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

1208年,金章宗駕崩,傳位給叔叔完顔永濟(衛紹王)。得知完顔永濟繼位,成吉思汗很不屑,對着金國使者吐口水,直言:此等庸才也能當皇帝?然後揚長而去,一點都不給衛紹王面子。

完顔永濟,金世宗完顔雍的兒子,金章宗叔叔,才能平庸,中規中矩。如果金國處在盛世,天下太平,完顔永濟也能守住家業,不出大問題,但讓他力挽狂瀾則不現實。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

傳統觀點認為,衛紹王懦弱、無能,缺乏擔當,還被權臣胡沙虎處死,故而曆史評價很低。客觀說,衛紹王并不算差,卻也談不上強,又遇帝王天花闆級别的成吉思汗,這是他的不幸。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帝國到處是漏洞,他無法彌補。除非金國出現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的雄主,否則壓根無法擋住蒙古鐵騎南下的腳步。

金世宗、金章宗時期,金國進入一個鼎盛時代,史稱“大定之治”,金世宗也赢得北國小堯舜的美譽。但是,世宗、章宗爺孫都無法解決蒙古問題。

金國與蒙古的沖突,可以追溯到金太宗時期。當年,完顔宗翰想率兵追擊耶律大石,消滅“西遼”,但需要經過蒙古草原,這些部落強烈反對,金國隻能妥協。

1141年,紹興和議簽署,金國、南宋停止戰鬥。兀術主持金國軍政,兩次率兵北伐草原,尋找蒙古主力決戰,卻沒能成功。蒙古騎兵飄忽不定,來去如風,金國勞民傷财。

兀術搞不定蒙古,隻能每年送給“歲賜”,安撫各部情緒,并挑起部落之間的戰鬥,維持草原平原。此外,金國挖掘壕溝、修築界壕,在長城設防,采取防禦政策。

1161年,金世宗繼位,搞定内部契丹起義,以及南宋隆興北伐後,金世宗又開始對蒙古用兵。金章宗也是如此,繼續用兵,祖孫都奉行“減丁”政策。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

金國的“減丁”作戰,除了加深與蒙古草原各部落的沖突,以及加劇草原力量的失衡外,沒啥效果。靠近金國,強大的塔塔爾部、汪古部被削弱。夾谷清臣、完顔襄與成吉思汗合作,滅了塔塔爾。

1208年,金章宗病逝,衛紹王繼位,金國局勢已經很糟糕。外部勁敵,就是統一草原的成吉思汗,如果不是世宗、章宗糟糕的“減丁”作戰,也輪不到成吉思汗當草原霸主。

西北方面,金國與西夏交惡,誰都看不慣誰,雙方經常打仗。與南宋,前兩年韓仛胄還發動北伐,雖說宋軍戰敗,但從未放棄要複仇,随時可能再次北伐中原。

内部問題更多,衛紹王沒有自己的班底,還要跟李妃集團、南平父子集團鬥, 已經很不容易。金章宗晚年,黃河決口,财政崩潰,猛安謀克戶衰敗,加上一直處理不好的民族問題,東北契丹人經常鬧事,金國被折騰夠嗆。

軍事上的衰敗,在衛紹王時代更加明顯,金軍已經嚴重缺編,許多部隊都在吃空饷,沒多少戰鬥力量。至于女真戰鬥力,也打了折扣,沒了當年之勇猛。

金世宗鼎盛年代,金國滿編的武裝力量17萬人,衛紹王時代數量隻會更少。此時,金國要防備西夏、南宋,能拿來對付蒙古的并不多,有七八萬都是極限。

成吉思汗鄙視衛紹王,這點衛紹王也知道,但他并不生氣,也知道成吉思汗一定會尋找機會南下,雙方撕破臉是遲早的事情。為此,衛紹王也做了準備,甚至還想擒拿成吉思汗。

衛紹王的計劃是蒙古前來朝貢時,出兵包圍成吉思汗,擒賊先擒王。擒拿成吉思汗,是否可行呢?成功機率很大,如果沒叛徒,衛紹王也許就成功了。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

