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企業正逐漸成為推動世界有色金屬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五礦産業金融論壇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中國鋁業集團原董事長葛紅林如是提到。
他提到一組資料:截至2023年,中國企業在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0多個項目,骨幹中資企業擁有海外資産超過9500億元,銷售收入超過7600億元,員工也已接近10萬名。
實際上,有色金屬領域内的大型上市企業披露的一些内容也反映了這一點。
紫金礦業(601899.SH/2899.HK)在2023年年度報告就提到,公司從2020年以來礦産品年均複合增速銅約30%、金超15%,為全球15家頂級礦業中唯一連續三年銅礦實際産量達成産量指引的公司,為頭部礦企中礦産銅、金産量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另一家海外布局搶眼的礦企洛陽钼業(SH.603993/HK.03993)也在2024年中期報告中指出,公司今年上半年銅钴産量實作倍增,是上半年全球貢獻銅産能增量最大的礦企,同時繼續位列全球第一大钴生産商。
然而,縱觀有色金屬行業,葛紅林認為當下仍面臨多重變局和挑戰,其中包括礦産資源安全穩定問題等。他同時以親身經曆整個改革過程的電解鋁産業為例呼籲,在當下既要發展行業新質生産力,又要加快行業轉型更新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行業産能的“自律”。
資源開發重心向海外移動,關鍵礦産全球關注度不斷上升
葛紅林談到,目前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有着多重變局。
變局之一在于産業發展重心的變化,“首先是資源的開發重心呈現向海外移動的變化。”除上述提到的一組資料之外,行業内的統計資料還顯示,銅、鋁、鎳、钴等礦産海外資源的權益儲量和産量均已超過國内。
同時,中企在海外的合作領域也在不斷拓寬,“中國銅加工材海外産能已經達到120萬噸,約占大陸銅資源進口總量的10%。”近兩年新能源領域同樣顯示出,電池産業也在加速全球布局。
不過,葛紅林提醒,随着中國對有色金屬礦産資源需求規模的不斷擴大,礦産資源如何安全、足量、穩定供應依舊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其援引資料指出,2023年大陸進口有色金屬礦産品實物量超過2億噸,有色金屬行業總體“外采比”達到58%。而22種有色金屬礦産中,有18種依賴進口,12種礦産進口占比超過50%。在傳統大宗金屬中,近10年銅礦、鋁土礦等大宗礦産進口量均翻了一番;而鎳、钴、锂等新能源礦産進口比例更大。
在資源端開發之外,葛紅林還表示,産業發展重心的變化還呈現出向材料領域轉移的變化。綠色能源、儲能、電動化、輕量化、人工智能、算力等都需要有色材料做支撐,這些領域均是有色産業未來關注和發展的焦點。
同時,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模式也顯示出變局。葛紅林提到,近年來,按照國家的統一規劃部署,在地方政府和行業龍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産業叢集,“呈現叢集化、集中化、全鍊條式發展格局的變化。”
其中包括江西鷹潭、安徽銅陵、湖北大冶、甘肅金川、福建龍岩等銅産業叢集;山東濱州和聊城、内蒙古標頭和霍林郭勒、廣東佛山、山東龍口和臨朐、河南鞏義等全産業鍊一體化鋁産業叢集;江西贛州、湖南株洲、福建廈門、四川成渝鎢産業叢集以及河南安陽鉛鋅再生循環利用産業叢集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有色金屬領域,關鍵資源和技術成為國際博弈的焦點問題。尤其是近一兩年,相關國家對關鍵礦産、關鍵技術、關鍵裝備的控制都在不斷增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非經濟因素在全球産業鍊分工中影響在不斷加大。”葛紅林強調。
此前的2022年11月10日,國際能源署(IEA)釋出的《關鍵礦産資源政策跟蹤》顯示,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包含關鍵礦産資源的主要生産國和消費國)已實施近200項政策和法規,而其中100多項是在過去幾年頒布。IEA在去年釋出的《關鍵礦産市場評估2023》報告也提到,許多幹預措施對貿易和投資産生影響,有些還包括限制出口。自2009年以來,全球對關鍵原材料出口限制的政策數量增加了5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4月26日,聯合國宣布成立“能源轉型關鍵礦物小組”。該小組彙集了各國政府、組織和聯合國機構,旨在制定一套共同的自願性原則,以保護環境和社會标準,進而確定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實作公正。
“這更是凸顯了‘關鍵礦産’在全球範圍内的關注程度不斷上升。”葛紅林強調,未來對中國礦業或海外投資而言,尤其是“關鍵礦産”相關對外投資合作領域系統性風險在不斷上升,“識别風險、應對風險,逐漸成為中企國際化和全球化發展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新能源銅箔材料投資過熱,“内卷化”何解?
