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社群養老服務綜合體的日間照料中心,人們常會看到這樣一幕:一有需要,老人們就喊着“小星”,一個19歲女孩随即而至。老人們也喜歡拉着小星唠家常,相處模式如同普通家庭的祖孫。
老人口中的小星是一名癫痫患者,在清江社群的幫助下,小星在家門口的日照中心找到了工作。在這裡,她的日常是買菜、端茶送水、打掃衛生,幫助照顧老人。久而久之,小星也成了距離老人們最近的那個人。
這一舉動,不僅“點亮”了社群老人的養老生活,還“點亮”了小星的人生。而在過去一年,在清江社群,被“點亮”的不僅僅是小星,還有200餘名殘障人士——
去年11月,清江社群發起“融愛清江·殘障共享”殘障人士關愛互助項目,并在社群開展了一系列助殘活動。目前,清江社群的229名殘障人士已成功建立了“一人一檔”,除了獲得“走出家門”的勇氣、不錯的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他們與外界的連結。
組建志願隊伍,建立精準“畫像”
故事的開端,源于一個特殊的數字:229。這是清江社群殘障人士的數量。
“這是一個沉重的數字。”清江社群相關負責人說,比數字更為沉重的,是特殊家庭的“重”,往往超出了外界想象。
她記得,社群從業人員和微網格員第一次入戶小星家時,“看到的家庭情況說是‘一團糟’也不為過”——患有癫痫的小星天生智力受損,父母同時患病。不願出門,也找不到工作,小星每天作息晝夜颠倒,晚上熬夜打遊戲,白天睡覺。也是以,時常和父母發生沖突。
在清江社群,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
老劉家是“雙殘”家庭,夫妻倆均身患疾病,家裡還有一個先天智力缺陷、患白血病的大女兒。社工剛入戶時,老劉一家非常排斥。他讓社工站在門口,和熟悉的社群從業人員打電話核實良久,才願意讓對方進門。
如何讓這部分群體融入社會,建立真正的“殘障友好社群”?集思廣益後,“融愛清江·殘障共享”殘障人士關愛互助項目(下稱:關愛互助項目)在去年11月正式啟動。
項目啟動後的第一個難關,就是為229位殘障人士建立起“一人一檔”。這個任務還沒“出門”,就遇到了第一個挑戰:工作量繁瑣,且難以取得居民信任。
“一人一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個精準畫像,可以讓社群知道哪些人有怎樣的困難和需求,再去回應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是精準施策的重要參考。”多次嘗試後,負責助殘工作的社群從業人員楊柳發現,在地居民之間的上門交流往往比社工來得更為容易,于是,他們将目光投向了社群殘協組織,社群殘協理事會成員李永福也是在這時被邀請加入了志願者隊伍。李永福因幼時患小兒麻痹症落下了殘疾,但他有一門理發的手藝,在此之前,他也常自願上門給空巢老人理發,是老人們熟悉的“老朋友”。
▲殘協志願服務隊
除了關聯殘協的力量,社群還積極動員,組織熱心居民成為志願者,謝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一隻手殘疾,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着孩子長大,可以自力更生,也喜歡做公益。
就這樣,社群、殘協、社群居民、網格員、微網格員、第三方社會機構專業社工一道,組建起一個志願隊伍,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一戶一策”,建立歸屬感
有了志願隊伍的力量,229名殘障人士的“畫像”進展就變得順利起來。
“一人一檔”成功建立起來後,社群根據不同的個性狀況提供個性化服務,關聯社群康複機構入網入格,根據殘疾等級進行生理上的康複。與此同時,專業社工介入,通過心理康複活動打破心理障礙。心理、生理雙向打通後,再用舉辦社群文體文化活動的方式,引導他們走出家門、走進社會。
“我在活動現場碰到過很多社群的殘障人士,發現他們對社群産生了認同感,這個群體也在逐漸被社會所認同。”通過不斷“重建連結”,楊柳看到了更多變化:從最開始不願參加活動到參與活動全過程;從最開始的陌生人變成了“好朋友”。
除了群體性活動,更為重要的是,關愛互助項目還在前期畫像的基礎上篩選了5個特殊個案,一戶一策進行解決。小星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社工在與小星溝通
