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作者:七佰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近年,并購成為市場的主流。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Wind資料顯示,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包含中國企業跨境并購)共披露3674起并購事件,交易規模約7099億元。

其實,外延式并購作為企業快速擴張與戰略整合的一個重要手段,一直在全球商業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24年,在A股市場,并購也開始日趨活躍。

8月30日,ST新潮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彙能海投的《通知函》,獲悉彙能海投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部分要約收購公司股票的相關工作。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8月23日,彙能海投釋出《山東新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拟向除彙能海投以外的ST新潮全體股東發出部分要約收購,要約收購股份數量為31.28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46%,要約價格為3.10元/股。這筆收購僅持續了7天便戛然而止。一周後,ST新潮公告稱,彙能海投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部分要約收購公司股票的相關工作。

盡管收購終止,但卻讓内蒙古一家低調的千億能源巨頭——彙能集團逐漸浮出水面。

三次創業 實作傳統能源到多元化能源的躍遷

出自煤炭之鄉的電影人賈樟柯曾說過:“我們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很難做超越自己環境的事。”

反過來說,擁有超越性的眼光就會勝過環境,彙能集團無疑就在此列。

随着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的日益緊迫,能源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而“雙碳”目标的提出,更是為這一轉型程序按下了加速鍵。對于傳統能源型企業而言,轉型發展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須全力以赴解答的必答題。

這個過程中,彙能集團的三次創業可以說是傳統能源到多元化能源轉型更新的一個标準答案。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從僅有2座煤礦、66萬噸産能,逐漸成長為總資産突破1300億元、煤炭産量突破7000萬噸的大型股份制民營企業,彙能集團穿越數輪煤炭周期,從衆多煤炭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能源巨頭。截至2023年,彙能集團實作營業收入682億,在2023中國煤炭企業50強排名中位居第22位,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位居第240位;公司實作利潤202億,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位居第14位;上繳稅費達136億元,在2023年中國煤炭企業50強中位列第1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位列第19,創造了民營煤炭生産企業的發展奇迹。

與衆多地處山西、内蒙古的能源型企業一樣,彙能集團同樣始于煤炭,但此後的發展卻不止于煤炭。2001年,正值中國能源行業蓬勃發展之際,彙能集團正式成立。這一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全國煤炭消費水準開始持續飙升,煤炭行業也進入了“黃金十年”。

與衆多依賴資源紅利快速發展的能源型企業不同,彙能集團以品質與效率為雙輪驅動,深耕煤炭開采與生産,穩步擴大産能。不僅實作了營業收入的首次突破,更将煤炭産能提升至300萬噸的新高度。

2004年,國家一紙禁令,明确要求上司幹部不得在企業兼任負責人,不僅為企業的獨立發展掃清了障礙,也為那些勇于創新的企業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正是在這一年,郭金樹正式入主彙能集團,帶領它開啟了一段從傳統能源到多元化能源的轉型更新之旅。

彼時正當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中期,屬于躺賺時代。不過,彙能集團前瞻性地洞察到能源行業轉型更新的必然性,開始進行二次創業。這次,彙能集團沒有局限于煤炭的單一領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能源領域——電力與化工。

在電力領域,彙能集團憑借其在煤炭資源上的優勢,積極投資建設發電廠,實作煤電一體化發展,有效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彙能集團還緊跟國家清潔能源政策導向,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在化工領域,彙能集團依托煤炭資源,延伸産業鍊,布局煤化工項目,将煤炭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工産品,如甲醇、烯烴等。

也正是這一次的轉型更新,讓彙能集團熬過了煤炭行業自2012年到2016年的“寒冬四年”。

2018年,彙能集團迎來了發展曆程中的第三次創業。這一次,彙能集團以傳統能源為基礎,緻力于實作從傳統能源向現代能源的躍遷,最終令企業步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

在持續鞏固和提升煤炭這一傳統能源領域優勢地位的同時,彙能集團還對現有煤礦進行智能化、數字化的全面更新改造,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升開采效率,降低生産成本,并實作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為環境保護貢獻企業力量。

