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1988年7月13日,國務院有關部門因一則消息而陷入了慌亂之中。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國家重要上司人,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紀登奎,于今日 突發心髒病,搶救無效離世。

消息傳到中央,所有人都是懵的,尤其是紀登奎生前的工作地——國務院九号院(負責農村工作的中央機關),更是亂成了一團。大家在悲痛之餘,馬不停蹄地準備着葬禮相關事宜,一連串急如星火的指令迅速傳達下去。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作為“後毛澤東時代”的出色政治人物,紀登奎的葬禮規格馬虎不得,需要仔細斟酌,上報給中央裁決。不僅如此,相關從業人員在拟定紀登奎的生平簡介時,更是要慎之又慎,力求客觀又不失完整。

為此,在簡介完成後,從業人員将其交給紀登奎的家人征詢意見,他的家人沒有說什麼,隻提了一條意見。

這條意見是什麼内容?國務院最終照做了嗎?

紀登奎的跌宕人生

說起紀登奎,很多人可能都不認識。因為他太低調了,屬于悶聲幹大事的類型,也不太喜歡抛頭露面,存在感比較低。

紀登奎來自山西武鄉,是從抗日戰争中走出來的幹部。“七七事變”發生後,他就開始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十五歲的他成為了中共黨員。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整個全面抗戰時期,紀登奎都奔波在晉冀魯豫的抗日根據地,動員組織青壯年參加抗日武裝和支前工作。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加入了抗日遊擊隊,打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

等把日本鬼子趕跑,紀登奎已經從一個青澀的“小八路”,變成了能獨當一面的“老八路”。

解放戰争爆發後,紀登奎依然專注做地方工作,長期紮根在河南基層。

經過十幾年的淬煉,紀登奎在地方工作這一塊兒,總結出了一套獨門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簡單來說,就是辦事穩健,卻又不失靈活性和創造性。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無論紀登奎做什麼工作,他都對此抱有百分之百的熱情,誓要使出渾身解數,拼了命都要将它幹好。

有時候,遇到難以搞定的問題,紀登奎晚上不睡覺都是常事。除了吃飯之外,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伏案工作,是一個周圍人公認的“工作狂”和“卷王”。

靠着這“拼命三郎”的架勢,紀登奎工作效率非常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等一的強。他要做的事兒,短時間内就可以看到成績,讓人不服都不行。

因做事認真,對革命抱有一腔熱情,紀登奎打破傳統,成為了讓所有人都驚掉下巴的“意外”。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這個“意外”是針對兩個方面來說的。

一方面來自于紀登奎自己。他上司能力強,工作能力出衆,在建國初期就擔任河南省許昌地委書記,卷過了所有人。

要知道,共産黨是槍杆子裡出政權。是以,建國之後,縣以上上司職務的黨政進階幹部中,大部分都是有戰功的軍隊幹部,要麼就是長期在白區或者邊區從事上司工作的幹部。再不濟,也是中共早期黨員。

而紀登奎呢,這三個優勢他是一個都沒占。他既沒有正兒八經地領過兵打過仗,也沒有擔任過白區工作或者邊區進階上司職務的經曆,入黨時間也不算早。

可是,他卻在建國初期就爬到了所有人都無法預料的高度,說白了就是太強。

不過,更讓人無法預料的還在後面。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紀登奎身上的第二個“意外”,制造者是毛主席。一次偶然,毛主席聽身邊的人說起,河南有一位年輕又能幹的幹部,辦起事兒來滴水不漏,風格老練穩健,讓人挑不出錯處。

衆所周知,毛主席是很喜歡年輕人的,并且對他們寄予厚望。冷不丁從一堆“老油條”裡發現了一塊年輕的璞玉,他非常好奇,單獨召見了紀登奎,讓紀登奎向他彙報工作。

當時的紀登奎,還隻是河南省許昌地委書記,能見到毛主席,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為了不讓毛主席失望,紀登奎做了很多準備。見到毛主席時,他不卑不亢,胸有成竹,條理清晰地彙報了自己的工作,讓毛主席刮目相看,破天荒地拉着紀登奎聊了很多。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紀登奎對革命的熱情,對工作的認真,以及身上那股一往無前的沖勁兒,深深地感染了毛主席。

