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自古詩人皆入蜀”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文學地理現象,既是對詩人的贊美,也是對蜀地的至高評價。的确,千百年來,無數詩壇的“大咖”都到訪過蜀地,而作為蜀外進入成都的最後一個驿站,天回,見證了一路風塵仆仆的詩人,承載了金牛道上的詩情漫漫。

1

明皇幸蜀 成都繁盛 金牛道通四方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天,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李隆基逃向蜀地,一個叫天回的小鎮幸而進入了曆史的視線中。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1955年成都地圖上的天回鎮(圖源:成都市金牛區檔案館)

安史之亂後,全國經濟重點從中原一帶轉移至長江流域,成都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大城市之一。《元和郡縣志》稱:“(揚州)與成都号為天下繁侈,時人稱揚、益。”于是“揚一益二”之說在中國曆史記載中開始出現,成都的繁盛也為天下人所熟知。

唐代繁華的商業與溫暖濕潤的自然天氣及成都平原閑适安逸的山水生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們入蜀遊曆,即使有“蜀道之難”的阻礙,也難以抵擋詩人們入蜀的腳步。在這些入蜀的詩人之中,沿着金牛道而來的占大多數。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圖(圖源:新華社)

金牛道是古蜀曆史上首次見于史書的道路,是古代四川與中原交流、貿易的最主要通道,也是後來修建的川陝公路的基礎,同時,它還是狹義蜀道的最核心部分,被稱為“入蜀咽喉”。

金牛道全程共600餘公裡,其線路為從漢中經勉縣西南金牛驿,南折入五丁峽至甯強縣,再轉西南經牢固關和黃壩驿,進入廣元棋盤關,此後再經明月峽、五裡峽和石櫃驿,以及嘉陵江絕壁上的飛閣棧道後,渡過嘉陵江,到達要塞昭化,經牛頭山,過劍門關,再經翠雲廊和梓潼七曲山大廟,入綿陽後經過天回驿到達成都金牛壩。據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自成都……道路平坦……唐人詩文已盡狀摩之能事。”由此可見,金牛道地勢相對平坦,容易行走,成為衆多詩人選擇入蜀的通道。《唐代交通圖考》中亦有記載:“新都至成都不過四十八裡,其間已有天回驿。”天回是詩人入蜀路途中的重要一站。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金牛道攔馬牆

讓我們跟随曆史的脈絡,細數這些從金牛道而來的部分代表詩人,領略他們筆下的氤氲詩情。

2

皆入蜀!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們

盧照鄰是“初唐四傑”中最先沿着金牛道入蜀的,他出任益州新都尉一職時,在被貶之路上寫下了《早度分水嶺》:

丁年遊蜀道,班鬓向長安。

徒費周王粟,空彈漢吏冠。

馬蹄穿欲盡,貂裘敝轉寒。

層冰橫九折,積石淩七盤。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幹。

隴頭聞戍鼓,嶺外咽飛湍。

瑟瑟松風急,蒼蒼山月團。

傳語後來者,斯路誠獨難。

盧照鄰的入蜀之路是惆怅的,在他的筆下,蜀道冰凍三尺,怪石嶙峋,疾風馳騁,無不展現出蜀道之“難”,這難的是蜀道,也是他的内心寫照。

“天才少年”王勃在盧照鄰以後入蜀。與盧照鄰被貶入蜀為官不同,王勃入蜀,似乎純粹隻是為了旅遊。唐乾封三年(668年),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被唐高宗逐出王府,在好友楊炯的寬慰下,踏上了漫漫蜀道前往成都遊曆散心,于是從褒斜道轉至金牛道,從大散關到天回驿,在蜀道之上留下了三十首紀行詩。他不會想到,這組作品竟是巴蜀旅遊史上個人旅遊的最早記錄。

很是享受這趟入蜀遊的王勃,認為蜀地是“宇宙之絕觀”,是安逸悠閑、别有洞天的旅遊佳境,他還在路途中記錄了:“五月癸卯,餘自長安觀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經”(《入蜀紀行詩序》)。這篇《入蜀紀行詩序》也是全唐詩中第一篇在題目中直接寫有“入蜀詩”的作品。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古柏參天的金牛道(圖源:四川文旅廳)

在之後數年,駱賓王和楊炯也陸續入蜀。成都的曆史古迹、山水和美景為他們的詩文創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撐,也留下了難忘的經曆。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初唐四傑(圖源:成都市情網 )

自初唐四傑後,入蜀詩人漸多,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詩聖”杜甫。“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木皮嶺》),杜甫用腳一步步地丈量了蜀道。他從秦州出發,走陳倉道和金牛道南下利州(今廣元),最後抵達成都,沿途南行,每曆一地,都以詩紀行,将蜀道的人文地理納入詩中。杜甫的兩組入蜀紀行詩,共二十四首,組合在一起,就是對蜀道的實地考察和完整記錄。這24個點位,串點成線,勾勒出了一幅蜀道山水圖,千裡山川,躍然眼前。唐代孟棨《本事詩》就明确了杜甫經曆隴蜀詩路後不久,将沿途所見、所思、所感都細緻入微地以詩做了表達,“故當時号為‘詩史’”。

