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水缸瓦罐等利用起來,設計增添一個‘細水長流’裝飾,還有農莊的招牌也是用稻草、葫蘆等閑置品設計的。”北坡鎮南渡村委會急水村村民小組長黃亞明說,這些原本廢棄的老物件,添加了“創意設計”的魔法後變成了飽含鄉味的藝術品。
今年來,遂溪縣北坡鎮将群衆參與作為美麗庭院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抓試點作示範促推廣,逐漸探索出一套內建式群衆參與機制和“建管用”一體化“組合拳”,推動美麗庭院建快、管實、用好,截至目前,建成美麗庭院670個、典型戶47個。
創新動員比學機制,讓群衆自願“建”
宣傳“先手棋”和比學“催化劑”,激發群衆建設美麗庭院興趣動力。
比動員促開局。
北坡鎮組建挂點村鎮上司+村黨員幹部+婦聯執委+志願者的宣傳隊,通過發放一份村民倡議書、進行一番思想大動員、開展一輪“敲門”大行動、舉辦一次設計大教育訓練的宣傳舉措,推行黨員率先幹、鄉賢支援幹、帶動村民跟着幹工作模式,借力黨員及鄉賢“磁效應”推動群衆由看客變參與者。
具體來看,柏基村村民小組組長帶頭示範,全村共打造花園式果園式庭院超70戶,覆寫率90%;急水村村民自發化身“鄉村工匠”,以免費投工投勞方式投入美麗庭院建設。二是比先進找差距。推行鎮帶村比、村帶民學模式,組團開展“美麗庭院看變化 比學趕超換新顔”觀摩全覆寫活動,通過周辦觀摩、月曬進度、季評變化方式,掀起美麗庭院比學趕超熱潮。如勝昌村在首輪觀摩活動後,群衆自發跟村幹部集中到樣闆村學習,統籌村集體經濟200多萬元完成鄉村“四化”蝶變,共建“綠色小版塊”20餘個、小景觀10餘處,實作“差生”變“優生”。
比創意曬特色。
北坡鎮推行“委托設計+自主設計”方式,群衆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設計方式,讓群衆變為設計者,激發建設興趣。開設《曬曬我家美庭院》專欄,開展群衆随手拍活動,定期評選創意作品亮曬,群衆追求從幹淨到美麗再到有藝術感的轉變。如勝昌村村民有的利用廢棄石材打造“小橋流水”小景點,有的利用喝剩桶裝水制出“浮葉飛瀑”微景觀等;柏基村民自發用閑置簸箕繪上象征稻谷豐收、兒孫滿堂、美好生活等願景圖像,賦予自家“院”景與“願”景相融文化内涵。
創新監管服務機制,讓群衆自主“管”
“網格”責任田,将美麗庭院與人居環境整治融合,確定每個區域有人管。
以“門前三包制”管好“自家院”。
北坡鎮将“門前三包”納入村規民約,設立明白卡,明确責任區責任事責任人。如急水村、勝昌村等将“門前三包”明确群衆房前屋後及相鄰背街小巷的衛生、綠化等由責任戶維護,以“網格黨員聯戶”機制實行“一對一”“一對多”監督提醒;建立“鄰裡結對護綠淨”機制,對長期不在家群衆,由相鄰群衆協助,合力推動“門前三包”從牆面落到地面。
以“片區聯治制”管好“公益事”。
北坡鎮鼓勵各村按需成立護“衛”隊,組建巾帼志願服務隊,對村中公共區域定期保潔,對“門前三包”責任區衛生、綠化等情況進行督導或曝光,定期組織全村開展一次庭院維護、人居環境整治大行動,推動村民自治行為由“村裡事”變“家家事”。 以“供需服務制”辦好“微心願”。
北坡鎮建立快速服務響應機制,為群衆在美麗庭院建設等工作中提供服務,讓群衆更好融入庭院建設。如急水村打造“微心願”平台,将服務内容延深至美麗庭院等工作中,推行“四單”工作法,通過村民“下單”、村組“派單”、網格黨員“接單”、閱聽人“評單”服務模式,累計為群衆提供種苗、花盆代購及設計方案推薦、種養技術指導等服務。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群衆長久“用”
牽好“惠農”這個“牛鼻子”,讓群衆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一是推行“項目獎補制”。北坡鎮從鎮層面設立“獎補資金池”,統籌部分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資金入注,注重先幹先獎、幹好重獎,近期将統籌110萬元對10餘條村按層次進行項目獎補,對評選為“美麗庭院”典型戶進行表彰并頒發門牌和證書,讓村集體和群衆可花小錢辦大事。
二是推行“積分兌換制”。北坡鎮推進美麗庭院積分試點,以行動換積分、以小積分兌獎品方式撬動群衆長期參與大動能。如急水村設立積分鋪子,建立“積分獎品庫”,試點推行“戶聯網自治積分制”,将群衆“門前三包”責任區衛生、美麗庭院及參與村中事務情況等納入積分内容,按季度舉辦兌換活動,群衆通過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或花草種子、肥料農藥等,形成積分管理與“美麗庭院”互促互進,獎勵從開始的幾戶群衆到目前全村基本覆寫。
三是推行“庭院聯農制”。北坡鎮發展庭院經濟,鼓勵有條件村民把自家房改為具有農家特色農家樂、鄉村民宿、産業小基地等,通過庭院經濟帶動村民在家就業創業、促進增收。如,急水村建成庭院式農家樂2家、民宿2間,為本村提供近20個就業崗位,農家樂月營銷額超20萬元,較整村推進美麗庭院前增加30%;柏基村村民将小庭院打造為“口袋菜花”“口袋睡蓮池塘”等,讓“方寸地”變“增收園”;關草塘村引入社會資本打造集休閑、餐飲、民宿功能一體化的庭院消費樂地,促美麗與經濟共赢。
南方+記者 傅曉冰
通訊員 遂溪縣“百千萬工程”指揮辦 北坡鎮
【作者】 傅曉冰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