經過商讨,社群決定先為小星家解決家庭沖突問題。在社群組織下,專業社工和小星一家來了個“面對面”深度對談。在社工的幫助下,小星與父親達成一緻,簽訂“睡前契約”。契約的主要内容,就是父親多為小星的行為予以包容,小星也需每天按時睡覺。“契約”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小星一家的相處模式。
除了“内部問題”,還有更多“外部問題”亟待解決。
小星很希望去外面工作,但身患癫痫成為極大的阻力,“沒人願意聘用”。這時,社工發揮其專業能力,為她進行職業技能教育訓練,協助她掌握面試技巧。同時,社群還幫助她和轄區用人機關進行溝通,比對适合崗位。後來,小星在家附近的日照中心找到了工作機會,這就有了最開始那一幕。
同樣的改變,也發生在了老劉一家身上。
入戶時,老劉大女兒曾給社工表達過一個心願:母親要過生日,她想學習鈎針技術,給母親鈎一朵郁金香。不久,社群就對接社群“能人”組織了一場母親節活動。當天學習完畢,在母親節那天,大女兒将這朵郁金香送給了媽媽。
▲老劉大女兒在學習制作“郁金香”
這些努力,很快見到了成效:現在的小星,已經會主動向社工或微網格員表達需求,社群有活動時,她也會第一時間來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楊柳看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号,說明他們對社群産生了歸屬感。
生發社群内生力量,讓項目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殘障友好型社群的過程中,清江社群還發現了更多隐匿在表層之下的問題。
社群負責人提到,在與轄區心理機構進行溝通時,“我們偶然得知,在轄區及周邊學校,部分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更為棘手的是,很多家長不願面對此事,也不願尋求專業化治療。
了解到這一情況,清江社群也和第三方心理機構進行合作,一個針對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項目也正在進行中。
可喜的是,因志願隊伍的建立,以及與轄區愛心商家建立起的雙向互動,也讓社群有了内生力量,在“看不見”的地方,更多延續也在發生——
清江社群有一個“社群微心願”,居民許下“微心願”,街道、社群、愛心商家進行回應。在志願者群裡,“微心願”一經釋出,“接單”“搶單”的情況時有發生,還常出現“手慢無”的情況。
▲熱心志願者洗窗簾
例如,轄區有位80多歲的獨居梁婆婆,爬坡上坎不友善,窗簾很久沒有清洗。社工入戶時發現這一問題後,幫她許下“微心願”,希望有人幫她清洗窗簾。當天,一群熱心志願者就主動上門前去幫忙
雙眼失明的劉大爺也曾許過一個“微心願”:希望收到一個收音機。通過連結轄區愛心商家,社群對他的“微心願”進行了回應。“回訪時老劉很開心,一個勁兒地感謝我們。”社工時鑫成說。
今年全國助殘日期間,清江社群在社群籃球場打造了一個場景模拟體驗活動,讓普通居民去體驗殘障人士的生活障礙,希望引起他們的共鳴,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給殘障人士更多了解。這種互動産生的回報是雙向的——采訪中,殘障人士提到,在提供志願服務的過程中找到“被需要”的感覺。另一方面,社群居民也在此過程中懂得關愛殘障人士的正确方式。
殘健融合下,另一種關于榜樣的力量,也在社群延續着。殘奧會射擊冠軍、北京冬殘奧會火炬手董超是清江社群的一員,訓練之餘,他在社群裡和年輕一代講述關于拼搏和自強的故事。“人生可以從默默無聞走向鮮花和掌聲,但要不忘初心,堅持夢想,以平常心和學習的态度面對比賽和人生。”他告訴大家,不要懼怕挫折,挫折隻是上天的有意“安排”,為的是讓我們加速飛躍。
在清江社群,依托總網格、一般網格、微網格的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更多專業力量,進入社群、進入院落來到居民身邊,更多細微的變化在發酵、延續。這些變化,為特殊群體和普通居民創造了一個無界的融合交流空間,由此産生的善意、溫暖彙聚,共同構築了成都這座幸福之城的核心。
來源:成都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