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腸子和皮膚有什麼關系,除了回答它們都是身上的肉,也就能想到肉皮凍會吃進腸子裡了。
不過其實這兩者關系十分密切,你臉上起了痘痘或身上起了濕疹,都可以去找腸子算賬,不隻是說吃了什麼東西過敏哦,腸子裡本身就有召喚皮膚病的東西……
# 現在活得更幹淨,倒更容易過敏?
雖然看起來很不一樣,腸子和皮膚實際有很多相似點,比如都有很大的表面積、密布神經和血管,而且由于它們都與外界環境相接觸(對的消化道與外界相通),有大量微生物定植,是以也都承擔着重要的免疫功能。
腸道本身就在肚子裡盤着,又有褶皺,每個腸上皮細胞還有微絨毛,這些結構都極大延展了腸道表面積。圖源:visiblebody.com
這些腸道中的微生物,一方面可以合成一些神經遞質或代謝産物,通過神經内分泌系統影響皮膚,另一方面腸道豐富的免疫組織,既能維持腸道免疫屏障,又能調控免疫系統,最終影響到皮膚的穩态。
我們可以通過衛生假說來了解它們的關系,通俗點說就是,現代生活比起以前,降低了人類暴露在微生物中的機率,我們身體尤其是腸道的菌群就會失調,使得身體免疫反應失衡,進而引起哮喘、變應性皮炎等多種過敏性疾病。
是以說玩泥巴其實有些好處
最直覺的感受就是,我們父母那一輩并沒有生活在像今天這樣幹淨清潔的環境中,但似乎不太會像我們一樣容易過敏,而濕疹或哮喘等與過敏相關的疾病,也确實更容易出現在發達國家的孩童身上。
腸道微生物會影響皮膚,皮膚也會反過來影響它們。比如我們知道經常曬太陽可以促進身體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也可以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是以消化不好也許也能試試曬曬背。皮膚損傷也會對腸道産生影響,例如變應性皮炎會影響腸道中IgE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過敏,是以變應性皮炎患者花生過敏的風險會更高。
就是Howard那種過敏
圖源:劇集《生活大爆炸》
# 吃點益生菌可以治痘痘?
正是因為兩者密切相關,在皮膚出現狀況時,腸道各種微生物的比例也會改變,也就是菌群失調,表現之一就是肚子不舒服,總是覺得氣脹,可能還有點消化不良。
像我們經常聽到的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看作對腸道有益的細菌,它們能合成出一些有利于皮膚的物質,比如利用人消化不了的纖維素合成短鍊脂肪酸(SCFA),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改善皮膚發炎。
長了一個叉的雙歧杆菌
圖源:chungvisinh.com
而如變形杆菌這樣的,雖然也是腸道的常住客,不過不怎麼受歡迎,它們屬于較有害的菌落。研究發現痤瘡患者的腸道中,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物的豐度會下降,變形杆菌的豐度升高。還有得酒糟鼻(也就是玫瑰痤瘡),除了菌群失調,還和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相關,是以有酒糟鼻的人可能更常胃痛、口臭。
是不是期待我放《擠痘大師》裡的治療過程…自己看去吧
圖源:visiblebody.com
是以,改善腸道菌群對一些炎性皮膚病能起到輔助治療效果。在針對57名患有與腸道相關的皮膚發炎如痤瘡、酒糟鼻的患者的實驗性療法研究中,在都接受正常治療的情況下,37位每日服用2粒大腸杆菌尼氏株1917膠囊的患者中,有89%皮膚發炎狀況得到了改善,而對照組僅有56%。
接受治療前與1月後患者皮膚對比。
圖源:參考資料[2]
而這些治療組的患者,分别有79%和63%腸道菌群向有益的雙歧杆菌與乳酸杆菌轉化,對照組則沒有,緻病菌的菌落也從73%降至14%。除此之外,治療組血液中一些炎性名額也下降了。
