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9月12日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會上介紹了目前衛生健康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目前多項重點工作的進展成效。
01 居民健康素質素養明顯提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健康發展的有關謀劃,國家衛生健康委通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愛國衛生運動以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一系列衛生健康措施,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質素養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
首先,個人健康意識得到了明顯提升。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各地衛生健康部門、疾控部門、中醫藥部門開展了大量的高頻次健康知識傳播行動,為提升個人健康意識給予支援。據統計,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從2018年的17.06%提高到2023年的29.70%。
第二,人民群衆的健康水準得到了明顯提升。2022年,大陸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51.9%,較2018年下降1.7個百分點,青少年近視發生率惡化趨勢得以遏制,而且正得到進一步鞏固。2023年,全國報告的新發職業病病例數比2018年下降了48.6%。2023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至6.2‰,孕産婦死亡率降低至15.1/10萬,達到大陸曆史上最好水準,也達到了國際上中高收入國家先進水準。
第三,環境和重大疾病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得到了持續改善和控制。近年來,大陸空氣、水以及土壤等環境名額得到明顯改善,公衆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同時,大陸重大慢性病的過早死亡率已經從2018年的17.36%下降至2023年的15%。
目前,大陸已經建立1052個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衛生縣區,2637個國家衛生鄉鎮。建設過程中,公共财政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保障作用,國家實行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從2009年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人均94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将認真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入研究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内涵、具體政策、實施措施,特别是在發展規劃、政府投入、社會治理等各方面,研究出更加精細的治理政策法規體系,以實作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标。
02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有望提早實作預期目标
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不斷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試點與全國統一行動。截至今年8月底,大陸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數量已經發展到2171個,推進速度符合預期,并有望提早實作預期目标。
縣域醫療衛生機構也在大力幫扶城鄉基層,形成了“一級幫一級、上級幫下級”的良性互動局面。截至2023年底,大陸免費培養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已經超過8萬人,為農村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較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90.9%的縣已經實作了縣級醫院派駐人員到鄉鎮衛生院服務的全覆寫,派駐人員的駐守服務時長原則上不少于半年,而且要定期輪換,以保證鄉鎮衛生院有足夠數量、足夠能力的專業人員為老百姓提供服務。
此外,巡回醫療、遠端診療等方式已經在縣域範圍内被廣泛采用。根據監測,“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方式已經覆寫了三分之二的鄉鎮衛生院,并形成了有效的發展路徑與推進措施。
根據計劃,到明年年底,90%以上的縣要建立縣域醫共體,緊密程度要有新提升,實作上下級機構的協同度更加良好、資訊更加融通、人員交流更加頻繁,使得基層服務能力與水準得到持續提升和改善。
03 “四個方面”持續提升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對于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經作出明确部署,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與學習貫徹。
第一個方面,要堅持以公益性為導向,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公立醫療機構作為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力量,在醫院的具體管理、發展理念、宏觀規劃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要突出公益性。
第二個方面,要建立公立醫院編制動态調整機制。國家要制定相應的動态調整标準,各地應該落實好公立醫院編制動态調整有關工作,使有資質、有能力、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療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得到編制保障,安心從事為老百姓服務的醫療工作。
第三個方面,要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目前,價格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根據醫保基金籌資水準變化、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節省的費用空間以及醫學技術新的發展趨勢,把已經證明臨床有效的、得到專業認可的服務項目和技術,及時納入價格管理和醫保支付範圍。另外,對于一些長期偏低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在醫保基金和老百姓可支付的限度範圍内進行必要調整。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以多元支付為主體的醫保支付體系,支援技術發展、控制費用不合理增長。
第四個方面,完善公立醫院薪酬體系。薪酬制度改革應確定“兩個允許”的政策落地,并“做好三個結構調整”。“兩個允許”意味着有關部門在核定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績效工資時,要把總量核準,要動态調整,使醫務人員的績效工資與經濟社會和物價水準的變動相同步,展現醫生的勞動價值,鼓勵優勞優得、多勞多得。“三個結構調整”包括:第一個結構調整,公立醫療機構要堅持把公益性作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漸縮小公立一、二、三級醫療機構之間的績效工資水準差距;第二個結構調整,堅持公益性的要求,逐漸縮小醫療機構内部不同專業、不同科室之間薪酬待遇差距,使兒科、病理、精神衛生、麻醉、全科、産科等相對比較短闆弱勢的專業醫務人員的收入待遇得到改善;最後一個結構調整,要按照公益性的要求,逐漸提升醫務人員績效工資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當調控靈活收入獎金部分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公益性的定位,鼓勵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多鑽研技術,多提供良好服務。
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将落實完善以上工作思路和初步考慮,持續提升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調動和保持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加強綜合監管,使公立醫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和互動。
04 加快區域均衡布局和醫療服務同質化
優質醫療資源不足與分布不均衡是一個全球共性問題。大陸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第一,擴充優質醫療資源的規模和容量。近年來,大陸從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三個層面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先後設定了13個專業的國家醫學中心,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1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通過多層次建設,大陸醫療資源以及服務能力有了明顯的躍升,在東、中、西部之間分布更加均衡。
第二,着力下沉優質醫療資源。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後推動了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和“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使得優質醫療服務能夠送到基層老百姓身邊。日前啟動的44所委管醫院巡回醫療工作,首次實作了在年度巡回醫療當中,國家委屬委管醫院全覆寫。此外,根據統計,在臨床重點專科新增建設項目中,40%的項目設定在省會以外的城市,展現了為均衡提供醫療服務所作出的政策安排。
第三,發揮資訊化的支撐作用。目前,全國網際網路醫院數量已經達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量超過1億人次,對醫療服務形式提供了有力補充。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将在國内9個城市試點推進外資醫院設定工作,為這9個城市的營商環境與居民就醫選擇提供更多支援。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将突出體制機制改革,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服務内容與形式更加多元化,服務層次更加清晰。
來源:中國衛生雜志
聲明丨資料來源網絡,且僅用于科普公益宣傳,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