面對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趨勢,彙能集團緊跟時代步伐,将新能源、新材料和現代煤化工産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圍繞“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核心理念,積極尋找新能源産業的投資成本窪地,大力發展綠色可再生能源項目,努力建構多元化、清潔化的能源供應體系。此外,彙能集團還将目光投向了新材料領域,特别是高純多晶矽和矽鋁合金等高端材料的研發與生産,該材料可廣泛應用于光伏産業鍊和半導體産業。

2024年,彙能集團開工建設的20萬噸/年煤矸石粉煤灰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項目總投資10.37億元,建設規模為年産7萬噸鑄造鋁矽合金及脫氧劑生産線,預計于2025年6月份建成投産,規劃生産鑄造鋁矽合金3.85萬噸,高鋁脫氧劑3.15萬噸,橡塑填料2.68萬噸,屆時每年可處理煤矸石粉煤灰20萬噸。2027年将啟動二期工程,配套新能源電解鋁、再生鋁項目,形成“源網荷儲”鋁産業園。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彙能集團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專注于能源産業的轉型更新與科技創新,還依托自身的産業叢集優勢,積極參與并有效解決了多個“半拉子”工程問題。2022年,彙能集團響應内蒙“五個大起底”行動,借鄂爾多斯發展現代煤化工之機,收購烏審旗卓正項目并優化更新。項目年産260萬噸高端化學品及新材料,分兩期建設,聚焦聚甲醛、聚乙醇酸等9種産品,預計2026年達産,年轉化煤炭1300萬噸。此舉盤活7個停建項目,解決千餘訴訟,并與吉利耀甯科技合作,開發新材料項目。

截至目前,彙能集團确定投資1219億元開工建設的23個重大項目,現累計完成投資636.7億元,近六年年均投資都在100億元以上,預計這些項目到2025年全部建成達産後,年可新增産值732億元、稅費2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

2024年,彙能集團居内蒙古民營企業營業收入第3、資産總額第2、納稅第1位、就業人數第5,再次邁出了加大産業投資力度,助力實體經濟增長的堅定步伐。

彙能集團的三次創業,既是能源産業結構優化更新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内在動力驅動下的多元化發展探索。通過這三次創業,彙能集團不僅實作了從單一煤炭生産向多元化、綜合性能源集團的轉變。而且有差別于傳統能源企業簡單的向清潔能源及新能源領域轉型,彙能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不僅積極響應綠色轉型的全球趨勢,更在煤炭領域内引領了一場智能化、數字化與綠色化的深刻變革。

實業老兵 挺進資本市場

縱觀彙能集團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到其主要以實業為基礎擴張發展,不依賴杠杆,始終采取穩健的擴張政策。這一政策也在其進入資本市場時得以展現。

郭建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彙能集團将采用自有資金進軍資本市場,不會選擇‘野蠻人’方式入主。”

自2023年8月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以來,并購重組市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并購作為企業成長擴張的重要方式,能夠幫助企業在短期内突破自身限制、優化資源配置、取得協同效應。特别是在目前經濟環境下,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可以快速擷取技術、市場、品牌等資源,提升整體競争力。

中信證券等研究機構指出,外延并購是企業實作業績增長和股價提升的有效途徑。在目前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中,要約收購作為公司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不僅影響着企業的股權結構和經營政策,也深刻展現了資本市場的力量與邏輯。

今年7月,彙能集團旗下彙能黃金斥資14.7億元從中國罕王購買澳洲金礦資産;8月,彙能集團再以14.66億元拿下亞鉀國際9.01%股份。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彙能集團以股權直接投資為主的投資政策,展現了其作為實業老兵的穩健與遠見。該政策不僅強調對被投企業如亞鉀國際的長期賦能,還注重與企業共同創造價值,而非單純追求短期交易利益。

對于入股亞鉀國際,彙能集團表示是出于集團自身戰略擴張與财務規劃的深思熟慮。集團對亞鉀國際在未來市場的持續增長潛力充滿信心,并有意将此次股權納入長期投資組合中。彙能選擇溢價購入,是對亞鉀國際長期發展戰略及潛在增長空間的堅定看好。值得注意的是,亞鉀國際在氯化鉀資源儲備上占據顯著優勢,據行業分析,僅通過優化采掘效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的效率,便能解鎖約1億噸的增産潛力,這表明其營運效率的微小提升即可帶來巨大的價值增長空間。

