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相信“洋人18歲以後就被趕出家門”?早就被辟謠了。
随着紐西蘭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子女成年後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已是普遍現象。
資料顯示,2004年以來,成年子女依然住在家裡的紐西蘭家庭增加了10萬多戶,是所有家庭類型中增長最快的。
住在家裡對子女來說大大減輕了經濟壓力,那父母的負擔如何呢?
支出多了
根據奧塔哥大學的研究資料,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會顯著增加家庭的食物和電力開銷。具體來說:
根據紐西蘭“家庭經濟調查”(HES)資料,隻有夫妻的家庭每周在食物上花費約280紐币,而有兩個孩子的夫妻每周花費則增至405紐币。
電力方面,Powerswitch的總經理Paul Fuge指出,在惠靈頓,每多一個成年家庭成員可能每年增加約1100紐币的電費。
收入少了
經濟學家Shamubeel Eaqub指出,多代同住的情況在某些文化和家庭中更加普遍。
如果父母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幫助子女買房,他們會讓孩子住在家中,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房租開支。
如果成年子女長期居住在父母家,可能導緻父母無法進行“縮小居住空間”,也就是搬到更小、更便宜的房子來擷取現金。
并且,退休規劃專家Liz Koh指出,領取紐西蘭養老金的單身父母,如果和成年子女一起住,可能會導緻養老金減少。
不自由了
Koh說,成年子女長期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援,可能嚴重影響父母的退休生活,甚至可能演變為某種“情感勒索”或“财務濫用”。
她見過一些有工作的成年子女拒絕支付生活費用的案例,以及年輕夫婦為了存房子首付而住在父母家中的情況。
她還提到一個極端例子:一位80多歲的寡婦,因為她62歲的兒子沒有能力買房,是以遲遲不願搬入退休村,而她本身已需要搬遷以應對健康問題。
Koh強調,父母應該優先保障自己的财務,隻在能夠負擔的情況下,才應考慮為子女提供支援。
溝通很重要
Massey大學心理學學院的代理主任Kirsty Ross認為,父母向子女收取房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額外的生活成本,但這往往取決于家庭的價值觀和父母對“撫養”的定義。
她提到,在她的家庭中,當孩子在上大學時,她認為孩子的“工作”就是學習,是以不會要求他們承擔生活費用。
Ross還指出,家庭需要進行公開的溝通。
她建議父母在子女提前讨論好期望和責任配置設定,例如生活費用的分攤,以確定家庭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