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小長桌、一個裝有檸檬水的玻璃冷水壺、一些一次性紙杯……在徐彙區複興西路44弄,小區門口的“愛心公益茶攤”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目光,不時有建築勞工、快遞小哥、行人前來免費取水飲用。
茶攤的主人是徐彙區湖南街道金波居民區居民王雲南,他是“幫侬忙”志願服務團隊的隊長,在日常生活中自願義務幫助有困難的人,默默為他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志願之心,源自日常
王雲南(資料圖)
作為一名保安,35歲的王雲南在金波居民區已經生活了十幾年,“我父親是安徽人,母親是雲南人,是以當時給我取了這個名字。做志願工作一部分也是受家裡人的影響,他們平時一直都會幫助周圍的鄰居。”畢業後的王雲南,建過廠、當過廚師、做過保安,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個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沒有搭建志願者團隊前,一張寫着自己聯系方式的小黑闆在王雲南上班的保安室裡放了兩年,無論是義務幫助鄰居、老人代為配藥和跑腿,還是買米買油、換燈泡、修水電……這些收到的救助訴求,在王雲南眼裡都是“小事”,卻是求助人心中實實的“大事”。
王雲南義務幫助居民
“像有的老人年紀大了,上下樓去繳費不友善,又或者是家裡的吊扇落灰了,爬上爬下很困難,遇到這些情況他們就會打電話喊我去幫忙。一般也都是三五分鐘,最多十來分鐘就搞定的小事。”王雲南說道。
從個人善舉到團隊行動
久而久之,王雲南的暖心之舉閃耀在社群的角角落落,他也成為了居委的平安志願者。
“做好事的初衷很簡單,并沒有想那麼多,誰家有需要我都想着能幫就幫。”王雲南告訴記者,在他眼裡,這些更像是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權當是自己父母年紀大了,這個壞了去修一下,或者那個需要繳費了,去跑一趟。”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服務過程中,他發現社群高齡、獨居老人很多,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及時更優質的服務、做深做細,讓王雲南有了更多思考。
做好事是自發的行為,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志願工作中,團隊的力量就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在金波居委和街道的幫助下,“幫侬忙”團隊從成立到現在有近兩個月的時間,是規模的擴大,也是愛心的延續。
據了解,目前志願團隊裡共有11名成員,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他們中很多是王雲南的老鄉、朋友,也是受到王雲南的影響,是以加入進來。對于平時居民區出現的“緊急情況”或遇老人需要幫助,大家會在微信群裡“舉手認領”,看誰有空,不會去刻意安排。
據了解,有一名剛剛加入的成員,因為搬家,從原來的南京路去到了寶山區,雖然距離遙遠,志願精神卻沒有停止傳播。“靠自己的力量還是比較小,我希望能吸納更多的有心人。做好事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王雲南說道。
志願精神不斷外溢
金波居民區的老齡化較為嚴重,屬于“養老社群”,房子小且年輕人很少,獨居和孤老的人口占比很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幫助的獨居老人也很多。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韓靜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黨群服務站的門口也貼着他的牌子,是以過來尋求幫助的也不僅僅是我們居民區的老人,還包括周邊,像安福居委的老人也都會過來。”“大忙人”王雲南的時間是擠出來的,如果遇到老人發生“緊急情況”,他們甚至“24小時待命”。
“不作秀”“做好事不留名”“不标榜自己”,據韓靜介紹,王雲南這些年的“善行”從來沒有出現過“邀功”的情況,這次在44弄送檸檬水的公益活動,也是居委的從業人員路過時才知道。“有的老人我幫助過他,過了很多年,我自己都忘記了,但他還記得。”王雲南笑着說道,“希望做好事的人可以越來越多。”
記者:張旺
編輯:葉芳芳
校對:姚遠
審校: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