時間之争看中美太空博弈的本質

在月球時間标準的争奪背後,實則折射出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日益激烈的戰略博弈。

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的标準就是規則的标準,誰能制定月球時間标準,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月球探索和開發中占據優勢。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美國近年來一直通過阿爾忒彌斯計劃試圖在月球上重新确立上司地位,并通過阿爾忒彌斯協定吸引更多國家加入。

這一協定不僅涉及到科學探索,還包含對未來月球資源開發的法律架構,是美國試圖掌握月球開發主導權的重要工具。

而"協調月球時間"的提出,顯然是美國在這一戰略上的延伸,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是為了強化阿爾忒彌斯計劃國家之間的協調,建構以美國為核心的月球探索秩序。

相比之下,中國在月球探索的道路上選擇了更為獨立的政策。自嫦娥工程啟動以來,中國一直秉持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逐漸實作了從無人探測到載人探月的跨越,并在月球南極建立長期基地的計劃中占據領先位置。

這不僅展現了中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巨大進步,也反映了中國在太空探索中的戰略決心——在不依賴其他國家的情況下,建設屬于自己的月球探索和開發體系。

與美國的多國聯盟戰略不同,中國和俄羅斯合作推進的國際月球研究站項目,更強調平等合作和資源共享。

無論是計劃中的月球時間标準還是未來的導航與通訊網絡,這些系統的獨立性和可擴充性都将為國際月球研究站項目提供更高的靈活性,避免被美國主導的規則體系所束縛。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中美在月球上的競争,反映了全球範圍内新一輪太空競賽的到來。不同于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競賽,如今的太空競賽更多地圍繞着資源的開發和規則的制定。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這也是為什麼月球時間标準的争奪顯得尤為重要——時間标準的确立不僅有助于提升任務執行的效率和安全性,更是未來月球資源開發權力博弈的一部分。

然而,在這場競賽中,中國的優勢在于其日益成熟的航天工業體系和持續的技術投入。

從嫦娥五号帶回月壤樣品,到天問一号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中國的每一步都在紮實地推進着其太空探索的程序。而未來的月球南極基地建設和獨立的時間與導航系統,更是彰顯了中國對未來月球開發的長遠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月球時間标準的制定也涉及到人類對宇宙規律的更深了解。例如,由于月球的重力場不同,導緻月球表面和地球上的時間流逝速度不一樣,這也讓科學家們需要在時間同步和精度控制上進行更多探索。

這些問題看似技術性很強,但其實在背後反映了科學、技術與政治力量的交織——誰能在這些問題上取得突破,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合作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稍作小結

總的來看,中美兩國在月球時間上的競賽,不僅僅是為了科學探索的便利,更是兩國在太空領域展開影響力競争的重要象征。

中國通過獨立自主的探索計劃,不僅在技術上不斷突破,更在國際合作中展現了開放與共享的态度。而這種态度,或許正是中國在新一輪太空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港媒:中美登月新較量,兩邊各自開發月球時區和導航系統标準

未來,随着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探月行列,月球時間标準之争也許會變得更加複雜,但可以肯定的是,誰能夠制定标準,誰就能在未來的月球開發中占據更多的話語權。

對于中國來說,這不僅是一場科技的競賽,更是一次展示國家實力和上司力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