在上述論壇現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服務有色金屬産業的金融機構,還是熱門賽道新能源領域的材料生産制造商,“内卷”同樣是他們的高頻詞。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也關注到,锂電銅箔龍頭嘉元科技(688388.SH)日前一則公告披露,公司近日與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就“嘉元科技年産5萬噸高端銅箔建設項目”簽署《投資意向書解除協定》。此舉意味着,近3年前籌劃的項目最終未能實施。
該項目取消的客觀背景之一在于,嘉元科技業績正在承壓。更進一步剖析,則是锂電銅箔行業的黃金時代并沒有維持太久,随着大量産能釋放,銅箔廠商的盈利能力普遍大幅下降。
以嘉元科技為例,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為24.23億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16.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5億元,同比大幅減少595.15%。就業績的大幅下滑,嘉元科技稱,主要系受市場競争加劇、加工費下降、供需關系變化、原材料價格波動、整體經濟形勢變化及行業周期等因素影響,公司毛利率出現較大程度的下降所緻。
在2024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嘉元科技董事長廖平元提到,“随着市場競争更新,銅箔廠商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中小廠商抗風險能力較差,産能出清是未來發展趨勢,未來锂電銅箔市場佔有率将向頭部企業集中。”
葛紅林在上述論壇上也提及電解銅箔行業投資過熱的問題。伴随着風投不斷湧入新能源産業,部分加工領域熱度爆棚,一些券商的宣傳加劇盲目投資,應用領域宣傳脫離市場需求,實際需求增幅遠低于新增産能的快速擴張。以電解銅箔為例,2023年大陸電解銅箔産量87.5萬噸,但實際産能使用率不到70%,預計2024年産能使用率隻有50%左右,結果就是锂電銅箔的加工費持續走低,目前不足16000元的綜合加工費,每噸虧損4000元左右。狹窄賽道,擁擠之後就是踩踏,電池鋁箔過剩了還可以轉型生産空調箔,電解銅箔一旦上了,難以掉頭,必然惡化競争。
葛紅林指出,目前大陸傳統制造業面臨很多熱點問題,既要發展行業新質生産力,又要加快行業轉型更新,在這既要又要的過程中,我們絕不能忽視行業産能的法治化自律和市場化調控。“如果行業是無序擴張、盲目發展、企業虧損,企業重心必将轉到拼價格、保生存,何以賦能行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
其以中國2002年至2017年長達15年的電解鋁産能宏觀調控為例提到,“遺憾的是出現了‘調控-膨脹-再調-再膨脹’的怪圈,最終導緻電解鋁行業的全面虧損。”這一行業最終的出路在于“法制化地确定了産能天花闆,市場化地确定了産能置換,加快了落後産能的出清步伐。”
2016年,電解鋁行業陷入至暗時刻,噸價曾跌到9000元左右;最新的電解鋁噸價則是站到了近20000元的位置。
葛紅林強調,縱觀整個改革過程,可以給出深刻的一課,“行業産能不是越多越好。”隻有具有行業自律的産業,才能把重心轉移到科技降本、技術改造上,進而成長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