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利、劉燕
解放軍總醫院、第九醫學中心
食物溫熱性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目前科學界尚未完全研究明白。中醫認為溫熱性食物具有溫陽、散寒、補虛等作用,如羊肉、牛肉等肉類,荔枝、龍眼等水果,韭菜、辣椒等蔬菜,花椒、生姜等調料都被認為性溫熱。從現代營養學角度看,可能與蛋白質産熱效應、脂肪特性以及對内分泌系統和血液循環的影響有關。雖然有一些研究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索,如傳統中醫理論的驗證、現代營養學分析及多學科交叉研究等,但仍存在許多未知。食物溫熱性的分子機制等關鍵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索,以提高研究的精準度和科學性,更好地指導人們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管理。
一、引言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常常聽到關于食物具有寒、涼、溫、熱四種不同性質的說法,即 “四性”。其中,溫熱性食物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如羊肉、牛肉、荔枝、龍眼等。然而,食物溫熱性究竟是什麼概念?科學界對此是否有了明确的研究結論?這一問題不僅關乎我們的飲食選擇,更涉及到對人體健康的深入了解。本文将深入探讨食物溫熱性的概念,并對科學界目前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
二、食物溫熱性的概念解析
(一)中醫視角下的食物溫熱性
中醫認為,食物的溫熱性是其對人體生理功能産生影響的一種特性描述。食物的四性是根據其對人體的作用傾向來劃分的,溫熱性食物具有溫陽、散寒、補虛等作用。
-
溫陽作用
溫熱性食物能夠振奮人體的陽氣。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具有溫煦髒腑、推動氣血運作、抵禦外邪等功能。例如,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腎經,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可用于脾胃虛寒所引起的怕冷、反胃、身體消瘦以及腎陽虛引起的腰膝酸軟冷痛、陽痿等症狀的治療。這表明羊肉的溫熱之性可以補充人體的陽氣,增強髒腑的功能活動。
-
散寒作用
當人體受到寒邪侵襲時,會出現怕冷、疼痛、肢體拘攣等症狀。溫熱性食物可以驅散寒邪,緩解這些不适。生姜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等作用。在受寒感冒時,喝一碗生姜紅糖水可以幫助驅寒,使人體恢複溫暖舒适的狀态。
-
補虛作用
對于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群,溫熱性食物可以起到補益的作用。牛肉性溫,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作用,對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腰膝酸軟等人群有一定的補益作用。龍眼性溫,味甘,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适合氣血不足、心悸失眠的人群食用。
(二)現代營養學視角下的食物溫熱性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食物的溫熱性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
營養成分
(1)蛋白質産熱效應
食物中的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會産生較高的食物熱效應。羊肉中富含蛋白質,蛋白質在消化時所産生的熱效應相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人體感覺到溫熱。食物熱效應是指人體在攝食過程中,由于要對食物中的營養素進行消化、吸收、代謝轉化等,需要額外消耗能量,進而引起體溫升高。
(2)脂肪特性
羊肉的脂肪以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這些脂肪在代謝過程中能夠為人體提供較高的能量,并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身體的熱量産生,有助于提升身體的溫度。不同類型的脂肪對人體的影響不同,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相對來說更容易被人體利用,産生較多的能量。
-
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1)内分泌系統
一些研究發現,羊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對人體的内分泌系統産生影響,進而導緻身體出現溫熱的感覺。例如,羊肉中的一些物質可能會刺激人體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這些激素可以提高人體的代謝率,使身體的産熱增加,進而讓人感覺溫暖。内分泌系統在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通過影響内分泌系統的功能,進而改變人體的代謝狀态和體溫調節機制。
(2)血液循環促進作用
冬季吃羊肉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以抵禦寒冷、滋補身體。從現代科學角度看,血液循環加快會使身體産生更多的熱量,這與中醫所說的羊肉性溫熱能夠暖身的觀點相契合。良好的血液循環可以将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帶走代謝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一些溫熱性食物可能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代謝水準,進而産生溫熱的感覺。
三、科學界對食物溫熱性的研究進展
(一)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與驗證
中國古代諸多醫學典籍對食物的溫熱性有明确記載,這些經典著作是古人長期實踐和觀察總結的結果。現代科學對中醫理論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試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驗證中醫關于食物溫熱性的說法。
例如,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羊肉中的某些成分對動物的脾腎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從中醫角度而言,脾主運化、腎主藏精納氣,脾腎陽氣充足,則人體的陽氣振奮,氣血運作通暢,進而表現出溫熱的狀态。動物實驗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中醫關于羊肉性溫熱且能溫養脾腎的理論。
此外,對一些溫熱性食物的臨床研究也在進行中。比如,對于體質虛寒的人群,食用溫熱性食物後觀察其身體症狀的改善情況,以及對生理名額的影響等。這些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溫熱性食物對人體的作用機制,為中醫理論的現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二)現代營養學的研究
現代營養學通過對食物成分的分析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研究,逐漸揭示食物溫熱性的可能機制。
-
蛋白質産熱效應的研究