杜甫在成都度過4年的時光,是他人生裡一段難得的快樂安穩時光。也是他詩歌創作的鼎盛時期,杜甫一生創作的1400餘首詩中,其中有200餘首是在成都寫下的,更是留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傳頌千古的名詩。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成都杜甫草堂中的杜甫像(圖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除杜甫外,還有這些詩人與蜀地、與金牛道、與天回驿情緣頗深。

高适自長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經金牛道而下時寫下了《赴彭州山行之作》:

峭壁連崆峒,攢峰疊翠微。

鳥聲堪駐馬,林色可忘機。

怪石時侵徑,輕蘿乍拂衣。

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

且悅岩巒勝,甯嗟意緒違。

山行應未盡,誰與玩芳菲?

岑參經過駱谷道、金牛道抵達成都,再南下前往嘉州任刺史一職。在蜀道之上,他留有諸多描寫山川雄奇的詩篇,如《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并為杜元帥盼判官》:

不知造化初,此山誰開坼。

雙崖倚天立,萬仞從地劈。

雲飛不到頂,鳥去難過壁。

速駕畏岩傾,單行愁路窄。

平明地仍黑,停午日暫赤。

凜凜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與時忽開閉,作固或順逆。

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蠻貊。

星當觜參分,地處西南僻。

陡覺煙景殊,杳将華夏隔。

劉氏昔颠覆,公孫曾敗績。

始知德不脩,恃此險何益。

相公總師旅,遠近罷金革。

杜母來何遲,蜀人應更惜。

暫回丹青慮,少用開濟策。

二友華省郎,俱為幕中客。

良籌佐戎律,精理皆碩畫。

高文出詩騷,奧學窮讨赜。

聖朝無外戶,寰宇被德澤。

四海今一家,徒然劍門石。

“詩佛”王維從大散關經褒斜道、金牛道入蜀,留下了大量詩歌創作,如《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裡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危徑幾萬轉,數裡将三休。

回環見徒侶,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靜言深溪裡,長嘯高山頭。

望見南山陽,白露霭悠悠。

青臯麗已淨,綠樹郁如浮。

曾是厭蒙密,曠然銷人憂。

王維還在出蜀後畫有《棧閣圖》《劍閣圖》《蜀道圖》,可見蜀地之行給王維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明月峽棧道(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元稹多次往來于蜀道,其詩雲:“七過褒城驿,回回各為情。”(《遣行十首》)充分說明詩人遊曆蜀道的次數之多。元稹一生中曾有兩次入蜀經曆,在其《使東川組詩》并序中,他自述在元和四年出使東川,共作詩歌三十二首。從這個序中可知其入蜀的路線為,由駱谷道轉金牛道,經利州、綿州到達梓州。在此次入蜀途中,他留下了二十二首紀行詩歌。

李商隐赴蜀任職,路過劍閣,途經金牛驿時,想起“秦開蜀道置金牛”的故事,寫下了《井絡》:

井絡天彭一掌中,漫誇天設劍為峰。

陣圖東聚燕江石,邊柝西懸雪嶺松。

堪歎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

将來為報奸雄輩,莫向金牛訪舊蹤。

以此警示野心家不要妄圖憑借形勢險要的蜀中割據分裂國家。

晚唐五代詩人韋莊,一生曾兩次入蜀,其中第二次便是從陳倉道到褒城、漢中,然後轉金牛道入蜀,有詩《和同年韋學士華下途中見寄》雲:

綠楊城郭雨凄凄,過盡千輪與萬蹄。

送我獨遊三蜀路,羨君新上九霄梯。

馬驚門外山如活,花笑尊前客似泥。

正是清和好時節,不堪離恨劍門西。

唐代之後入蜀的詩人極多,最重要的自然是陸遊,沿金牛道而來,一首《劍門道中遇微雨》便是他和蜀道最真摯的緣分。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

陸遊在蜀地縱情山水、心懷國家,創作詩歌1000多首,留下了諸多代表作。如“二十裡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梅花絕句》)、“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 (《病起書懷》)的千古名句。在他離開蜀地後,回憶起成都附近天回驿的模樣, 想到花蕊夫人筆下“翠驿紅亭近玉京,夢魂猶是在青城”(《題天回驿》)的城北驿站,心中有感,在其詩中化作“天回驿畔江如染,鳳集城邊柳似搓”(《偶思蜀道有賦》)的深深眷念。

【文史英華】以詩歌“導航” 沿金牛道而來的詩人

圖檔由AI生成

無數的詩人沿金牛道而來,在蜿蜒的棧道間镌刻下不朽的思想,從盧照鄰的惆怅到王維的灑脫,從杜甫的沉思到陸遊的眷念,每一位詩人都在金牛道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無數的詩篇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金牛道的曆史長河,閃耀了天回的千年傳奇。

來源:方志金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