蒙古向金國朝貢,這是規矩,但并不是來燕京,而是在邊境。金章宗之後,金國就不相信蒙古人,不給他們來燕京,而是在長城外面交“貢品”,然後直接把他們打發回去,連吃頓飯、喝口水都不行。

成吉思汗認為衛紹王懦弱,不是一個王者,壓根就不把他放在眼裡。如此,成吉思汗沒啥防備,不認為金國敢襲擊他,故而相當自信,這就給衛紹王提供了機會。

1211年,衛紹王在邊境埋伏重兵,就等着成吉思汗進入伏擊圈,成為金國戰利品。此時,金國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鎮守邊境,參與伏擊蒙古的乣軍叛變,他們逃到蒙古軍營,把消息告知成吉思汗。

乣軍,是協助金國防禦邊境的少數民族軍隊,以契丹人為主。世宗、章宗“減丁”作戰後,塔塔爾人被團滅,草原内部其他部落崛起,金國隻能繼續修築界壕,讓乣軍防守。

金國對乣軍很差,待遇不好,還經常訓斥。契丹跟金國有“滅國之仇”,且跟蒙古是同源,感情上更加親。看到金國走下坡路,邊境的乣軍投奔蒙古,這并不奇怪。

乣軍叛變,成吉思汗逃走,雙方算是撕破臉了。衛紹王為了阻止蒙古南下,立刻下令“簽軍”,拉民夫去修築堡壘、挖掘壕溝,準備迎接戰鬥。“簽軍”,就是拉壯丁,民怨沸騰,出工不出力。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

1211年秋,成吉思汗率12萬大軍南下。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等率4萬兵馬攻打山西,成吉思汗親率主力8萬餘人快速突破邊境,殺向張家口。

蒙古大軍殺來,衛紹王如何應對呢?金國帥才凋零,兵力有限,隻能讓完顔承裕這種八流将領上陣,結果可想而知。

完顔承裕的數萬步兵,不戰而逃,隻有胡沙虎率7千騎兵在野狐嶺跟蒙古主力交戰。區區7千騎兵,自然打不赢蒙古,胡沙虎被木華黎狂揍。

成吉思汗乘勝追擊,在浍河川追上完顔承裕的步兵。此時,這些金軍擠在狹窄的河谷中,無法展開隊形,隻能任由蒙古騎兵宰割,全軍覆沒,完顔承裕僅以身免。

野狐嶺、浍河川兩次大戰,華北兵團數萬人覆沒,金國傷到了元氣。但是,衛紹王還是守住了燕京,雖說他很不情願當成吉思汗的“嶽父”。

成吉思汗退兵,衛紹王的日子也不好過,金國内部的沖突集體爆發,他壓根就處理不了。1212年,東北耶律留哥起義,拉着十幾萬人建國,後投奔蒙古,金國幾乎失去了遼東,也就是金國的老家。

東北契丹起義,内地的漢族地主也紛紛結寨自保,建立武裝力量,抗擊蒙古騎兵的同時,也對抗金國。南宋看到金國頹勢盡顯,則以運河堵塞為理由,停止輸送歲币,讓金國雪上加霜。西夏惱火當年金國不救援,讓自己被蒙古軍打,如今也出兵陝西,攻打金國。

讀懂衛紹王,他也想擒拿成吉思汗,無奈金國已經沒落

金國的這個爛攤子,衛紹王解決不了,畢竟能力有限,除非他是李世民。1213年,胡沙虎突襲皇宮,廢了衛紹王,讓宦官李思中将其毒死。

衛紹王死後,金宣宗繼位,殺胡沙虎,掌握朝政大權。金宣宗能力比衛紹王強一點,但眼光很差,他居然想“北失南補”,攻打南宋,彌補對蒙古作戰損失,自食其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