科學家們對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和消化過程中的熱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實驗測量不同食物在消化過程中人體所消耗的能量,以及對體溫的影響,發現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較高的食物熱效應。羊肉等溫熱性食物中富含蛋白質,這可能是其産生溫熱感覺的一個重要原因。
-
脂肪特性的研究
對不同類型脂肪的代謝過程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了解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在提供能量和促進血液循環方面的作用。研究發現,羊肉等溫熱性食物中的脂肪成分可能通過影響人體的能量代謝和血液循環,進而産生溫熱的效果。
-
内分泌系統和血液循環的研究
通過實驗觀察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對人體内分泌系統的影響,以及對血液循環的促進作用。例如,研究羊肉中的物質對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的刺激作用,以及對血液循環速度的影響。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溫熱性食物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機制。
動物實驗研究: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羊肉中的某些成分對動物的脾腎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從中醫角度而言,脾主運化、腎主藏精納氣,脾腎陽氣充足,則人體的陽氣振奮,氣血運作通暢,進而表現出溫熱的狀态。動物實驗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中醫關于羊肉性溫熱且能溫養脾腎的理論。除了羊肉,以下食物也性溫熱: 一、肉類 牛肉:牛肉性溫,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作用。對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腰膝酸軟等人群有一定的補益作用。 鹿肉:鹿肉性溫,能益氣血、補虛羸、補腎益精。但鹿肉較為溫熱,食用應适量,避免上火。 二、水果類 荔枝:荔枝性溫,味甘酸。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促進食欲之功效。但荔枝性熱,多食易上火。 龍眼(桂圓):龍眼性溫,味甘。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适合氣血不足、心悸失眠的人群食用。 榴蓮:榴蓮性熱,具有活血散寒、緩解痛經等作用,适合寒性體質的人食用。但榴蓮熱量較高,不宜過量食用。 三、蔬菜類 韭菜:韭菜性溫,味辛。具有補腎溫陽、益肝健胃、行氣理血、潤腸通便的功效。 辣椒:辣椒性熱,能溫中散寒、開胃消食。适當食用辣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 四、調料類 花椒:花椒性溫,味辛。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療胃腹冷痛、嘔吐洩瀉等病症。 生姜:生姜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等作用。在受寒感冒時,喝一碗生姜紅糖水可以幫助驅寒。
(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趨勢
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成為探索食物溫熱性的新趨勢。
-
結合生物學、醫學和營養學的研究
綜合運用生物學、醫學和營養學的研究方法,從細胞、分子水準到整體生理功能,全面研究溫熱性食物對人體的影響。例如,通過研究食物成分對細胞代謝的影響,以及對人體免疫系統、内分泌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的調節作用,深入了解食物溫熱性的生物學機制。
-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研究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測序、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技術,分析溫熱性食物對人體基因表達、蛋白質合成和代謝産物的影響。這些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食物溫熱性的分子機制,為精準飲食提供科學依據。
四、食物溫熱性研究的意義與應用
(一)飲食指導
了解食物的溫熱性對于合理飲食具有重要意義。不同體質的人群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特點選擇适合的食物。體質虛寒的人可以适當食用溫熱性食物,以溫陽散寒、補益身體;而體質偏熱或容易上火的人則應謹慎食用溫熱性食物,避免加重體内的熱象。同時,在搭配食物時,也可以根據食物的溫熱性進行合理搭配,以達到平衡飲食的目的。
(二)健康管理
食物溫熱性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對于一些患有特定疾病或處于特殊生理狀态的人群,如脾胃虛寒、腎陽虛等患者,合理選擇溫熱性食物可以輔助治療疾病,促進身體的康複。此外,對于預防疾病和保持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傳統醫學的現代發展
對食物溫熱性的研究為傳統醫學的現代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理論進行驗證和闡釋,可以使傳統醫學更好地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同時,也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文化。
五、結論
食物溫熱性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涉及到中醫理論和現代營養學等多個領域。雖然科學界對食物溫熱性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食物的溫熱性可能與營養成分、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以及多學科交叉研究等方面有關。
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食物溫熱性的分子機制,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提高研究的精準度和科學性。同時,也需要将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為人們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管理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
總之,食物溫熱性的研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它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也為傳統醫學的現代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相信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對食物溫熱性的認識将會更加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