他親切地稱紀登奎為“我的老朋友”,每當視察河南時,他都點名要紀登奎彙報工作。

從建國後到“文革”前,毛主席到河南視察了十幾次,每次都是紀登奎去給他彙報工作。由此可見,毛主席對紀登奎的賞識、信任之深。

紀登奎本來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更别提現在的他,有了毛主席“背書”。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在自身的努力和毛主席的有意提拔下,紀登奎的仕途一帆風順。他四十多歲就坐上了河南一把手的位置,擔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成長速度令人咋舌。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1966年,紀登奎因文化大革命受到了沖擊,慢慢地沉寂下去,甚至差點是以喪命。直到半年後,他才慢慢走出來,開始工作。

此時,紀登奎面臨工作生涯中最大的挑戰。他要一邊和反動派虛與委蛇,一邊想方設法地穩住局勢,保證生産秩序和工作秩序不被打亂。

在群狼環伺的環境中,可以想象,紀登奎的處境有多兇險,工作有多艱難。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退縮一步。

1969年,紀登奎任國務院副總理,進入中央高層,成為中央上司人之一。

起初,紀登奎負責和其他上司人一起讨論中央的重大問題,順便協助周總理處理一些政府方面的事情。但一年後,他就被毛主席放到了林彪所在的軍委辦事組。好家夥,這下子是真的進入狼窩了。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紀登奎知道毛主席的用意,是以他不懼怕即将到來的危險。他遵照毛主席的訓示,兢兢業業地“挖牆角”、“摻沙子”。

當時,中國處于内憂外患的境地。國内,反動派蠢蠢欲動,國外,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大有揮師京城之意。

如果蘇聯真的發動了侵略戰争,如果蘇軍真的兵臨城下,那麼不止是紀登奎,整個軍委辦事組成員,都将成為千古罪人。

紀登奎不懂軍事,不會行軍打仗,但并不代表他對這事兒不關心。他不會,就找個會的人來嘛!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于是,紀登奎請示了毛主席,叫來了善于打仗的粟裕大将。

此時的粟将軍已經年過花甲,但當他聽到國家有難時,依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制定防禦作戰方案。

至于紀登奎,則不眠不休地惡補軍事知識,并且給了粟裕最大的自由和支援,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沒有後顧之憂。

經過兩人的共同努力,防禦作戰方案很快就制定出來了。粟裕将它拿給軍事學院和其他老帥們查閱,得到一緻認可。紀登奎懸着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經過這件事,毛主席發現,原來他的老朋友,搞軍事工作也很棒。于是,接下來,紀登奎先後入駐北京軍區和中央軍委,多次參與軍隊重大問題的決策。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事情,他都參與其中。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葉劍英、陳錫聯、李德生等老總,和紀登奎一起“混”了七八年。紀登奎再怎麼對軍事一竅不通,也還是入了行。

而這段在軍委的經曆,也為後來發生的事情,做了鋪墊……

紀登奎家人提意見

十年動亂之後,紀登奎依然在中央擔任上司職務。他延續了之前的工作态度,對待事情認真負責,思考問題時有着其他人無法達到的深度。

比如,他是第一個提出解決“文革”問題的人。在百廢待興的時期,他有着極高的政治敏銳度和忠誠度,全力擁護華國鋒,擁護黨中央,力求早點把失控的國家扳回正軌。

等一切塵埃落定,紀登奎功成身退。

這些年跌宕起伏的浮沉經曆,讓紀登奎的心态發生了一點變化。他還沒過花甲之年,心累得卻像是一個遲暮的老人。看着偌大的國家,他第一次生出了力不從心的無力感。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1980年春天,57歲的紀登奎辭去了所有職務,打算好好休息一下。

不過,紀登奎沒有休息太久,因為某一天,他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位特殊的人——鄧小平。

紀登奎辭去職務後,鄧小平找他談過一次話,大意是中央希望他能繼續工作。當然,如果他實在不願意,那就算了。

這次談話,讓紀登奎死水般的心又泛起了波瀾。他清楚地意識到,他是被國家和人民所需要的,這是多大的殊榮啊!他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于是,1982年,在中央的安排下,紀登奎來到國務院九号院,成為了一名部級研究員(職務級别最高的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村政策的調查研究工作。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嚴格來說,這一時期,紀登奎沒有擔任具體的職務,但這不損他的工作熱情。

紀登奎不辭辛勞,奔波在廣大農村做調查研究。他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再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向中央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和建議。