# 吃炸雞真的會長痘痘嗎?
既然腸道裡的“小居民們”如此影響我們的外表,我們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多來點“好人”,少來點“壞人”呢?自然可以從吃做起,畢竟你吃啥,它們就吃啥。
飲食中不同營養素的占比會影響到腸道微生物,經常吃重油的,雖然你覺得好吃,但它們覺得不好吃。脂肪攝入過多會減少腸道内有益菌落的數量,同時也會讓它們合成更多脂多糖,這種物質會讓身體産生更多的緻炎因子。
是以總吃炸雞的日子裡感覺皮膚不太好不是錯覺
還有雖然益生菌對痘痘可能有點用,不過你的胃酸那麼厲害,如果沒有特殊處理,大部分可能還沒到達目的地就沒了,而且長太多也會适得其反,是以可以吃點益生元,這種你不太能消化,但它們喜歡吃的營養素就很好,還包括低聚糖類。
值得一提的是,低聚糖類在母乳中含量很高,是以母乳喂養能提高雙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比例,配方奶會提高γ-變形杆菌這樣較有害的微生物比例,是以母乳喂養能降低嬰兒患哮喘或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若條件允許,經母乳喂養的小寶寶,體内有益菌落含量會更高。沒有條件就算了,我們也說過很多通奶偏方比如穿山甲做藥都是假的,不能為了孩子逼媽媽。
# 心情不好真的會長痘痘嗎?
除了皮膚,腸道裡的微生物還能通過腸-肺軸、腸-腦軸等影響全身,同樣也會通過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質和免疫系統互相影響。
比如你馬上要考試了,或者一個大項目馬上到deadline了,這時肯定壓力山大,而持續的壓力會影響到乳酸杆菌和雙歧杆菌,還會讓腸道裡的細菌們分泌乙酰膽堿、血清素等多種神經遞質進入血液中,引起身體的炎性反應,是以壓力大了真的會長痘。
不過相對于皮膚,由于人腦特殊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因素太多,難以控制變量,我們很難對其進行更細緻的研究,僅能從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上判斷其活躍程度,或從一些受主觀因素較大的量表、問卷判斷功能是否改善,是以研究成果并未取得太大進展。
看來要想美美的,除了注意護膚,也得吃得好點保持心情愉悅,是以選擇大吃一頓高油高糖,然後……
參考文獻
[1]. De Pessemier B, Grine L, Debaere M, Maes A, Paetzold B, Callewaert C. Gut-Skin Axis: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Dysbiosis and Skin Conditions. Microorganisms. 2021 Feb 11;9(2):353. doi: 10.3390/microorganisms9020353. PMID: 33670115; PMCID: PMC7916842.
[2]. Manzhalii E, Hornuss D, Stremmel W. Intestinal-borne dermatos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oral applic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6 Jun 21;22(23):5415-21. doi: 10.3748/wjg.v22.i23.5415. PMID: 27340358; PMCID: PMC4910662.
[3]. Mahmud MR, Akter S, Tamanna SK, Mazumder L, Esti IZ, Banerjee S, Akter S, Hasan MR, Acharjee M, Hossain MS, Pirttilä AM. Impact of gut microbiome on skin health: gut-skin axis observed through the lenses of therapeutics and skin diseases. Gut Microbes. 2022 Jan-Dec;14(1):2096995. doi: 10.1080/19490976.2022.2096995. PMID: 35866234; PMCID: PMC9311318.
[4]. Messaoudi M, Violle N, Bisson JF, Desor D, Javelot H, Rougeot C. Benefi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Gut Microbes. 2011 Jul-Aug;2(4):256-61. doi: 10.4161/gmic.2.4.16108. Epub 2011 Jul 1. PMID: 21983070.
[5]. Mayer EA, Tillisch K, Gupta A. Gut/brain axis and the microbiota. J Clin Invest. 2015 Mar 2;125(3):926-38. doi: 10.1172/JCI76304. Epub 2015 Feb 17. PMID: 25689247; PMCID: PMC4362231.
撰文 | 蕭旭
微信編輯 | 趙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