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開始,各種演出、展覽突然走紅,大家紛紛走出家門參與各類的活動,但是一個現象也開始出現,這就是門票越來越難買,預約越來越困難,買票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一、博物館演唱會門票越來越難買?
據法制日報的報道,今年暑假,在北京從事旅遊行業的劉宇(化名)接到十幾通親戚朋友求助國家博物館門票的電話。
“最開始,我還抱有希望,連續幾天都緊盯預約系統,但哪怕是分秒必争,最後也沒能在這場‘搶票大戰’中勝出。”為了不讓親戚朋友失望,劉宇隻能“轉戰”某二手交易平台,找“黃牛”買了3次共7張票,一共花了3300元。
“最開始,國博的暑期門票一張至少加價100元,價格視日期不同會有不同程度的浮動。之後便越來越誇張,說‘不保證一定預約上,須提前7天下單’,加價500元的都有,如果有臨時需求,1張至少加價1000元。”劉宇說。
不僅是博物館門票,《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演唱會、景點、展覽館等需要“搶票搶号”的領域幾乎都有“黃牛”的身影。一些“地獄級搶票難度”的熱門演出、展覽,讓心向往之的消費者不得不以高出原價數倍的價格向“黃牛”購買。門票市場“黃牛”或有自己的購票管道,或采用“人海戰術”,組織大量“搶手”進行搶購,有的還運用科技手段,開發“腳本”“抓包”程式進行“機搶”。這種“機搶”程式同樣成了商品,被明碼标價出售給有搶票需求的網友。
不久前,有媒體在國家博物館外随機采訪30位遊客,隻有兩人通過正規管道預約成功,其他28人都是由“黃牛”代預約的。
二、買票難的問題出在哪了?
自去年以來,演出展覽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等活動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其門票更是一票難求,我們到底該怎麼看這件事呢?
首先,自去年以來,全球範圍内的演出展覽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随着市場的全面開放,人們被壓抑已久的文化消費需求得以釋放,無論是音樂會、戲劇、展覽還是博物館内的特别活動,都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提升自我修養的首選。博物館演唱會作為這一趨勢下的新興産物,憑借其獨特的空間優勢、豐富的文化内涵以及高品質的演出陣容,迅速吸引了大量粉絲和觀衆的關注。這種需求的激增,直接導緻了門票供應的相對緊張,為後續的購票難題埋下了伏筆。
其次,在市場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部分黃牛嗅到了商機,開始大規模地囤積和炒作博物館演唱會門票。他們利用技術手段快速搶購大量門票,随後在官方管道之外以高價轉售,從中牟取暴利。黃牛票的存在,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加劇了門票的稀缺性,還使得真正熱愛文化、渴望參與活動的觀衆難以通過正規管道獲得門票,進一步加劇了購票難的問題。此外,黃牛票的泛濫還助長了消費者之間的不公平競争,破壞了社會風氣。
第三,黃牛倒賣門票的行為已從零散的個體行為演變為有組織、有規模的産業鍊。他們利用技術手段,如自動化購票軟體,搶先一步擷取大量門票,然後通過線上線下多管道高價轉售。這種産業化運作,使得門票的正常流通管道被嚴重擠壓,普通消費者即使在第一時間嘗試購票,也常常面臨售罄的困境。這種現象不僅破壞了市場的公平性,也對文化活動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
第四,面對這一問題,政府需要采取果斷措施,用政策和技術手段雙管齊下來解決黃牛票的問題。一方面,應出台更加嚴格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黃牛倒賣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從根本上遏制這一現象。另一方面,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實名制購票、區塊鍊技術等,提高票務系統的安全性與透明度,確定門票能夠公平合理地配置設定到消費者手中。同時,加強對票務市場的監管,確定市場秩序的穩定與公平,讓文化消費真正惠及大衆。#記錄我的2024#