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上紅梅開,千裡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作為歌劇《江姐》的主題歌,《紅梅贊》曆經60載依然動人心魄。紅梅淩寒盛開,一如29歲時犧牲在勝利前夜的共産黨員江姐,柔美卻堅韌剛強,有一身傲雪淩霜的铮铮鐵骨。
自1964年首演以來,音樂動人、立意高遠的《江姐》早已成為大陸民族歌劇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在著名作曲家羊鳴心底,它同樣意義非凡。90歲的羊鳴提筆創作數十載,寫下了《我愛祖國的藍天》《兵哥哥》等許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要問最難忘、最動情的一部,歌劇《江姐》永遠會是那個脫口而出的答案。
從民族音樂中提煉《江姐》神韻
20世紀60年代,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岩》出版,無數讀者被江姐的事迹深深觸動,其中也包括當時空軍政治部文工團裡幾個熱血的年輕人。那段時間,文工團創作組寫了一部小歌劇《劉四姐》,反響很好,大家興緻高漲,想再接再厲。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紅岩》中的江姐,隻用了18天,劇作家閻肅便完成了歌劇《江姐》的劇本初稿,相較之下,音樂部分的創作要坎坷得多。
起初,羊鳴與作曲家姜春陽曆時一年交出了一稿,卻被上司徹底否定,“一個音符也不要留”。不留情面的批評當頭砸來,羊鳴和姜春陽都流淚了。後來,為了更加貼近江姐的人物原型,四川籍作曲家金砂也加入創作。他們和閻肅一起南下采風,走訪江姐生前的戰友,并參觀了渣滓洞、白公館、華蓥山等舊址。在關押過先烈的牢房裡,羊鳴見到了老虎凳、竹簽等刑具,“一想就掉眼淚”。
再次提筆時,大家決定從川劇中尋找靈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然而,因為“靠”得太過,對四川音樂元素生搬硬套,這版“筋骨有餘、柔情不足”的音樂仍然沒能得到上司的肯定。作曲家們再度啟程,除了四川,又去了江南一帶,吸收越劇、杭劇、婺劇等當地音樂的元素。民間戲曲的表現手法、闆腔等精華融彙成了《江姐》的音樂基調,是與西洋歌劇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神韻。
《紅梅贊》8次易稿修改20餘遍
歌劇《江姐》中,經典唱段很多,《五洲人民齊歡笑》《我為共産主義把青春獻》《繡紅旗》等無不深入人心,但最令人回味的,莫過于主題歌《紅梅贊》。一般來說,歌劇創作要先有主題,後有詠歎調,但《江姐》的主題遲遲定不下來。
始終關注《江姐》的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将軍曾留學國外,對歌劇創作很有見地,他說:“沒有主題歌,就提不起神。”将軍希望,主題歌一定要成為《江姐》的點睛之筆。閻肅試着寫了一段“行船長江上,哪怕風和浪,風吹雨打也平常,心中自有紅太陽,我們握緊舵、劃好槳,向着目标奔向前方”的歌詞,大家看了,都不太滿意,因為它“隻有概念,缺乏形象和藝術語言”。“沒有好的歌詞,我們怎麼作曲呢?上司壓我們,我們就壓閻肅。”當時的緊張和壓力,如今回憶起來已是笑談。羊鳴記得,閻肅有時大半夜興沖沖地拿着劇本來找他,被挑了毛病後,氣得“咣”地關上門,抱怨道:“真難伺候!”羊鳴隻能勸慰戰友:“不是我們難伺候,是咱們要對觀衆負責。”
被逼到“走投無路”時,閻肅從兜裡掏出兩個月前寫的一段關于梅花的歌詞,朗讀起來:“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傲雪淩霜的紅梅意象,一下子抓住了羊鳴,從精神到形象,梅花都能和江姐聯系起來,正像她的化身。音樂的靈感來了!“那真是從血液裡噴出來的東西。”羊鳴感慨。《紅梅贊》雖然時長隻有幾分鐘,但創作時8次易稿,修改20餘遍,“每個音符都不放過”。以“紅岩上紅梅開”一句為例,羊鳴至今依然能唱出它的演變過程。最初,這一句的旋律取自江姐初登場時的“看長江”,但聽起來有些簡單,不夠抓人,要再美點,于是“紅梅”提高了小二度。聽來聽去,還是不夠,那就再給它“甩”一次。反複推敲後,一個個音符如待放的花苞般層層展開,直至淩寒盛放,蕩氣回腸——江姐作為革命者的剛毅與作為女性的柔情,在音樂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60年《江姐》傳唱不息
嘔心瀝血的《紅梅贊》寫完了,但它真的能如願在群衆中傳唱開來嗎?誰也不敢保證。一天,在文工團位于燈市口同福夾道的大院一角,傳來了《紅梅贊》的哼唱,原來,文工團每天排練,動聽的旋律就這麼“灌”到了一位炊事員的耳朵裡,切菜時,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紅梅贊》。“應該可以了!”面對即将到來的公演,大家有了更多信心。
1964年9月,歌劇《江姐》在北京首演,轟動一時,當年10月,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上司人也觀看了《江姐》。後來,《江姐》到南京、上海等地巡演,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劉亞樓将軍讓羊鳴等人趁熱打鐵,又創作了一部藏族題材的歌劇《風雲前哨》。等羊鳴從藏地歸來再到上海時,電台循環播放《紅梅贊》,小孩子們跳皮筋也唱着《紅梅贊》,人們的手帕上是《紅梅贊》的歌詞,連商店裡賣的暖瓶都印着一枝梅……
多年來,傳唱不息的《江姐》感動了很多人,也鼓舞了很多人,“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便是其中一位。“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樣,小說《紅岩》和歌劇《江姐》是我心中的經典,我最愛唱的是《紅梅贊》。”張桂梅這樣說過。空政第二代和第五代“江姐”的飾演者孫少蘭、王莉曾從北京趕到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進階中學與張桂梅相見,并贈以精心收藏的歌劇《江姐》總譜。輕輕翻閱着曲譜和歌詞,張桂梅的眼睛亮了,她指着一個段落興奮地說:“看這裡,這是《看長江》。”随後,她的歌聲回響在校園裡:“看長江,戰歌掀起千層浪。望山城,紅燈閃閃霧蒙蒙……”張桂梅回憶起當年在宣傳隊裡唱《江姐》的經曆,細算起來,她的“資曆”比孫少蘭還要深厚。
歌劇《江姐》為什麼如此成功?多年來,有關的評論數不勝數:因為它融彙了民族音樂的精華,親近人民大衆;因為它的人物塑造立體,哪怕叛徒甫志高也并非臉譜化的角色……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羊鳴始終不忘,那是當年的創作者共同許下的重逾千金的承諾:“寫不好這部歌劇,我們就對不起江姐。”
【人物寄語】
音樂就在人民當中,我們創作的音樂,絕不強加于人。隻把作品當作任務來完成,是行不通的。創作者要真正投入,要把心都交出來。——羊鳴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記者:高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