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積石山地震的“愚公志”
“當時我正在機關值班,地震發生時震感特别強烈,一下直接把我從沙發上搖下來了。”回憶起那場災難,教導員馬通甯依然印象深刻。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一場突如其來的6.2級地震席卷了這座城,許多居民尚處在睡夢之中。地震最大烈度為8度,截至12月20日8時,共記錄到餘震423次,造成甘肅、青海兩省77.2萬人不同程度受災。
位于地震中心的積石山縣消防救援大隊,是最早到達災區的救援隊伍。在震後十幾個小時的搜救過程中,大隊累計救助被埋壓人員9人、疏散群衆160餘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震發生後,積石山縣消防救援大隊全體隊員頂着零下15℃的低溫,冒着現場不斷的餘震,頻頻深入斷壁殘垣間實施救助,轉移疏散群衆。
“我在其他村搜救被困人員,我的戰友在救我的家人。”隊員馬英明說道。震後,他第一時間先行抵達了積石山縣陳家村安置點,和隊友一起搭建帳篷,為群衆解決困難。馬英明當時所負責的安置點和嶽母家在同一個村莊,但沒來得及回去看看。
(馬通甯)
地震發生後的70多天裡,積石山縣消防救援大隊始終在救災一線參與人員搜救、過渡安置和災後重建工作。如今,地震已過去8個多月,一座城正在重新煥發生機,消防人員的工作依然在繼續。
守護拉蔔楞寺的“安全鐘”
被譽為“世界藏學府”的拉蔔楞寺,始建于1709年,坐落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作為土木石木結構居多的建築群,拉蔔楞寺在過去300多年時間裡先後遭遇了6次大火,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985年4月7日。1987年,夏河縣公安消防正式組建,37年來,曆屆守護拉蔔楞寺的消防指戰員們堅守在消防安全的崗位上,履職盡責,勇擔“守護者”角色,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用青春和汗水創造了拉蔔楞寺零火災的記錄。
(拉蔔楞寺)
夏河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缪相宏坦言:“拉蔔楞寺面積大、遊客多,動态火災隐患點多面廣。”為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該大隊堅持運用好網格化管理模式,并在每個重點殿宇落實2名僧人作為責任網格員,全面構築集排查、整改、宣傳、演練為一體的多功能網格管理體系。此外,該大隊積極推動拉蔔楞寺建立“定點+流動、白天+夜間”巡查檢查、24小時佛殿看護,以及“聯查聯改+大項報請”隐患整改等制度,值班人員每天對消防設施運作、重點部位管控等情況開展檢查,確定一旦發現火情,第一時間快速有效處置。“近年來,随着火災防控體系建設日趨完善,拉蔔楞寺的消防安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缪相宏說。
抗擊山火蔓連天的“英雄氣”
“山頂上的火着下來之後,那些火星子就像漫天繁星飛向了這個開設隔離帶的下方。瞬間把隔離帶下面的這些植被引着點起來了。看起來特别壯觀的同時也感覺自己身處險境了。”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合作大隊姬童童說。
2021年至2022年,甘肅森林消防總隊合作大隊連續兩年赴重慶靠前駐防。2022年8月中旬,重慶多地相繼發生山火。8月11日至28日,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隴南支隊重慶駐防隊伍出動近百名指戰員,全力奮戰在重慶火災一線。當時的姬童童還是一名沒有經曆過大型救援的新戰士,即将面對火場,當時的他内心裡還有些許緊張和激動,長期的訓練終于能夠在實戰中發揮作用了。在面臨真正的危險時,姬童童說:“心裡面當時确實有點害怕,但是我還是堅信組織會順利地把我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指令,我們就跟着指令的訓示去執行。我不會因為感到害怕而放棄自己的陣地去逃跑。”
(姬童童)
真實的火場環境時刻面臨着高溫中暑,燒傷,滾石、倒木砸傷等重重危險,當時的重慶持續高溫幹旱,植被十分幹燥,經常出現飛火、火爆等極端火行為。滅火指戰員們身穿厚重的防護服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連續作戰、極度疲勞。任務期間指戰員每天睡眠不到3個小時,被汗水和鹽漬浸泡的戰袍濕了又幹了又濕,有的暈倒了爬起來繼續戰鬥,有的累吐了擦把嘴毅然沖鋒。但他們依舊堅守在一線,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實作十三戰十三捷,追着火打、不勝不退。
辨清濃煙彌漫中的“心地圖”
“人在極度絕望的時刻,表現出的不是失望、痛苦,而是面無表情,那是一種完全麻木的狀态。”甘肅森林消防總隊訓練大隊大隊長黨軍說。
黨軍回憶,在山西沁源滅火行動中,撲火持續了近40個小時。淩晨六點,隊伍計劃撤離火場,但火場已發生巨大變化,按原路線已無法撤離,“全都迷失方向了”。當時所有通信定位裝置斷電,全體指戰員随身攜帶的給養、飲用水已消耗殆盡,加之跨區作戰,地形不熟,整個隊伍士氣十分低落。
(黨軍)
那天他從淩晨六點開始帶隊撤離,出發時天還黑着,1個小時後隊伍原地休整,天色漸明,黨軍這才留意到兄弟們臉上的表情。“那時候我突然間心裡就有點慌了”,黨軍擔心,如果再不把大家帶出去,可能就真的出不去了,“那種壓力是前所未有的、無法描述的,像有個東西堵在腦袋裡,有一種窒息感”。經過近5個小時的連續行軍,全隊最終安全撤離。
(黨軍)
黨軍說,“人在地上走,心在圖上移”是森林消防基層指戰員必備的技能,他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有信心。黨軍先後參加特大森林救援火災撲救任務10餘起,研發革新救援裝備10餘種,獲得國家軟體著作權4項、作品著作權1項、發明專利3項。2018年,黨軍在零基礎的條件下自學計算機軟體程式設計,他自主設計程式設計的《地圖編号查詢輔助決策系統》。這套系統填補了大陸軍事地圖圖幅編号計算資訊化領域的空白,也提高了參謀助手輔助決策的速度和準度,獲得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
▌來源:中國消防▌作者:史睿甯▌編輯:劉鑫怡▌校對:張文烜▌稽核:範 亮▌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覺得文章不錯,點個“
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