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潞州區沈愛蘭将其公公王煥庭遺留的二戰美軍鴨絨睡袋捐了出來。
牟書鵬捐贈的抗美援朝防潮藥罐等。
抗日戰争時期,長子遊擊隊用過的石雷。
抗日戰争時期,長子遊擊隊繳獲的日本軍刀。 門宇研供圖
“心中雖有不舍,但能捐出去,讓更多的人通過實物了解抗戰曆史,汲取奮進之志,更能發揮它的價值。”近日,長治市潞州區的沈愛蘭将其公公王煥庭遺留的二戰美軍鴨絨睡袋,捐贈給了長治軍分區。這也是長治軍分區自開展征集各類革命文物以來,收到捐贈的第94件革命文物。
沈愛蘭捐贈的這個睡袋是抗戰時期美軍飛行隊員贈送給其公公王煥庭的。在上世紀40年代初,太平洋戰争爆發,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進入華北地區對日作戰。當受傷美軍飛行員到達延安後,由于語言不通,負責照顧的我軍人員無法有效了解其訴求。知識青年、抗日老兵王煥庭便臨時成了翻譯,長期陪伴在美軍飛行員身邊。受傷痊愈的美軍飛行員歸隊時,為感謝王煥庭的照顧,便将随身攜帶的鴨絨睡袋送給了他。“公公一直不舍得用這個睡袋,它也一直被珍藏在我家的壁櫥頂上,隔兩年就拿出來曬一曬。公公病逝前,就叮囑過我要将睡袋捐出去,通過睡袋能讓人回憶起那段烽火歲月。公公病逝後,很多遺物随老人火化,就留下了這個睡袋和一件軍大衣。”沈愛蘭說,這次終于完成了公公的遺願。
提及此次征集革命文物的初衷,長治軍分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加快推進山西革命軍事館籌建,省軍區在全省範圍内加緊征集“黨在山西上司武裝鬥争史、新中國國防建設史相關的文物、圖檔和史料”。受領任務後,長治軍分區高度重視,多次專題部署動員,細化征集任務,明确征集标準、程式及捐贈人認證要求,緊貼轄區老紅軍老八路多的優勢,全面梳理摸排線索,有力有序推動征集工作紮實展開。
除了單件捐贈,集中捐贈也是此次文物征集的主要來源之一。
8月初,在屯留區人民武裝部多方協調下,該區革命文物集中捐贈儀式順利舉行。來自豐宜鎮的張樹斌、彭棟立、牟書鵬、張鵬等人将自己收藏多年的39件革命文物一次性全部捐贈給了軍分區。
張樹斌是一名退伍老兵,曾長期從事基層武裝工作,出于對部隊的情感和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自費收集革命文物。“一次下鄉工作時,在一個老鄉家發現一面寫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舊紅旗被随意丢在牆角,心裡覺得很不是滋味,便自費收藏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張樹斌介紹道,後來收集得多了,就專門布置了一個一間房大小的“小展館”,讓大家免費參觀。
儀式上,看着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被一件件搬走,張樹斌有些不舍,想想自己年齡漸大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很好地保護這些文物,捐贈出去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在長子縣,曾任北高廟烈士陵園主任的韓虎則,多年來用心收集長子縣抗戰史料和文物,此次他将10件文物捐了出去,其中一件革命文物格外引人注目——長子獨立團使用過的沖鋒号。“6年間,長子獨立團為保護老百姓,一次次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每次在最需要戰鬥力的時候,沖鋒号就吹響了。沖鋒号作為軍事訊号工具,對于戰鬥的勝利具有緻關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團結、勇敢、奮發向前沖的精神。”韓虎則說,通過多方打聽以及老同志提供的線索,他找到了飽經戰火洗禮的這個“神”号,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做工作,征集到了這件十分珍貴的文物,而這支沖鋒号也是後來長子獨立團和772團合編的四縱十旅二十八團的沖鋒号,司号員為韓建國。
長治軍分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文物征集時間跨度大、地域範圍廣等,我們在前期摸排基礎上,通過與紅色收藏家見面溝通、參觀紅色革命舊址、到黨史部門調研等方式,認真梳理轄區曆史遺址、遺迹、人物等資料,收集彙總相關線索。”
2024年以來,該區重點把握“以地域特色為核心、以曆史事件為主線”的征集原則,積極加強與轄區宣傳部、文旅局、黨史辦、軍志辦、退役局等相關機關溝通對接,先後4次安排專人深入各縣區現地核查征集,并依托民兵連長、網格員和遺址遺迹管理者等深入調研,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長治軍分區已累計征集各類革命文物94件、史料79件、圖(照)片379張。目前,除鴨絨睡袋根據捐贈人要求捐贈給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外,其他革命文物史料已全部無償捐贈給山西革命軍事館。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通訊員 原益峰
(責編: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