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3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因一则消息而陷入了慌乱之中。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纪登奎,于今日 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
消息传到中央,所有人都是懵的,尤其是纪登奎生前的工作地——国务院九号院(负责农村工作的中央机关),更是乱成了一团。大家在悲痛之余,马不停蹄地准备着葬礼相关事宜,一连串急如星火的指令迅速传达下去。
作为“后毛泽东时代”的出色政治人物,纪登奎的葬礼规格马虎不得,需要仔细斟酌,上报给中央裁决。不仅如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拟定纪登奎的生平简介时,更是要慎之又慎,力求客观又不失完整。
为此,在简介完成后,工作人员将其交给纪登奎的家人征询意见,他的家人没有说什么,只提了一条意见。
这条意见是什么内容?国务院最终照做了吗?
纪登奎的跌宕人生
说起纪登奎,很多人可能都不认识。因为他太低调了,属于闷声干大事的类型,也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存在感比较低。
纪登奎来自山西武乡,是从抗日战争中走出来的干部。“七七事变”发生后,他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十五岁的他成为了中共党员。
整个全面抗战时期,纪登奎都奔波在晋冀鲁豫的抗日根据地,动员组织青壮年参加抗日武装和支前工作。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打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
等把日本鬼子赶跑,纪登奎已经从一个青涩的“小八路”,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老八路”。
解放战争爆发后,纪登奎依然专注做地方工作,长期扎根在河南基层。
经过十几年的淬炼,纪登奎在地方工作这一块儿,总结出了一套独门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办事稳健,却又不失灵活性和创造性。
无论纪登奎做什么工作,他都对此抱有百分之百的热情,誓要使出浑身解数,拼了命都要将它干好。
有时候,遇到难以搞定的问题,纪登奎晚上不睡觉都是常事。除了吃饭之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工作,是一个周围人公认的“工作狂”和“卷王”。
靠着这“拼命三郎”的架势,纪登奎工作效率非常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等一的强。他要做的事儿,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成绩,让人不服都不行。
因做事认真,对革命抱有一腔热情,纪登奎打破传统,成为了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意外”。
这个“意外”是针对两个方面来说的。
一方面来自于纪登奎自己。他领导能力强,工作能力出众,在建国初期就担任河南省许昌地委书记,卷过了所有人。
要知道,共产党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建国之后,县以上领导职务的党政高级干部中,大部分都是有战功的军队干部,要么就是长期在白区或者边区从事领导工作的干部。再不济,也是中共早期党员。
而纪登奎呢,这三个优势他是一个都没占。他既没有正儿八经地领过兵打过仗,也没有担任过白区工作或者边区高级领导职务的经历,入党时间也不算早。
可是,他却在建国初期就爬到了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高度,说白了就是太强。
不过,更让人无法预料的还在后面。
纪登奎身上的第二个“意外”,制造者是毛主席。一次偶然,毛主席听身边的人说起,河南有一位年轻又能干的干部,办起事儿来滴水不漏,风格老练稳健,让人挑不出错处。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很喜欢年轻人的,并且对他们寄予厚望。冷不丁从一堆“老油条”里发现了一块年轻的璞玉,他非常好奇,单独召见了纪登奎,让纪登奎向他汇报工作。
当时的纪登奎,还只是河南省许昌地委书记,能见到毛主席,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为了不让毛主席失望,纪登奎做了很多准备。见到毛主席时,他不卑不亢,胸有成竹,条理清晰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让毛主席刮目相看,破天荒地拉着纪登奎聊了很多。
纪登奎对革命的热情,对工作的认真,以及身上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儿,深深地感染了毛主席。
他亲切地称纪登奎为“我的老朋友”,每当视察河南时,他都点名要纪登奎汇报工作。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毛主席到河南视察了十几次,每次都是纪登奎去给他汇报工作。由此可见,毛主席对纪登奎的赏识、信任之深。
纪登奎本来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更别提现在的他,有了毛主席“背书”。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自身的努力和毛主席的有意提拔下,纪登奎的仕途一帆风顺。他四十多岁就坐上了河南一把手的位置,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成长速度令人咋舌。
1966年,纪登奎因文化大革命受到了冲击,慢慢地沉寂下去,甚至差点因此丧命。直到半年后,他才慢慢走出来,开始工作。
此时,纪登奎面临工作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他要一边和反动派虚与委蛇,一边想方设法地稳住局势,保证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不被打乱。
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中,可以想象,纪登奎的处境有多凶险,工作有多艰难。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退缩一步。
1969年,纪登奎任国务院副总理,进入中央高层,成为中央领导人之一。
起初,纪登奎负责和其他领导人一起讨论中央的重大问题,顺便协助周总理处理一些政府方面的事情。但一年后,他就被毛主席放到了林彪所在的军委办事组。好家伙,这下子是真的进入狼窝了。
纪登奎知道毛主席的用意,所以他不惧怕即将到来的危险。他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兢兢业业地“挖墙角”、“掺沙子”。
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反动派蠢蠢欲动,国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大有挥师京城之意。
如果苏联真的发动了侵略战争,如果苏军真的兵临城下,那么不止是纪登奎,整个军委办事组成员,都将成为千古罪人。
纪登奎不懂军事,不会行军打仗,但并不代表他对这事儿不关心。他不会,就找个会的人来嘛!