大力發展旅遊業,增加對旅遊業的投入,就是紀登奎提出來的。他稱旅遊業為“無煙工業”,針對旅遊業的發展提出了諸多意見。

如今,我們的旅遊業蓬勃發展,成果喜人,離不開紀登奎的努力。可惜,這樣一位國之棟梁,卻毫無預兆地離開了他深愛的國家和人民。

1988 年 7 月 13 日,紀登奎突發心髒病,病逝于北京,享年65歲。

他去世後的第一時間,中央就接到了消息。經研究決定,中央指定國務院九号院來操辦紀登奎的喪事。

國務院九号院的人得知紀登奎離世,都感到不可置信。短暫的慌亂之後,他們就各司其職,為即将到來的葬禮做準備。

首先是葬禮規格。九号院的從業人員根據紀登奎的職位,迅速拟定了相關方案,交給中央定奪。

繼葬禮規格之後,就是最難辦的工作——撰寫紀登奎生平簡介。

紀登奎的葬禮上,這份簡介是要分發給前來吊唁的賓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確定客觀公平,沒有錯漏,簡介先是由九号院的人事部門草拟,然後送到中組部修改,最後再送出給中央,稽核确定。

坦白說,寫簡介這事兒不算太難,因為都有資料可查,紀登奎的生平事迹,中央更是一清二楚。隻要客觀地記述紀登奎不同時期的工作情況,再給予肯定的評價即可,但紀登奎的經曆有點特殊。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一般來說,作為國家重要上司人,在“生平”中都是以最高職務為開頭。

比如,紀登奎擔任過的最高職務就是國務院副總理,是以他的生平中應該包含此項。但事實上,紀登奎的生平,是以“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為開頭的,國務院副總理一職,隻字未提。

至于什麼原因,相關部門沒有公布。想來,無非就是那麼幾點原因,大家心照不宣就好。

總之呢,紀登奎擔任國務院總理這一履曆,就從簡介中抹去了。

至于改革開放到紀登奎去世的這段時間,因他沒有擔任具體職務,九号院的人隻能用評價性的文字,講述紀登奎對農村發展提出的一些建議,以及他對農村發展和旅遊業做出的貢獻。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簡介完成後,九号院的從業人員聯系了紀登奎的妻子及兒女,詢問他們關于這份簡介的意見。

當時,從業人員的心裡是有些忐忑的。因為,他們沒有把紀登奎擔任國務院總理這一履曆寫上去,而這,無疑是紀登奎的仕途巅峰。

隐去了這麼重要的資訊,他們真的不會被家屬罵一頓嗎?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出現過。一些重要上司人去世後,家屬對簡介都頗有微詞,認為評價太低了,希望國家能給出更高的評價。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去世後,留下更多美名呢?

家屬的心是可以了解的,但組織也不可能罔顧事實,大誇特誇吧?是以,就經常出現家屬群組織對峙的局面。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九号院的從業人員怕的就是這個。但出乎他們預料的是,紀登奎的妻子和兒子非常平靜地看完了簡介,對他們抹去紀登奎國務院副總理的任職經曆,一點不滿都沒有。

最後,在從業人員震驚的目光下,母子倆隻提了一條意見。他們希望,組織能把紀登奎在北京軍區和中央軍委的那段經曆加上去。

這其實算不上什麼意見,頂多就是“查漏補缺”。從業人員意外之餘,馬上派人去核實。

确認情況屬實後,中央采納了紀登奎家人的意見,在他的簡介中加上了“北京軍區第一政委”這一項,并對紀登奎在軍委的工作做出了肯定的評價。

不過,因為特殊原因,這部分經曆并未詳細展開,隻是一筆帶過。即便如此,也讓紀登奎的家人感到欣慰萬分。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想來,無論是紀登奎本人,還是紀登奎的家人,對名利都不是那麼看重。對于紀登奎而言,做實事才是第一要義,而對于他的家人來說,職位這些虛名并不重要,隻要國家和人民認可他,記得他的功勞,這就足夠了。

大公無私,一生為國為民,這就是紀登奎最樸實無華,也是最高尚動人的特質。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遠镌刻在中華民族的功德碑上。

資訊參考:

  1. 黨史博采-紀登奎所經曆的人生風浪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紀登奎
1988年紀登奎逝世後,官方給出他的生平簡介,家屬隻提了一條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