不過,作為實業老兵的彙能集團在資本市場運作中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以及對監管規則的了解不足,其在要約收購ST新潮的嘗試中遭遇失利就是證明。

然而,資本市場運作是複雜且多因素交織的過程,單一指責難以全面反映問題。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失範,如同一枚定時炸彈,為外部紛争埋下了伏筆。當内部管理不善、權責不明時,外部投資者與内部管理層之間的争鬥便難以避免。

彙能集團的收購标的ST新潮就存在較為明顯的治理缺陷。不久前,新潮能源被公司第四大股東宏語商務舉報,稱超300億境外資産被悄悄拿走。此外,新潮每年攫取高額利潤卻不分紅,長期損害中小股東的權益。此次要約收購彙能集團意在優化ST新潮公司的治理和産業結構,是中小股東為捍衛權益而進行的有益嘗試。

在要約收購的背景下,應辯證地看待這一市場化的收購行為。一方面,要約收購能夠推動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通過要約收購,優質資源得以向更有能力的經營者集中,進而提高整個行業的競争力和效率。同時,要約收購也為中小股東提供了參與公司治理、維護自身權益的契機。

借鑒美國的股東積極主義理論,作為公司治理的先進理念,其倡導股東通過深度參與公司管理、強化監督職能及推動必要的變革,旨在最大化股東的整體利益。将這一政策融入市場化的收購情境中,我們能從多個次元審視并購行為的深層意義。盡管中國市場具有其獨特的制度架構與市場動态,但借鑒股東積極主義中的關鍵要素,如加強股東權益保障、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等,對于推動市場環境的成熟化、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具有深遠影響。

從股東視角出發,市場化的收購機制為股東們開辟了一條靈活的退出路徑,尤其在公司面臨不确定性或管理層績效不佳時,股東能夠迅速變現投資,減少潛在損失。同時,成功的收購整合往往能激發企業活力,帶動股價攀升,為股東創造超額價值。相比消極的“撤離”政策,股東積極主義鼓勵股東通過“用手投票”的方式與董事會正面溝通,這種直接的對話不僅充滿挑戰,也充滿了變革的希望。秉持此理念的股東,更傾向于通過“内部改造”而非“外部逃離”來解決問題,展現了深厚的責任感與長遠眼光。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潮公司顯然需要一個有定力、有實力、懂合規、有實業經驗的白衣騎士來拯救。不過,彙能集團的嘗試依舊值得肯定。

需要注意的是,彙能集團要約收購ST新潮的嘗試中遭遇失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彙能海投未如實報告披露一緻行動人與實際持股情況。山東證監局也對彙能海投等相關主體采取了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責令其改正,後續還将根據核查情況做進一步處理。事實上,彙能集團最有可能面對的将是對ST新潮的限制增持。

隐形巨頭彙能集團轉型啟示錄:市場導向下的治理革新探索

但彙能就真的是死路一條了嗎?

答案是:不會!盡管彙能集團在這次收購中表現出了經驗不足以及對監管規則的了解不足,不過經此之後彙能集團無疑會更加專業。事實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五條,彙能海投作為ST新潮持股4.99%的股東,可以在股東會會議召開十日前提出臨時提案并書面送出董事會。

比如,在同濟科技兩大股東“紛争”中,同濟科技3.60%股份的股東上海量鼎實業于8月16日提出臨時提案,提名現任量鼎資本總經理章海峰、現任量鼎資本朱紀南執行總經理作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同濟科技30日晚公告顯示,上海量鼎實業所提出的兩個臨時提案,前述4個議案均獲稽核通過,同意票比例将近98%。這是上海量鼎實業自2021年入股同濟科技并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以來首次成功提案,并且首次進入同濟科技董事會。

作為股東積極主義理論的支援者,彙能集團或可借此繼續推動ST新潮治理結構和産業結構的優化等。

結語:

彙能集團要約收購ST新潮的嘗試雖未如願,但這并未削弱其在業界的地位與未來的發展潛力。作為能源領域的佼佼者,彙能集團行業積澱深厚、戰略布局前瞻、經營風格穩健。

盡管目前面臨挫折,彙能集團的未來依舊充滿希望,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