于是,纪登奎请示了毛主席,叫来了善于打仗的粟裕大将。
此时的粟将军已经年过花甲,但当他听到国家有难时,依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制定防御作战方案。
至于纪登奎,则不眠不休地恶补军事知识,并且给了粟裕最大的自由和支持,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
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防御作战方案很快就制定出来了。粟裕将它拿给军事学院和其他老帅们查阅,得到一致认可。纪登奎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经过这件事,毛主席发现,原来他的老朋友,搞军事工作也很棒。于是,接下来,纪登奎先后入驻北京军区和中央军委,多次参与军队重大问题的决策。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事情,他都参与其中。
叶剑英、陈锡联、李德生等老总,和纪登奎一起“混”了七八年。纪登奎再怎么对军事一窍不通,也还是入了行。
而这段在军委的经历,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做了铺垫……
纪登奎家人提意见
十年动乱之后,纪登奎依然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他延续了之前的工作态度,对待事情认真负责,思考问题时有着其他人无法达到的深度。
比如,他是第一个提出解决“文革”问题的人。在百废待兴的时期,他有着极高的政治敏锐度和忠诚度,全力拥护华国锋,拥护党中央,力求早点把失控的国家扳回正轨。
等一切尘埃落定,纪登奎功成身退。
这些年跌宕起伏的浮沉经历,让纪登奎的心态发生了一点变化。他还没过花甲之年,心累得却像是一个迟暮的老人。看着偌大的国家,他第一次生出了力不从心的无力感。
1980年春天,57岁的纪登奎辞去了所有职务,打算好好休息一下。
不过,纪登奎没有休息太久,因为某一天,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人——邓小平。
纪登奎辞去职务后,邓小平找他谈过一次话,大意是中央希望他能继续工作。当然,如果他实在不愿意,那就算了。
这次谈话,让纪登奎死水般的心又泛起了波澜。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是被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这是多大的殊荣啊!他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于是,1982年,在中央的安排下,纪登奎来到国务院九号院,成为了一名部级研究员(职务级别最高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政策的调查研究工作。
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纪登奎没有担任具体的职务,但这不损他的工作热情。
纪登奎不辞辛劳,奔波在广大农村做调查研究。他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向中央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就是纪登奎提出来的。他称旅游业为“无烟工业”,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意见。
如今,我们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成果喜人,离不开纪登奎的努力。可惜,这样一位国之栋梁,却毫无预兆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1988 年 7 月 13 日,纪登奎突发心脏病,病逝于北京,享年65岁。
他去世后的第一时间,中央就接到了消息。经研究决定,中央指定国务院九号院来操办纪登奎的丧事。
国务院九号院的人得知纪登奎离世,都感到不可置信。短暂的慌乱之后,他们就各司其职,为即将到来的葬礼做准备。
首先是葬礼规格。九号院的工作人员根据纪登奎的职位,迅速拟定了相关方案,交给中央定夺。
继葬礼规格之后,就是最难办的工作——撰写纪登奎生平简介。
纪登奎的葬礼上,这份简介是要分发给前来吊唁的宾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确保客观公平,没有错漏,简介先是由九号院的人事部门草拟,然后送到中组部修改,最后再提交给中央,审核确定。
坦白说,写简介这事儿不算太难,因为都有资料可查,纪登奎的生平事迹,中央更是一清二楚。只要客观地记述纪登奎不同时期的工作情况,再给予肯定的评价即可,但纪登奎的经历有点特殊。
一般来说,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在“生平”中都是以最高职务为开头。
比如,纪登奎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就是国务院副总理,所以他的生平中应该包含此项。但事实上,纪登奎的生平,是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为开头的,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只字未提。
至于什么原因,相关部门没有公布。想来,无非就是那么几点原因,大家心照不宣就好。
总之呢,纪登奎担任国务院总理这一履历,就从简介中抹去了。
至于改革开放到纪登奎去世的这段时间,因他没有担任具体职务,九号院的人只能用评价性的文字,讲述纪登奎对农村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以及他对农村发展和旅游业做出的贡献。
简介完成后,九号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纪登奎的妻子及儿女,询问他们关于这份简介的意见。
当时,工作人员的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他们没有把纪登奎担任国务院总理这一履历写上去,而这,无疑是纪登奎的仕途巅峰。
隐去了这么重要的信息,他们真的不会被家属骂一顿吗?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出现过。一些重要领导人去世后,家属对简介都颇有微词,认为评价太低了,希望国家能给出更高的评价。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去世后,留下更多美名呢?
家属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组织也不可能罔顾事实,大夸特夸吧?所以,就经常出现家属和组织对峙的局面。
九号院的工作人员怕的就是这个。但出乎他们预料的是,纪登奎的妻子和儿子非常平静地看完了简介,对他们抹去纪登奎国务院副总理的任职经历,一点不满都没有。
最后,在工作人员震惊的目光下,母子俩只提了一条意见。他们希望,组织能把纪登奎在北京军区和中央军委的那段经历加上去。
这其实算不上什么意见,顶多就是“查漏补缺”。工作人员意外之余,马上派人去核实。
确认情况属实后,中央采纳了纪登奎家人的意见,在他的简介中加上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这一项,并对纪登奎在军委的工作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不过,因为特殊原因,这部分经历并未详细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即便如此,也让纪登奎的家人感到欣慰万分。
想来,无论是纪登奎本人,还是纪登奎的家人,对名利都不是那么看重。对于纪登奎而言,做实事才是第一要义,而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职位这些虚名并不重要,只要国家和人民认可他,记得他的功劳,这就足够了。
大公无私,一生为国为民,这就是纪登奎最朴实无华,也是最高尚动人的特质。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功德碑上。
信息参考:
- 党史博采-纪登奎所经历的人生风浪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纪登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