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論文稱,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區域可能會在懷孕期間縮小,但連接配接性會變得更好,隻有少數腦區在成為母親的轉變中保持不變。
這項重要研究結果基于對一位母親的腦掃描,或是關于人類妊娠前中後期神經解剖學變化的最早完整圖譜之一。
本次研究發現,主要白質束的微觀結構集中性随着孕期的增加而增加(圖檔來自Daniela Cossio)。施普林格·自然/供圖
該論文介紹,近85%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懷孕一次,每年有1.4億女性懷孕。已知妊娠會導緻身體發生生理學變化,但相應的神經變化卻并不清晰。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Laura Pritschet和同僚及合作者一起,對一名38歲健康女性懷孕相關的大腦變化進行分析,他們一共開展了26次核磁共振(MRI)掃描和血液評估,采樣周期從孕前3周(4次掃描)到孕期3個階段(15次掃描)再到産後2年(7次掃描)。
本次研究發現,随着孕周的增加,大腦皮層灰質體積發生了廣泛的變化,深色表示受妊娠過渡期影響最大的區域(圖檔來自Laura Pritschet)。施普林格·自然/供圖
這些腦掃描與8名對照個體的大腦變化進行了對比,論文作者在孕期第9周發現了皮質體積和厚度的大面積減少,尤其是與社會認知相關的如預設模式網絡這類區域。他們還發現白質微結構、心室容積和腦脊液的增加;這些改變被發現與雌二醇和黃體酮水準上升有關,有些變化持續至産後;其中的部分變化在産後2年依然存在,包括皮質體積和厚度減少,其他改變則在産後2個月左右恢複至産前類似水準。
本次研究發現,精确腦成像顯示了整個妊娠期的神經解剖變化(圖檔來自Laura Pritschet)。施普林格·自然/供圖
論文作者總結說,盡管仍需進一步研究妊娠對大腦的更長期影響,以及這些大腦變化在更大人群中的一緻性,但最新研究結果增進了人們對妊娠相關神經變化的了解。他們認為,這些結果對圍産期精神健康(比如與先兆子痫或水腫相關的神經影響)、育兒行為和大腦衰老也有潛在意義。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