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圖檔來源 無錫惠山古鎮景區官方網站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煙雨迷蒙、風景如畫的江南曾讓多少人魂牽夢萦,清代的乾隆皇帝即使六下江南依然無法忘懷,深深的江南情結始終萦繞于心。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圖檔來源 無錫惠山古鎮景區官方網站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駐跸無錫寄暢園,就為其幽深的景緻與園林布局所折服,更是給出了“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的高度評價。如此美景自然要“搬進”圓明園,但光憑腦中記憶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将美景複制呢?那就隻能靠随行畫師将其摹繪成圖,之後再按圖索骥方可完美地将美景帶回京城。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這些畫卷吧~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清上官周繪《南巡盛典》卷九十八寄暢園圖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錢維城《弘曆再題寄暢園詩意圖》卷(後文簡稱錢圖),應為乾隆帝南巡所攜歸之圖,卷中有梁詩正錄乾隆皇帝初巡回銮時所作的《再題寄暢園》詩。卷中描繪寄暢園景觀格局和比鄰的惠、錫兩山,對比《南巡盛典》的寄暢園圖,可知該園的描繪極為寫實從右至左的園北嘉樹堂、七星橋、西岸的大假山區、東岸的知魚檻、園南的先月榭,卧雲堂等建築群,以及東南角的介如石,皆如出一轍。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清 錢維城《弘曆再題寄暢園詩意圖》卷 畫中寄暢園後方被春霭隔開的山體為惠山,連同卷尾的惠山寺、二泉亭和錫山龍光塔,一并構成寄暢園的周邊景觀,展現該園借景惠、錫兩山的特征。此外,所繪景緻春意盎然、煙雨朦胧,應是初巡春季的忠實寫照。 除錢圖之外,天津博物館另藏有一幅張宗蒼的《惠山圖》卷(後文簡稱張圖),畫中内容與錢圖雷同,描繪順序同為寄暢園、惠山寺、錫山龍光塔,但呈現手法為鳥瞰式構圖,可一覽惠山全景。畫卷留白處有禦筆錄乾隆十七年和五十四年禦制詩二首。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清 張宗蒼的《惠山圖》 此卷雖無年款,但應繪于乾隆十六年初巡期間,或為另一幅乾隆帝特命繪制後攜歸的作品。張宗蒼是在乾隆帝初巡時獻畫後受青睐并受聘“如意館行走”的畫師,但因身體欠佳在乾隆十九年就以病告歸,服務内廷時間僅僅四年。雖如此,張宗蒼仍然留下大量的作品,當中多數為初巡随扈時所繪的江南景緻,可見當時他在獻畫之後便已開始奉命繪制江南一路的風景,《惠山圖》卷應也是由此問世。 以上兩幅寄暢園圖卷見證了乾隆帝寫仿寄暢園想法的源頭,亦是其探索并學習園林造景及設計的重要參考資料。 錢圖對園景的描寫較之張圖更為寫實精細,但周邊惠、錫兩山的處理多着重于藝術感的呈現,不及張圖一覽全景、窺得各處地理關系來得直接。兩卷各有所長,互補之下,對于之後惠山園和廓然大公仿建工程皆是不可或缺的圖像資料。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廓然大公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清 王炳 廓然大公八景圖冊-雙鶴齋 圓明園廓然大公寫仿寄暢園工程完竣後,乾隆帝便開始為其繪制圖冊,《廓然大公八景圖》冊至今尚存,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冊畫風雖偏寫意,但畫家在每開畫中将各景區的特點繪入,使畫冊有珍貴的記錄和參考價值。
乾隆帝的江南情結:寄暢園“搬進”圓明園離不開“她”!
清 王炳 廓然大公八景圖冊-規月橋 通過以上兩幅圖卷和圖冊的繪制,我們可以看出乾隆帝非常注重儀式感。從在禦園中仿建園林之前特制的寫實性畫作,到告終仿建工程的紀念性圖冊,繪畫作為記錄每個關鍵時刻的媒介,貫徹整個建設過程的始終,而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更能幫助後人梳理其中的前緣後果。 今天,廓然大公在圓明園罹難沉寂了一百多年之後,經環境整治和水生态治理恢複了山形水系。這裡景色秀麗、湖水清澈見底,綠樹、駁岸、假山都清晰地倒映在湖中,夏季湖面上漂浮着朵朵睡蓮,站在橋上、岸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底的“沉水植物森林”及暢遊嬉戲的魚群,讓人耳目一新。 現在秋高氣爽,又正值國慶假期和2024年圓明園金秋遊之際,大家在來園中欣賞斑斓美景的同時,不妨順便一探當年廓然大公的詩情畫意吧!

[文章來源]

《丹青始終——淺談圓明三園對江南園林的寫仿工程》

陳麗安

[編輯]

付 懷 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